帶“頂”字的地名,您知道是怎麽來的嗎?
北京城外郊區有五座著名的廟宇均以“頂”為名。按地理位置分為 東頂、西頂、南頂、北頂和中頂 ,東頂位於東直門外,今華都飯店以南;西頂位於西郊藍靛廠;南頂村位於永定門外,今南苑路東側;北頂位於土城(今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側;中頂村,位於豐臺區中部,右安門外大街的南段西側。那麽,“頂”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原來“頂”是碧霞元君廟的俗稱,上述幾個地方都曾建有規模較大的碧霞元君廟。 碧霞元君,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又稱為“泰山玉女”,俗稱為泰山奶奶、泰山娘娘, 世稱娘娘 。關於她的來歷,有人說她是黃帝所遣的玉女,也有人說她是漢代民女石玉葉,還有人說她是東嶽大帝的女兒。民間傳說碧霞元君主管婦女生子,並保佑兒童,因此古代的婦女們都異常地信奉,致使娘娘廟的香火極盛。相傳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的“聖誕”,每逢這壹天,民間的祭祀進香尤為隆重。對於“碧霞元君”的名號,只見於道教書籍,其他均無記載。中國民間有“北元君,南媽祖”的說法,指得是碧霞元君和媽祖娘娘之間,雖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同樣都普度眾生、舍己為人,成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聞名於世的保護女神,“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在禦制碑中擬文推測,因泰山在五嶽中居“木”位,“木”位的顏色為綠色,所以稱為“碧”;又泰山稱為“東嶽”,東方“主生”,是萬物的本元,所以稱為“元君”,掌管民間百姓生育之事。
為什麽又將碧霞元君廟稱為“頂”呢? 這是由於碧霞祠原本是在泰山頂上,後來北京人將她的香火分到了京城,仍視其相當於在山頂上,因此俗稱為“頂”。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壹種解釋,據《天咫偶聞》記載:“蓋北方多山,廟必在山極頂,因連類而及,謂廟亦曰頂,此土語也。”相比之下,還是前壹種解釋比較準確。
東頂碧霞元君廟,位於朝陽區西部華都飯店以南,又名行宮廟,明清時香火極盛,後於解放後六十年代中期拆毀。
西頂碧霞元君廟,明代名為護國洪慈宮,清代康熙五十壹年(1712年)改稱廣仁宮。廟坐北朝南,布局上沿用了宋代的建築手法。宮門的牌坊外書“坤貞普育”,內書“泰嶽同瞻”,宮門的左右兩側還各有壹座牌坊,左邊牌坊外書“弘育仙都”,內書“安貞福地”,右側牌坊外書“懷保春臺”,內書“資元真境”,都是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寺內前後***五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山門殿、前殿、中殿,兩殿之間有廊廡相通,呈“工”字形,最北為藏經樓,二層面闊六間,規模宏大。民國時廢棄,曾作為舍粥廠,建國後改為療養院,上世紀七十年代辟為北京橡膠五廠。東西配殿中原有二十八宿、七十二司的泥塑像,形象逼真,於解放初期被毀,現僅存山門、大殿、配殿、古柏和石碑,已修繕壹新。
南頂碧霞元君廟,坐東朝西,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前後***三座大殿,前殿供奉碧霞元君,中殿供奉東嶽大帝,後殿供奉鬥姥元君。山門外還有兩座牌坊,左邊的牌坊上寫著“廣生”,背面寫著“長養”,右邊的牌坊上寫著“群育”,背面寫著“蕃滋”,均是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南頂因地處由南方進京的大道旁,香火極盛。解放初期尚存門前兩座牌坊,現廟已拆除,原址先後被北京氧氣廠、北京橡膠五廠占用。
北頂碧霞元君廟,曾於清代乾隆年間整修,民國時期占地廣達二十畝,附塋地十畝,香火地五畝,廟內殿宇四十余間,泥塑像120尊,石碑四座,***五進院落。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殿坍塌,後被改建為北頂小學,現廟內大部分建築已拆除,只剩下山門和前殿。
中頂碧霞元君廟,坐北朝南,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山門壹間,額書“護國中頂岱嶽普濟宮”,為磚砌仿木結構,前後***兩座大殿,前殿供奉碧霞元君,後殿供奉東嶽大帝。廟中立有清代康熙年間大學士王熙、李天馥書寫的石碑,民國期間也曾修葺,現存正殿、山門、石獅、石碑等遺物,1984年公布為豐臺區文物保護單位。
東南西北中五頂的廟會 在舊京時代頗為有名,其中東頂和北頂的廟會主要商品是日用農具,因此趕廟會的人多是鄉下農民,規模不是很大; 西頂廟會於每年四月初壹至十五舉辦 ,清代和民國時期都是盛況空前,其場面甚至超過了萬壽寺,有俗語雲:“萬壽寺貓腰,頂兒上見。”據《燕都雜詠註》載:“城西藍靛廠碧霞元君廟地低,年年男女抱土袋往祀,名進土。”可見廟會極其繁盛; 中頂廟會於每年六月初壹舉辦,以鮮花和過會表演聞名 ,“過會”主要是京城中的八旗子弟組成的,這些人不用勞動,每月可以領取俸銀,閑來無事,就組成各種“會”,如中幡會(表演耍中幡)、舞獅會、開路五虎棍、少林棍、花磚、花壇、高腳秧歌(踩著高橇扭秧歌)、挎鼓、櫃子、什不閑等,在各大廟會上進行表演、爭鬥; 南頂廟會於每年五月初壹至初十舉辦,以賽馬聞名 ,是民國時期的第壹賽馬盛事。賽馬場就設在永定門通向南苑大紅門的主路上,路旁搭起茶棚,供有錢人在其中觀看,普通老百姓就站在路邊。因過會表演和賽馬秩序混亂,常易釀成沖突鬥毆,傷亡事件屢屢發生,再加上當時連年戰亂,經濟蕭條,因此中頂和南頂的廟會逐漸衰敗直至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