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做的模型,二戰蘇軍的裝備模型
GAZ-AA(俄語:ГАЗ-АА)是以美國的福特AA型卡車為原型,蘇聯所生產的貨車。生產由高爾基汽車廠負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做為軍用卡車來使用,或是加裝防空武器後做為防空車輛。
德蘇戰爭爆發時,蘇軍已有150,000輌的GAZ-AA/MM能夠使用。另外在戰時,此型貨車加上其他的衍生型***生產了約985,000輌。
該軍用卡車為2軸,載重量1.5噸,二戰中在蘇德戰場上大量使用,有的被加上裝甲鋼板和對空機槍,改裝為裝甲防空車輛。
T-26是最早大量裝備蘇聯軍隊的坦克。於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裝備蘇聯紅軍。是蘇聯紅軍坦克部隊早期的主力裝備之壹。T-26坦克和德國的Ⅰ號坦克都是以英國"維克斯"坦克為基礎設計的,但T-26的火力大大高於Ⅰ號,而且超過了Ⅱ號,達到甚至超過了38t和早期Ⅲ號(都只裝了37毫米炮)的水平。
1937年9月,蔣介石派出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率軍事代表團(名義為實業考察團)赴蘇聯談判軍事援助的問題,談判結果是蘇聯方面願意提供戰車、飛機、火炮、彈藥等援助。
在1938年3~6月間運到的第壹批裝備中,包括83輛T-26(1933年型)輕型坦克,同時蘇聯還援助了壹些BA-3/6/10型和BA-20型裝甲車,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和各種車輛。
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機械化裝備,國民黨決定將裝甲兵團擴編成第200師,裝甲兵團中經歷過初期抗戰的原有舊裝備,撥給由交輜學校分離出來的機械化學校(教育長仍為徐庭瑤)作教學用途,全新的蘇式裝備由200師接收。
1938年1月15日,裝甲兵團正式擴編為第200師,師長杜聿明,副師長邱清泉。從番號上看,200師本身就與眾不同,因戰前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只編到102師。200師是國民革命軍中唯壹的機械化部隊,下轄壹個戰車團,壹個裝甲團,壹個摩托化步兵團,壹個炮兵團。
在美國大規模援華前,T-26成為中國軍隊抗戰中的主力戰車,曾先後參加了蘭封遭遇戰(1938)、昆侖關作戰(1939)等重大戰役。但中方裝甲部隊在這些戰役中,常因步戰協同惡劣、日軍步炮兵反戰車戰術純熟、日本航空武力優勢,乃至於戰場民用道路橋梁無法載重等因素,難以發揮打擊力,戰役的戰果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此外,T-26還參與了中國遠征軍初期的入緬作戰,隨著第200機械化師在緬甸作戰失敗後,這些坦克大部分被日軍摧毀。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壹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有8條發射滑軌,壹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壹次齊射,裝填壹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壹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千米。
之所以會把這種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為當時蘇軍對這種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沒起名稱或代號,只是生產廠家沃羅涅日州的***產國際兵工廠在炮管上印了壹個字母“K”,作為***產國際兵工廠的標記,於是蘇軍士兵就根據這個字母“K”,就給火箭炮用了最常見的女生名字“喀秋莎”。
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是壹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它由汽車部分和發射部分組成。發射部分由滑軌床、炮架、回轉盤、底架、瞄準裝置、發射裝置等組成。在發射前,火箭彈是用定向鈕鉗在滑軌槽的定向溝內。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的彈體內是TNT炸藥。藥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狀發射藥筒組成,汽車駕駛室內裝有發射裝置的發火轉輪。
火箭彈的戰鬥部分的彈體內是TNT炸藥。藥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狀發射藥筒組成,汽車駕駛室內裝有發射裝置的發火轉輪。
主要諸元:彈徑132毫米,滑軌長5米,彈長1450毫米,彈重42.5千克,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最大射程7900~8800米。
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近,精度低,但是優點卻更加鮮明,那就是多管火箭炮的最大特點,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裏,發射極其密集的炮彈,形成令人生畏的鋼鐵暴雨,用大面積的火力覆蓋對目標進行有效殺傷,最適合打擊集群目標。
1門十六管喀秋莎壹次齊射只需要8秒鐘,就可以發射680千克的炮彈,殺傷範圍幾乎可以覆蓋大半個足球場,威力可想而知。而且發射時火箭彈呼嘯而出的巨大轟鳴更是攝人心魄,極具威懾力。當時德軍就把喀秋莎火箭炮叫作“斯大林管風琴”。
抗美援朝戰爭中,這種正式名稱為M-13的火箭炮也裝備了誌願軍炮兵,先後有8個喀秋莎火箭炮團在誌願軍兵第21師的統壹指揮下參戰,喀秋莎這個美麗的名字也同樣來到了朝鮮戰場,同樣給對手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和打擊。
KV-1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壹型,KV-1即"K·伏羅希洛夫"坦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克裏門特·伏羅希洛夫元帥命名。
KV-1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研制的,主要用於對付當時德軍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
當蘇德戰爭開始後,KV-1坦克開始與德軍交鋒,到1941年6月時基洛夫工廠已生產了636輛。當時德軍主要使用的反坦克炮、坦克炮都無法擊毀其 90 毫米厚的炮塔前部裝甲(後期厚度還提升至 120 毫米),對德軍震懾力強。
以KV-1坦克為基礎研制出多種改進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52mm自行火炮很出名 。KV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重要裝備(kv1,kv2,T-26,BT系列組成了大戰初期的蘇軍的主力)。
蘇德戰爭初期,在蘇軍和德軍的交戰中,KV系列重型坦克對阻止德軍的進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到了後期,由於裝甲的強化,重量也成為KV-1的主要缺點,雖然不斷更換離合器、新型的炮塔、較長的炮管,並將部分裝甲的焊接部份改成鑄造式,它的可靠性還是不如中坦克T-34,於是KV-1的生產開始被轉移停止了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