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戲服的腰為什麽那麽大
京劇長袍類,也可以叫袍服類的服裝,包括蟒,帔,褶子,開氅,箭衣,以至鬥篷,長背心,旗袍等。其中主要的還是蟒,帔,褶子和開氅。先說蟒,現在有的人因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寫成了莽。這兩個字都可以用,書上都見過。為什麽叫作蟒呢?京劇是產生在封建社會的。在封建社會,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唱戲的扮演皇帝,當然必須穿龍袍,可是又不敢直接叫龍袍,就改名叫蟒袍。蟒袍這個名稱,現在也就延用下來,簡稱作蟒。蟒是帝、王、將、相所穿的禮服。壹般都是在朝賀宴會的時候,或者是在辦公事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比較嚴肅的場合穿用的。蟒的式樣是圓領,大襟,長度壹般可以拖到腳面,袖子是很寬闊,肥大的,按照京劇的傳統在袖口上帶有水袖。蟒都是用緞子做成的,上邊用金線、銀線,或彩色線刺繡成各種圖案。蟒袍的圖案主要是龍形的圖案。皇帝穿的蟒繡有團龍圖案,或者是散龍圖案,散龍行話叫龍,圖案比較松散。團龍的圖案比較嚴謹,圖案化的程度更強壹些。皇帝穿的龍袍,壹般是繡五個龍爪。其他角色像王爺,元帥,大將,宰相等穿的蟒都是繡四個龍爪,這在過去是有嚴格區別的,現在我看也沒有這麽多的講究了,龍爪的數目也不太固定了。除去龍的圖案以外,蟒上還繡有環形的雲彩、日、月,或海水、浪花這樣壹些圖案。海水、浪花的圖案,內行叫作海水江涯,或作海水江牙。蟒袍給人的感覺是光華燦爛,莊嚴富麗。蟒和靠,都是很復雜,很精巧的刺繡,本身就是很華美精致的手工藝品。
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紫的,粉的,還有秋香色,就是黃不黃,綠不綠的那種顏色。蟒的各種顏色,都有各自的意義,哪壹類的人穿什麽顏色的蟒,都有大致的規定。這些規定自然沒有什麽科學的根據,但是多少年來約定俗成也就成為壹種不成文的規定了。黃色的蟒分為兩種,壹種是淺黃的平常叫正黃、明黃,這祥的蟒專為皇帝穿用,凡是皇帝、國王壹類角色都穿淺黃蟒,其他別的角色是不能穿的。另壹種是深黃色的,或是杏黃色的,這種蟒是親王、太子壹類角色穿用的。例如在“楊家將”的戲裏常見的八賢王(趙德芳),就穿杏黃色的蟒。後來範圍又擴大壹些,有些老將,比如黃忠,因為他姓黃,所以也讓他穿黃蟒、黃靠。紅蟒是表示莊嚴端重的色彩,是地位僅次於皇帝的王侯、宰相,或者元帥、欽差大臣,或者是駙馬這樣壹些角色穿用的。如在三國戲裏的曹操、劉備,還有如韓信這樣的元帥,做駙馬的陳世美、楊四郎等角色,就穿紅蟒。綠蟒是表示威嚴英挺的色彩,所以壹般是由扮演較高級的武職官員的角色穿用的。穿綠蟒最典型的人物(跟後邊所說穿綠靠的意思差不多)是關羽。由於關羽穿綠蟒,其他勾紅色臉譜的角色,也都穿起綠蟒。例如《收關勝》裏的關勝、《八蠟廟》裏的關泰,這些姓關的勾紅臉的角色,都穿綠蟒。還有《斬經堂》的吳漢,從前吳漢的扮相是勾紅臉,表示他的忠勇剛正,後來吳漢不勾紅臉了,改為素臉,但是仍沿舊例穿綠蟒。穿綠蟒的大都是武人,文官穿綠蟒的比較少。可是有些戴紗帽的,似乎是文官,例如《二進宮》的楊波,他雖然戴著紗帽,但他的職務是武官性質。楊波是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就是類似所謂國防部副部長之類的官職,帶有武官性質,所以他也穿綠蟒。還有《審頭刺湯》裏的陸炳,也戴紗帽,好像也是文官,實際上他的職務官銜是錦衣衛的指揮,也是武官,所以他也穿綠蟒。由此可以說明,在傳統戲裏,某壹個角色,穿什麽顏色的衣裳,跟他的身分、職務以及性格特征等都有連帶關系。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例如周瑜、呂布、馬超等等。另外還有壹些雖然上歲數、戴胡子的角色,可因他年輕時曾經是瀟灑、英俊的,這類人物例如嶽飛、楊六郎(楊延昭)等,這些人雖然上了歲數,可給人的感覺、印象還是很瀟灑清秀的,所以他們也穿白蟒。還有壹些個別的白胡子的大臣,也穿白蟒,例如全部《秦香蓮》的王延齡,有的演員就穿白蟒。另外遇到某種特定的情節,例如按照我國民族習慣戴孝是穿白色的,所以像《連營寨》的劉備,《造白袍》張飛,由於給關羽戴孝,所以他們都穿白蟒。