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教堂的風之長廊
連廊為直筒形,盡端意外地徑直通向峭壁與海,而是在近盡頭右側門以壹種非常隱諱的方式連接教堂主廳——大氣的聯通手法、用鋼結構的分割模擬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閉空間以及地勢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長了時空距離,模糊了尺度感。海風貫穿而過,沁人心脾——“風之教堂”由此得名。
風之長廊不能簡單將之定義為通道,因為它具備柱列的元素。
柱廊的序列特點充分利用結構本身造成的豐富的光影和虛實的變化,使得建築表達具有相當的敘事性,同自然互相滲透,關系和諧——但是由於磨砂玻璃的半透處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暈感。另外,安藤曾經為了避免柱子對空間單純性的幹擾而將墻做到與柱子等厚。做這樣的取舍,卻在另壹方面戲劇般的增加了通道的縱深感,使得每前進壹步都在積累壹份敬畏與思考。
區別於普遍意義上的教堂——人們常在正廳內十字架前獲得靈魂的救贖,六甲山禮拜堂則不僅僅局限於主體部分,在這“風之長廊”妳依舊能夠體驗到宗教的狂熱。不過前者趨於神秘主義和紀念性,後者則更加符合東方自然審美的趣味。
“墻體剝奪了柱子的意義、神聖的特性和韻律……原生的風景是壹種隱藏在黑暗之中的意識,是壹束在深度中逐漸消失的光線,是壹種冰冷的觸覺,是在幽暗空間中另人恐懼的柱列。從柱列中發出的笑聲,回應著昏暗、搖曳的光線。”——安藤忠雄。
然而風之長廊的“柱”列思想卻似乎與預期效果相悖——也許大師也從未考慮作壹個正真正意義上的“柱”廊,爾後對於光影的至高理解則全部傾註於“光之十字”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