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機會有哪些能體現其公司戰略性
據悉,印度方面也全面啟動了吸引中國企業的招商戰略,在印度建立面向中國企業的制造業特區計劃已提上日程,尚未開拓成熟的印度市場對中資企業而言目前似乎顯得格外有吸引力。
“印度制造業就像中國20年前”
來自印度,以新興市場發展作為研究方向的哈佛商學院克裏士納?帕利普(Palepu, Krishna)教授近日在上海接受第壹財經客戶端專訪時說:“企業現在來印度發展,可以經歷像中國過去20年那樣壹個快速增長的過程,雖然印度制造業產能低,基礎設施環境差,但印度最大的優勢在於國內市場需求大,所以制造業主要面向國內,不像柬埔寨、越南這些國家的制造業主要面向出口,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印度浦那馬恒大汽車制造廠,壹工人正在裝配汽車(資料圖)
“經常停電、路況糟糕、基礎設施漏洞頻出,工人技術不過硬,醫療衛生差造成工人經常生病請假。”這是過去幾年,那些跑去印度“嘗鮮”開設工廠的外企高管口中常聽到的抱怨。
“我可承受不起電力、用水或其它生產要素時不時帶來的‘驚喜’。在我這個職位的人,都渴望全面、優質、可靠的基礎設施。”雅培(Abbot Laboratories)全球營養品部供應鏈副總裁約翰金納什科爾(John Ginascol)說,他負責保證公司營養品工廠在全球的順利運行。
意識到了印度在制造業上存在的差距與潛力,去年9月25日,莫迪上臺四個月後首次提出“必須大力發展制造業,確保國家的年輕壹代從中受益”。同時,莫迪進行了壹系列改革——放寬外國直接投資限制、稅收改革、重新修訂勞工和土地征收法規,大力發展制造業及發展鐵路和智慧型城市等。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數字印度”和“清潔印度”等口號也成功吸引了世界關註。
“美的集團的壹些高管來參加哈佛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課程時曾跟我表示,美的非常願意去印度發展,因為他們作為家電生產商,印度可以提供非常大的市場。印度中產階級人數眾多,現在像空調、洗衣機、手機、冰箱這些生活必需品大多從國外進口,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把工廠開在印度,直接面向印度國內市場,競爭優勢非常明顯,雖然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帕利普對第壹財經客戶端說。
制造業發展潛力大、國內需求旺盛、廉價勞動力充足成為印度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同時,中國勞動力最低工資以兩位數的增長也迫使許多公司開始尋找低成本的替代國。
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數據,印度制造業平均每小時的人工成本為92美分。
“越南、印度尼西亞這些東南亞國家雖然制造業成本低很誘人,但它們缺乏大量的勞動力,印度是唯壹壹個在勞動力方面有能力接替中國的國家,無論越南還是印度尼西亞都不足以填補中國留下的空間,這就為印度創造了黃金機遇。” 匯豐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範力民(Frederic Neumann)分析稱。
但馬裏蘭大學斯密斯商學院的古普塔(Anil K Gupta)教授認為,在道路、海運以及電力系統方面,印度的發展水平還遠遠無法與中國匹敵,“基礎設施的差距會從根本上抵消印度在人力成本上的優勢”。
帕利普對本報記者表示,印度要想在制造業達到與中國相同的水平,印度政府必須在提升勞動力產能上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加強對於勞動力的技術培訓、改善公***醫療體系等。
“可能印度正在經歷中國20年前經歷的類似問題,現在中國產能提升很快,但總體環境也不壹樣了,中企去了印度以後可能會發現差距很大。但是反過來講,印度的潛力也很大。企業到了印度以後,可以享受在中國過去20年這樣壹個快速增長的過程。”帕利普如此認為。
印度政府改革促經濟發展
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5年將成為中國與印度兩國經濟增長的轉折點,印度的增速可能從此超過中國。
2014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後,提出以“Make in India(印度制造)”為口號的產業振興計劃,集中力量發展制造業。中國作為印度第壹大貿易夥伴,2014年中印貿易額增長7.9%至705.9億美 元,但這壹增幅主要來自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增加,印度同中國的貿易赤字仍高達378億美元,吸引中國企業到當地投資成為印度政府的當務之急。
自莫迪新政府上臺後,壹系列改革措施讓印度經濟重新煥發活力。印度政府對於經濟增長的預期比IMF更加樂觀。3月3日,印度政府公布最新預測稱,2015年印度GDP增長率將超過8%,並在隨後幾年突破10%。得出這壹結果要歸因於今年1月30日,印度有關部門實施了新的核算方法後,GDP被大幅上調,但也因此引起很多業內人士的質疑。
總部位於倫敦的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 經濟分析師希蘭?沙阿(Shilan Shah)認為,印度政府大幅上調的GDP數據與該國其他並不強勁的經濟數據相比,很難自圓其說。
面對這些質疑,帕利普認為,不管GDP計算方法有沒有調整,印度經濟增速在加快是事實。
“莫迪新政府上任後,對經濟大刀闊斧的改革決心,讓印度人民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可以看到,消費者、商業人士,都體現出了壹種樂觀的精神,這種樂觀主義也刺激了人們去消費、投資。”但同時帕利普也強調,現在討論很多的“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中國”,他認為有壹定的“欺騙性”,“因為本身印度的基數就比較低,比中國要低很多,所以最終來說,印度跟中國仍然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