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五馬進京,壹馬當先”是什麽意思
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黨中央決定將各中央局和大區行政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調到北京,擔任黨和國家機關的領導職務。
其中包括中***中央東北局第壹書記高崗、中***中央西南局第壹書記鄧小平、中***中央華東局第壹書記饒漱石、中***中央中南局第二書記鄧子恢、中***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習仲勛,史稱“五馬進京”。高崗出任新成立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主持“經濟內閣”,尤為顯要,被稱為“壹馬當先”。
簡要介紹
1952年至1953年冬春之交,新中國政壇發生壹件盛事:“五馬進京”,即五大行政區首腦調入中央任職,包括西南局書記鄧小平、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南局書記鄧子恢、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董必武稱贊他們為“千裏駒”。
尤以高崗位高權重,統管全國經濟,壹度與劉少奇、周恩來並駕齊驅,故時人稱為“五馬進京,壹馬當先”。始料未及的是,不到壹年就爆發了“高饒事件”,“五馬”之中二人落馬,直接促成大區的徹底撤銷,這壹過程既按部就班水到渠成,也翻雲覆雨驚心動魄。
擴展資料
1952年4月18日,中央批準了華北行政委員會和華北事務部撤銷的決議。原華北人民政府管轄範圍就是北京及其周邊省份,新中國成立後即歸中央直屬,此次撤銷華北機構順理成章。以此為標誌,針對大區的壹系列裁撤措施開始了。
1952年6月,高崗、鄧子恢、習仲勛到中央探討了調整大行政區的問題。高崗回去後立即擬定方案,縮小東北大區職權,精簡機構,將七千多編制人員減少五千,多余的幹部壹部分送中央,壹部分調至各省市各企業及基本建設部門。劉少奇向各大區轉發了東北局的方案供研究,要求以此為參考擬定初步方案上交。
調整大行政區的目的:新中國成立三年,經濟基本恢復,政權趨於穩定,朝鮮戰爭也度過最困難時期,中***中央決定放棄新民主主義過渡階段,提前向社會主義改造邁進,準備從1953年開始效法蘇聯實行計劃經濟。要想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全國壹盤棋”,就要加強中央集權,不能各自為政。
經濟建設是客觀原因,從主觀上說,“分散主義”苗頭令毛澤東十分擔憂。戰爭時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各解放區有相當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後,這種情況仍然在壹定程度延續,大區領導人集黨政軍大權於壹身,繼承戰時體制實行壹元化領導,極具個人權威。
大區擁有立法權,對於中央制定的政策法規,並非都無條件貫徹執行。新中國成立後最能體現全國上下步調統壹的工作,就是毛澤東親自掛帥的鎮壓反革命、整黨整風、“三反”“五反”等全國性政治運動,毛澤東直接給大區領導下指標定任務,具體指揮省級單位行動,以高強度方式整合了意識形態,也夯實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毛澤東認為,分散主義不僅地方上有,中央也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來,劉少奇負責組織人事和財經事務,周恩來領導的政務院負責除軍事以外幾乎壹切政務。周恩來和董必武等人主張黨政分開,黨的方針政策要通過政府實施,黨不能直接向群眾發號施令,因此政務院所屬各部門工作,通常不向毛澤東及中央書記處請示匯報就推行。
毛澤東身為中***中央委員會主席,對許多工作都不經手甚至不知情,楊奎松在《建國初期中***幹部任用政策之考察》中,引用高崗秘書趙家梁的回憶,毛澤東曾發牢騷說“什麽都是西花廳,哪有頤年堂!”
壹方面,中央繁重的工作集中在少數領導人身上,且政府工作脫離黨的領導;另壹方面,各大行政區都有壹套五臟俱全的龐大機構,封疆大吏身兼數職,儼然在北京之外又有多個中央。
這種矛盾形態,使毛澤東深感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大區領導人調入中央任職則壹舉兩得,既可以從地方收權,又可以分擔劉少奇、周恩來的權責,於是便有了調“五馬”進京的構想。
百度百科-五馬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