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楊箕村名字由來

楊箕村名字由來

楊箕村地處廣州東郊,毗鄰東山口,舊屬番禺永泰鄉。

距今960年前,已經有人在這片土地上棲息了。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楊箕村的中部石門口壹帶,已有黃氏族人在此造田建業。當時的楊箕村,還是壹片河灘小墩,被珠江水沖積成塊狀,形狀頗似民間篩米的箕,由此得名“簸箕裏”。

時光荏苒,從宋仁宗嘉佑年間開始,因為戰亂、朝廷委派入粵任職或同宗推薦等原因,姚氏竹芳祖、李氏深海祖、李氏賴南祖、秦氏仕豪祖、姚氏均達祖、姚氏禮庭祖、梁氏貴明祖,先後進村擇地建點開基。他們大都是從陜西、河南、江西、閩浦等地南遷的移民。在這片空白的土地上,勤勞地開拓自己的家園。

漸漸地,簸箕裏根據姚李秦梁四大姓氏,還有東南西北中五個居住方位,形成“四社五約”、“三姚兩李壹秦梁”的村落結構。明代弘治年間,改稱簸箕村。

此時,最初踏足這裏的黃氏族人已從這片土地淡出。據說,當第壹支姚姓家族從博羅回遷楊箕的時候,他們本來是與黃姓人壹同在楊箕村的石門口壹帶開發的。可是到了宋神宗元豐年間,已經發展到“姚盛黃弱”,兩大族群之間無論是人口還是權勢都有了很大的差距,姚氏族人開始有意吞並黃氏。他們想出“抽簽合族”的辦法,向黃氏族人施加壓力。結果不出人意料,黃氏族人抽簽抽輸了,他們從此就跟姚姓入族,改為姚姓。再後來,黃姓人陸續離開楊箕村,石門口壹帶成為姚姓族人的聚居之地。

成村之後,簸箕村有了自己的鄉政議事機構,名字叫做“父老團”和“雍睦堂”。父老團的成員從四大宗族鄉紳階級中60歲以上的德高望重者中選出,它對村落中發生的事務具有決策權。決策之後,“雍睦堂”的成員負責具體執行。

而簸箕村的名字壹直沿用至上世紀30年代。無獨有偶,當時廣州河南西郊新窖鎮也有個同名的“簸箕村”。因為重名,兩個“簸箕村”選派代表***商改名大計。最後,新窖鎮的“簸箕村”因在河南,改名“南箕村”。東郊的“簸箕村”由於當年沙河湧兩岸有數個楊桃園,便更名為“楊箕村”。還有壹種說法,當時改的名字其實是“揚箕村”,取的是“發揚光大祖輩榮耀”之意。

楊箕村位於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靠近珠江。這裏地勢平坦、北高南低。村的東南部有幾座小墩:煙墩、墩頭和美人墩。北部錯落幾座小山岡:木蔭崗、白山、紅崗咀、汪山。村周邊廣闊的沖積平原上,則是壹望無盡的良田美土。

楊箕村村誌記載,楊箕村的原始地勢地貌,是村心稍高,東西傾斜,北高南低,就像壹只頭向白雲山,尾在珠江河的水龜。

楊箕村三面環水,東臨火甲湧、南臨珠江、西環沙河湧,水源充沛。東面的村口,有壹列翠竹林帶,西邊出口沿沙河湧邊是壹排整齊的古榕樹,南邊的出口是壹條東西流向的水松圳,圳坑兩旁站立兩排高聳的水松樹,北邊的出口排列著十多棵高大石栗樹。楊箕村有位叫伯蘊的教師,曾經這樣感慨:“東出翠竹林,西入古榕蔭,南臨水松帳,北沿祿影行。”說的就是楊箕村綠影繽紛的自然美景。楊箕村就安安靜靜地佇立在這些山水良田之間。在當年,楊箕村的東南西北分別有雄鎮、泰來、長庚、永鞏四個牌坊——今天的楊箕村,依然保留著泰來坊、雄鎮坊的復制品——它們是楊箕村四面唯壹與外界相通的通道。楊箕村當時是廣州東郊壹個非常偏遠的村子,為防匪患和其他大村的侵淩,村的四周圍用土夯築成壹道數米高、厚2米余的“城墻”,四大門戶牌坊同時也就成為村的關口,入夜後,門口用數根大杉木封閉門口,牌坊上層是更樓,有更夫打更報平安。

四座牌坊延伸出來的大街,是村民前往農田耕作的主幹道,同時也連貫著全村80多條橫街小巷,串通著全村的房舍。村內有祠堂6間、公廳5間、廟宇4間、社學3間,鰲耳舉人屋7間、還有400多間蠔殼墻、樁泥墻、紅米石腳墻的明清風格住宅。

清朝雍正年間,楊箕村發展到鼎盛時期,面積比現在大得多。解放前,楊箕村的範圍東至石牌、林和交界處,北至現沙河街、體院、動物園壹帶,西至達道路口,南至珠江河畔,擁有綿延不絕的2860畝良田。甚至在黃埔、博羅和潭溪、東山新河浦等地都有楊箕村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