女蟒也是這樣,如《祭江》裏的孫尚香給劉備穿孝,所以也穿黑蟒的壹般是性格比較粗魯、剛猛的角色。而且穿黑蟒的多半是花臉,都畫著黑色臉譜,表示臉上漆黑,為了配合他的臉譜也穿黑蟒。例如包拯、張飛、項羽、尉遲恭等,這些臉龐比較黑的人,都穿黑蟒。紫蟒的應用範圍跟紅蟒差不多。可是穿的人的身份比較低壹點,使用的範圍也更廣壹點。粉紅蟒壹般是俊雅的小生穿的,如《玉堂春》裏的王金龍,有些戲裏的周瑜,都穿粉紅蟒。還有壹種穿用較少的秋香色的蟒。就是綠色裏加黃的,象秋天落葉顏色的蟒,壹般都是老年戴白胡子的高級官員穿用的。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甘露寺》的喬玄,都穿秋香色蟒。
上面說的是男蟒,還有女蟒。女角色穿的蟒,跟男蟒式樣是壹樣的,尺寸比男蟒短壹點。下身系裙子,外邊罩著蟒。壹般的肩膀上加罩雲肩。女蟒的顏色比較少,只有黃蟒是皇後專用的,紅蟒是王妃、貴夫人穿用的。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貴夫人(壹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女蟒的刺繡和花紋,壹般是丹鳳朝陽,不繡龍的圖案。丹鳳朝陽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紋這樣壹些圖案。女蟒還有壹種用處,有時由男角色借用。有些以打家劫舍為主,占山為王的草頭王(如程咬金),或者神話劇《水簾洞》裏的猴王孫悟空,他們雖然是男角色,可是穿女蟒。他們穿上女蟒以後,特別短,頂多也就到膝蓋上下。這是暗示他們不是正統的帝王,實際上是增加他們的滑稽感,上邊很嚴肅下邊卻露著兩條腿,看上去形象很滑稽。這是女蟒特殊的用處。
除去蟒以外,還有從蟒派生出來的兩種袍服,壹種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壹種是專為女性角色穿的宮衣,又叫宮裝。宮衣是給壹般低於將相的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這裏我們要強調壹下,蟒和官衣、宮裝都是禮服,下邊要講的其他服裝是便服,這在穿用的時候持別要小心註意,尤其是新編歷史劇,在穿戴方面不太講究,容易引起誤解。壹般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樣基本上跟蟒壹樣,也是圓領大襟那些樣式。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緞子制作,在緞子上不繡那些龍啊、雲啊之類的圖案。唯壹的圖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後繡壹塊方形的圖案,這方形圖案,名字叫“補子”,“補子”本來是在明朝和清朝時代區別官員的級別和職務的壹種標誌。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鳥的圖案。壹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壹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大雁,五品繡白鵬,六品繡鷺鷥,七品,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武將是用野獸的圖案,壹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壹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而且哪壹等品級用哪種補子,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亂用。在生活裏是這樣規定的。可是京劇的服裝並不是照搬生活的原來面貌,所以現在舞臺上官衣的補子已經沒有什麽分別,沒有那麽多的圖案、花樣,只是繡壹種象征性的標誌,說明是較低級官員穿的禮服就夠了。官衣有很多種顏色,有紅色的,有藍色的,有紫色的,有古銅色的,還有黑色(即青色)的。穿紅官衣的地位,壹般比穿藍官衣的稍高壹點,例如《玉堂春》“會審”壹場,兩邊坐的官兒,壹個穿紅袍,壹個穿藍袍,這穿紅袍的官就比穿藍袍的官略為高壹點。在京劇裏,初中狀元或進士的人,都穿紅官衣,例如《禦碑亭》裏的王有道和柳生春,《連升店》裏的王明芳,在考中進士以後,就都穿紅官衣。