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誌鴻的人物經歷
陸誌鴻1924年回國,在南京工業專科學校任教,1928年工專並入中央大學(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工學院土木系,他任土木系教授,主要講授工程材料、材料力學及金相學等課。當時學術界對於工程材料學及金相學方面的研究,尚無基礎。於是他詳加規劃,籌建材料學及金相學試驗室。經十年努力,使試驗室的儀器設備冠於全國。其中20噸萬能試驗機,200噸壓力機,為當時國內稀有。這兩臺機器至今仍保持著良好的精度,繼續為東大的教學與科研服務。
1937年抗戰爆發,陸誌鴻督率員工將試驗室的儀器設備圖書,全部安全運抵重慶,重建試驗室於松林坡旁,成為大後方僅有的完整材料試驗室。試驗室除供沙磁區各大專學校師生試驗外,還協助後方工業及兵工廠作材料和產品的試驗。他十分愛護試驗室的儀器設備,管理嚴格,井然有序,保護良好。甚至試驗室的壹個掛鐘,也成為全校用作對時的標準鐘。
陸誌鴻治學嚴謹,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無論寒暑,每天都埋頭在材料試驗室中,研幾窮理,不遺余力。金屬的熔煉,熱處理,力學性能的測試,金相組織的觀察和差熱分析等科學實驗,輒親自動手,壹絲不茍。大量金相試件和照片,至今仍保留完好,成為學校的寶貴資料。陸誌鴻對所授課程的內容,非常熟練,講課從不看講稿,即使對難以記清的各種合金的化學成分及平衡圖,也能背誦如流,被同學們譽為活字典。東南大學土木系教授姚璉在回憶時說:先生的道德,學問和作風,足以師表人倫。《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簡史》中也指出:先生嚴肅的治學精神為我系樹立了典範。
抗戰勝利,奉教育部命去臺灣協助羅宗洛接收臺灣大學,1946年春重返中大將材料試驗室遷回南京。甫畢,1946年7月又奉命出任臺灣大學第二任校長。當時臺大戰後劫余,校舍破碎,圖書散失,學制新改,教師缺乏,百廢待舉而經費支絀。後來擔任臺大第七任校長的虞兆中就是應陸誌鴻之邀從中大土木系去臺大任教的。陸誌鴻補直罅漏,備極勞瘁,但是他的教學工作,從未中輟,仍在工學院兼授工程材料學。歷時兩年,臺大校政初具規模後,乃辭去校長職務,專任臺大機械系教授,專心於材料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臺大機械系,在學、問、思、辯之後,他必力行實踐。該系實踐與理論並重的學風,陸誌鴻倡導出力最多。該系在島內首次試制出純度高達0.999999999的半導體材料鍺,也當歸功於他的主持指導,因此獲臺灣機械工程學會1969年度機械工程獎章。
因陸誌鴻素健,數十年未嘗寢疾,反致病入腸胃而不察。施手術後,康復甚速。由於行將退休,他在試驗室中工作愈勤,又越七月,病復發時已回天無術,乃於1973年5月4日病逝臺北。臺灣大學為紀念其業績,特建誌鴻館、立陸誌鴻半身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