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為什麽那麽貴?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巖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幹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遊景色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太湖石”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壹(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盛產出於太湖地區而古今聞名,是壹種玲瓏剔透的觀賞石頭。還有壹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碳酸鹽巖統稱為“太湖石”。
我國源遠流長的賞石文化始終追求意境之美,與寶石、礦物收藏鑒賞不同的是,人們更註重奇石的外形特征,並常常通過豐富的聯想賦予其更多的文化內涵,太湖石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
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太湖石以獨特的身姿和神韻成為其中壹絕,或堆砌成山,或孤石獨立,或雕琢盆景,鬼斧神工,妙趣橫生。
值得壹提的是,壹般作為案石而擺放於書桌、文案之上的太湖石,其質量要求較高,不僅要石體大小適中,更重要的是,石質要奇巧、造型多變。而對於用於屏風、裝飾廳堂等的太湖石,則要求其體量較大,造型渾厚,有質感和量感。
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沈,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
家中擺上兩方,平添了幾分雅致,給人以齋軒之感,文墨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