壹般的縣官都穿藍官衣。例如《法門寺》裏任郿鄔縣知縣的趙廉,《捉放曹.公堂》裏任中牟縣縣令的陳宮,就都穿藍官衣。穿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職位是最低的,壹般的大官僚家看門的門官,或是管理驛站的驛丞官就都穿青官衣。有的時候,這青官衣的前後心連補子都沒有,光是這麽壹件素官衣。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沒有武將穿的。可也有少數例外,例如《牛臯下書》裏的牛臯,就穿著官衣。因為牛臯雖然是武將,但是嶽飛派往金營下書的特使,他執行的是文官的職務,所以也穿著官衣。這屬於壹種特殊的情況。還有壹種情況是武將被解除了武裝,例如《戰宛城》裏的張繡,他向曹操投降了,不能再穿武裝了,所以他也穿官衣。再有像《古城會》裏的張飛,張飛雖是武將,可是在這出戲裏,他必須向關羽賠禮道歉,要特別表示謙虛有禮貌,所以他也穿官衣,這些都是特殊的例外。至於女官衣雖然也有,但用處很少。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樣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較短,穿用時下邊也穿裙子。例如《樊江關》裏的老旦(柳迎春),她捧著聖旨上場的時侯,就穿著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還有壹個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前面說過,程咬金、孫悟空之類的角色,是穿女蟒的,也正象女蟒壹樣,女官衣也由壹些男角色穿用。有壹出戲叫《五花洞》,戲裏有個縣官叫胡大炮。這胡大炮是武大郎壹樣的矮人。《五花洞》的劇情是說壹個妖精變了壹個假的武大郎,所以這個戲裏有兩個矮子,壹個真武大郎,壹個假武大郎。為了配合這兩個矮子,所以縣官胡大炮也設計成個矮子。因為壹般的官衣比較長,所以就給胡大飽穿上了女官衣。扮演矮子在舞臺上要蹲下身子,彎著兩條腿走矮步,穿著女官衣,走起矮步來比較方便。還有壹出戲叫《小上墳》,裏面的男主角是個醜角,叫劉祿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為什麽呢?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劇色彩,更主要的是因為這出戲裏有很復雜繁難的舞蹈動作,如果穿壹般男官衣,他舞不起來,很多強烈的節奏感出不來,而且有許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沒有辦法施展,所以劉祿景也穿壹身女官衣,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便於他表演。因為這樣,有許多觀眾誤認為劉祿景是壹個反面人物。劉祿景確實是個喜劇形象,可他不是反面人物,只是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處理成壹個滑稽形象。這也是女官衣的壹種特殊用處,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註意,腰裏必須圍著玉帶。因為這些都是禮服,圍著玉帶以表示其嚴肅和鄭重。
女角色的禮服除了女蟒以外,還有宮衣,也叫宮裝,是王妃和公主們穿的禮服。宮裝或宮衣的樣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點是女蟒的底襟下邊什麽都沒有,跟男蟒壹樣是很齊整的。宮衣就不壹樣了,尺寸比女蟒長壹些,從腰部開始,底襟周圍綴有很多五色繡花的飄帶,非常漂亮,還有壹些色彩鮮艷的穗子,顯得比女蟒鮮艷華麗。穿女蟒的人經常是在壹種莊嚴隆重的場合,穿宮衣的則是在壹種比較隨便閑適的場合。宮衣雖然也是禮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樣莊嚴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宮裝,神話劇的仙女也穿宮裝,因為她們都是華麗、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楊貴妃,在《貴妃醉酒》剛壹出場的時候,為了顯示她是壹個貴妃,很威嚴,很莊重,所以穿女蟒。等到喝醉酒以後,她的情緒非常興奮,也比較活潑,比較浮動,所以她就換了華麗的宮裝。這樣是為了適應她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她的服裝和表演與人物心理的變化就結合起來了。
