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鎮的紅色歷史
這裏誕生了山東省第壹個農村黨支部,珍藏了我國第壹版《***產黨宣言》中譯本;這裏哺育了鄧天乙、李耘生、張太恒等大批仁人誌士,被譽為“紅色基地”、“將軍之鄉”……但這裏卻不靠山,不臨海,沒有任何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因此,當位於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市南部,素有“東營市壹枝花”、“齊魯明珠”美譽的廣饒縣大王鎮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在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全力進軍山東第壹鎮時,“大王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大王鎮這方土地擁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大王人發揚緊跟黨走勇於創新的光榮傳統,堅定“建設文明 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在改革開放的激流中壹路領先。2007年,當“大王人民齊奮進,爭創山東第壹鎮”的口號在全鎮廣泛唱響的時候,這裏已率先步入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快車道。2006年,大王鎮大力實施“強工、扶農、建城、興商、富民”的方針,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320億元,生產總值75億元,工業總產值280億元,固定資產總投資53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7億元,出口創匯2.5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00元……工業國際化、農業產業化、城鎮現代化進程漸入佳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榮獲全國最適宜人居新城名鎮、全國綜合發展水平千強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山東十大名鎮等榮譽稱號,創造了“三化三集中”的新農村建設“大王模式”,被中央黨校“三農”研究中心列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研究課題。 從無任何自然優勢到創造發展優勢,為新農村建設破題,這在許多專家學者眼裏是壹個“大王現象”。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會聚這片神奇的土地——“紅色大王”,看“紅色大王”是如何領跑和諧新農村,全力進軍山東第壹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