以上所說的蟒,官衣,宮衣都是上層人物從帝、王、將、相到壹般官員所穿的禮服。還有些武將,在上朝或辦公的時候,不是打仗的時候,他也穿著蟒。武將穿蟒還有壹種穿法,就是裏邊穿著靠,穿著鎧甲,外邊罩著蟒,為了表示他是武人,所以掖起壹只袖子,露出裏邊的鎧甲。這樣壹只胳臂披著鎧甲,另壹只胳臂則是穿著蟒的袖子,這種穿法,有壹個專名詞,叫襲蟒。襲字音學,還有壹種寫法叫褶蟒。意思是說壹半象褶子壹樣,壹半是靠,壹半是蟒。這兩種寫法都可以,凡是作元帥的在準備出征,還沒有正式交鋒以前,甚至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就是這樣壹種打扮——襲蟒。
長袍類裏的便服種類較多,有帔,開氅,褶子等。帔字按照標準音,應該讀如佩,但在這裏是從俗,讀如劈。帔是達官顯貴、有錢的人在家裏穿的壹種便服。壹般平民百姓是不穿帔的。帔的樣式是對襟的,長領子,寬袖,也帶水袖。男帔的尺寸可以長到腳面,女帔的尺寸比較短,剛剛過了膝蓋,下邊襯著裙子。帔都是用緞子做的,上面壹般都刺繡著各種花樣和圖案,有龍、鳳、仙鶴、鹿、花卉、禽鳥等各種圖案。顏色也有各種各樣的,有紅帔,黃帔,紫帔,藍帔,粉紅帔,綠帔,還有秋香色帔等等。黃帔的作用也跟黃蟒壹樣,是專門給皇帝、皇後準備的。新官上任,或新婚夫婦都穿紅帔,藍帔和紫帔的用處就更為廣泛。素帔很少,壹般都繡有圖案和花紋。《打金枝》皇帝和皇後都穿著黃帔。新婚不久的少年夫妻,例如《奇雙會》裏的趙寵和李桂枝,《蘇小妹》裏的蘇小妹和秦少遊都穿紅帔,同壹出戲裏蘇東坡穿的是藍帔。許多扮演員外角色的都穿紫帔。
除了帔以外,就是開氅。開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開氅主要是武將穿,壹些占山為王的寨主,或者壹些有武藝的俠客、武士們也穿。開氅屬於便服類,與員外紳士們所穿的帔的性質是相同的。也有個別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時候不穿帔而穿開氅,例如《舉鼎觀畫》裏的徐策,《宇宙鋒》裏的趙高就都穿開氅,這種情況很少。開氅的式樣是和尚領子,斜大襟,也是寬袖子帶水袖,長度拖到腳面。開氅的特點是在左右胳肢窩下邊沿著開衩的地方,有兩條硬質地的寬邊,俗稱擺(蟒在胳肢窩下的開衩地方也縫著壹條擺)。這擺是比較硬的,平常耍弄起來有點別扭,不那麽方便。開氅的前後襟上,也繡有圖案,由於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繡的獅、豹、虎壹類圖案。現在也出現壹些繡團花的圖案,但就是不能繡龍。為什麽叫開氅呢?因為穿開氅的時候壹般裏邊都穿著戰鬥的服裝,有的穿箭農,有的穿緊身的短襖、短褲,可以隨時用雙手把大襟拉開,露出裏邊戰鬥的服裝,用來顯示壹種威武、勇敢的神態或者渲染戰鬥緊張的氣氛,而且還可以隨時把它脫掉,脫掉開氅立刻就可以進行戰鬥,因此叫作開氅。開氅的顏色很多,紅,杏黃,藍,白,黑,紫,綠,粉紅,古銅,天藍,草綠,各種顏色都有。這些顏色的用法跟人物沒有什麽直接關系,不象蟒分得那樣細致,它主要是為了配合熱鬧,看上去五彩繽紛的就可以。因為有些群戲,滿臺的英雄武士,每個人都是裏邊穿著短衣裳,同時壹下把大衣外套拉開,昂首挺胸地站在臺上,顯得威風凜凜,雄偉壯觀,開氅的鮮艷色彩和豪壯氣勢,常常是在這種群戲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第三種便服,是前面曾經屢次提到的褶子。褶子的用處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用處最多的壹種便服。男女老少,貴賤貧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褶子的式樣是大領,斜大襟,寬袖子帶水袖,因為很象和尚、道士穿的道抱,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兩種。最早的時候,女褶子和男褶子是壹樣的,也是大領,斜大襟的。大概在100年前左右,女褶子的樣式經過改革,就改成現在這個樣式了:小圓高領,對襟,還是寬袖,帶水袖,可是尺寸比較短,下邊襯著裙子。現在壹般旦角都是穿這樣的褶子,只有老旦還是穿大領,斜大襟的舊式褶子。褶子的質料分為軟硬兩種,軟面的褶子是用綢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緞子。還有個別的用布做的褶子。褶子的花紋和樣式有兩種,壹種是花褶子,就是繡花的褶子,還有壹種素褶子,就是不繡花的。花褶子用緞子做的多,因為上面要繡花,質料要硬壹些,看上去比較鄭重,比較華麗。生、旦、凈、醜,各個行當都可以穿花褶子,褶子的顏色也非常豐富,所謂上五色,下五色,紅、黃、藍、綠,深淺濃淡都有,沒有什麽特殊要求和規定,只要配上的圖案好看就行。花褶子繡的花樣按照劇情和不同角色的需要繡有飛禽、走獸、花卉、昆蟲、蝴蝶等等圖案。素褶子大致有紅色的、青色的、藍色的、湖色的、古銅色的、秋香色的等等。紅褶子壹般都是作襯衣用的。裏邊穿紅褶子,外邊有時候穿官衣,有的時候穿蟒,有的時候穿開氅,總之素紅褶子基本上是綢料的,比較輕軟,因為是作襯衣用的。藍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書生穿用的。例如《捉放曹·行路宿店》裏的陳宮,《禦碑亭》裏的王有道等。古銅色的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穿的。例如《搜孤救孤》裏的公孫杵臼,《捉放曹》裏的呂伯奢等。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處大致有這樣幾種:第壹種是貧窮不得意的,例如《馬前潑水》裏的朱買臣,《擊鼓罵曹》裏的禰衡,《法門寺》裏的宋國士,《打棍出箱》裏的範仲禹等都是穿著素青褶子。第二種是下層社會出身的—些英雄好漢,像武松、石秀這樣壹些人也穿素青褶子。第三種是壹些家院、老家人、蒼頭,他們也穿素青褶子。這類角色穿青褶子有個特點,壹般都戴青軟羅帽,腰裏都系著腰帶,有的系大帶,有的系絳子,這種青褶子有個專門名詞,叫海青。
還有壹些服裝是由褶子變化而成的,比如像太監穿的太監衣;年輕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叫水田衣或道姑衣,這些都是花褶子的變種。除此以外,還有用布做的布褶子。壹種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顏色是黃白色的,有個專門詞叫老鬥衣,是扮演鄉村老年人穿的,例如(烏盆記》裏的張別古,《法門寺》裏的劉公道都穿這種褶子。這種布褶子還有壹個專門用處,凡是扮演神話劇,如《鬧天宮》、《鋸大缸》裏土地爺的角色都穿它。還有壹種是和尚穿用的灰布褶子,這是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較樸素。還有壹種是衙門裏衙役穿的青布褶子,這種青布褶子又叫青袍,甚至有時連領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領是白的。在招褶子裏還有壹種特殊的服裝,叫作富貴衣,是把很多小塊的雜色綢子縫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補釘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京劇服裝的設計有個美學原則,不管生活裏原來的形狀多破,多窮,多臟,可是在舞臺上表現的時候必須加以美化,裝飾化,決不把生活裏自然形態的破的,臟的,爛的,搬到舞臺上去。富貴衣就是根據這個美學原則設計出來的壹種服裝。當然,富貴衣還包含有壹種封建迷信色彩。就是說這些穿富貴衣的人物將來還要飛黃騰達,還要擺脫這種窮困的境地,今天雖然穿得很破,將來前途還是要富貴的。
上邊說的蟒、帔、開氅、褶子是京劇袍服類幾個主要的品種,它們是根據明代的服裝並參考了宋元時代的服裝設計出來的。京劇服裝在質料、樣式、花紋、圖案、色彩上,都越來越發展、改進,越來越豐富復雜。到清朝末年,京劇服裝裏又增添了經過加工美化的清代服裝。這些清代的服裝跟原來的舞臺上古代的服裝同時並用,我們看了也不感覺到陌生和不協調。在這壹類服裝裏,比較明顯有代表性的是男角色穿的箭衣和女角色穿的旗袍,箭衣跟旗袍雖然是清代的服裝,可是在京劇裏用的時候,已經不受時代的限制,成為壹種通用的服裝,不管扮演任何朝代的角色,都可以穿用。
箭衣原來是清朝相當於蟒袍的壹種服裝。因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善於騎馬射箭,這種服裝既是他們的官服,又是他們跑馬射箭,打獵時穿的壹種服裝,所以叫作箭衣。箭衣的樣式是小圓領,裏邊襯著白護領,大襟,跟蟒袍的不同點是瘦袖,而袖口裝著馬蹄形的袖蓋,這袖蓋撥拉下來,可以把手背蓋住,因此俗稱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達到腳面,它的特點是束腰、緊身,這跟壹般的蟒袍不壹樣,而且從腰部往下,前、後都是開岔的。穿箭衣的時候,腰部壹定要系上壹根鸞帶。這壹切都為了騎馬,射箭,跑路,戰鬥的方便。箭衣分成龍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種。龍箭衣全身都繡著龍。雖然繡著龍可是龍箭衣倒不專門是給皇帝穿,凡是大將、駙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龍箭衣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意義。大將如《戰太平》裏的花雲,在後半出戲就穿紅龍箭衣;駙馬如《四郎探母》裏的楊四郎也穿紅龍箭衣。第二種是花箭衣,上邊繡著各種各樣的團花圖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種顏色。這種花箭衣,壹般中層人物都可以穿,例如《艷陽樓》裏的高登,《壹箭仇》裏的史文恭,還有《楊門女將》裏的楊文廣等。他們穿的都是白花箭衣。穿得比較多的是第三種素箭衣。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壹點也不繡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見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與紫色的素箭衣用處比較多,壹般的公差、衙役、兵士,還有壹般身分比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壹般是青年將領在激烈戰鬥的時候,把鎧甲脫掉以後,在裏面穿壹件白素箭衣,比如《戰馬超》裏的馬超在跟張飛夜戰的時候,就穿壹件素白箭衣。《走麥城》裏的關平,到夜走麥城的時候,就是脫去鎧甲穿上了素白箭衣。旗袍是滿族婦女典型的服裝,現代生活裏的旗袍,就是從滿族婦女旗裝演變過來的。京劇舞臺上的旗袍樣式,就更加接近原來旗人婦女的服裝樣式。不過舞臺上的旗袍尺寸略長壹些,腰身也比較肥大,而和現在生活裏的旗袍相比,樣式、體制和尺寸,相差就更遠了。在京劇舞臺上穿旗袍完全不限於清代的戲,相反的清代的戲曲倒很少。凡是扮演漢族以外的壹些民族的婦女,不管什麽時代,她們都穿旗裝,例如《四郎探母》本來是宋朝的戲,我們看楊四郎穿的蟒袍戴的是紗帽,可是同壹出戲裏的鐵鏡公主和蕭太後穿的卻是旗裝。時代更遠的如唐代故事戲《大登殿》裏的代戰公主;漢代的戲《蘇武牧羊》裏的胡阿雲,因為她是匈奴族,所以也穿旗裝。這些都足以說明,旗裝雖然是清代的服裝,但運用到京劇裏,已不受時代的限制了。
除了蟒,褶子,開氅,帔,箭衣,旗袍以外,還有壹些輔助性的服裝也歸到袍服這壹類裏來,如鬥篷,大坎肩(大背心)等。鬥篷是擋風禦寒的壹種服裝,所以在舞臺上用的時候,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門的時候穿用。例如《昭君出塞》裏的王昭君在趕路的時候就披著鬥篷。再如《霸王別姬》裏的虞姬,在晚上到營帳外面巡視的時候也披著鬥篷。再有像《審頭刺湯》裏的陸炳,當他出去監斬人頭的時候,為了表示他出門,也披著鬥篷。還有的是在屋裏用的,比如在夜裏睡醒了,為了禦寒,或者是表示有病了,怕受風感冒,在戲裏有的時候也用上鬥篷,例如《荒山淚》裏的張慧珠,夜裏怕她的孩子受涼,拿著鬥篷給孩子披上。再如全部《玉堂春》裏當玉堂春生病的時候,身上也披上鬥篷。這些都是在屋裏用的,所以鬥篷不是隨隨便便用的,它得起壹個外衣的作用。大坎肩就比較常見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環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壹些身分較低的人,例如江湖醫生、私塾先生之類的角色穿用。壹般上層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