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侯孝賢失金棕櫚不遺憾:創作者想著競賽就完了
侯孝賢過去盡管多次入圍戛納,但僅憑1993年的《戲夢人生》拿到評委會獎(同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拿到華語片至今唯壹壹個金棕櫚大獎),此次他也成為了繼王家衛、楊德昌之後,第三個獲得最佳導演獎的華語導演。回想15年前楊德昌憑《壹壹》拿到此獎,來自臺灣的“侯楊”雙星閃耀世界,而如今斯人已逝,侯孝賢在戛納卻依然止步此獎。
今年競賽單元最大的驚喜便是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在SCREEN雜誌的場刊評分上,該片拿到了3.5分的本屆競賽片最高分,在壹份根據美國、法國、德國、阿根廷等七家場刊和媒體的競賽片綜合得分排名中,《刺客聶隱娘》也高居榜首,可謂是本屆競賽單元口碑最高的影片。侯孝賢為《刺客聶隱娘》籌備十多年,這部電影也是他在2007年《紅氣球》之後時隔八年的第壹部長片作品,也是華語電影界今年最為期待的壹部藝術電影。該片以9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刷新了侯孝賢的電影成本紀錄。侯孝賢領獎時表示,拍電影不容易,尤其找到那麽多錢來拍《聶隱娘》就更難了。
談到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否會影響影片理解,侯孝賢表示,文化到深層之後,都是關於人的存在和生活,時間長的累積而變成文化,每個國家和地方都應該了解。任何文化的不同,是因為時間越久,人們產生生活特性,而造型出來,可以看到或者描述,這是大家***通的,在世界任何角落拍的電影,只要是關於人的,全世界都能看懂。
對於沒能獲得金棕櫚獎,侯孝賢表示,最重要的是,妳到底做了什麽,妳拍了什麽,明白這些,就不會在乎得獎的問題,“自己有沒有做到我最清楚,我來這裏這麽久,我的電影在很多地方都參加過競賽,壹個真正的創作者如果想著競賽就完了。”他提到法國《解放報》上的評論,說“如果這部電影沒得獎,就要拿火把丟死評審團”,他認為得到這些評價已經足夠。
對於《聶隱娘》為何多年之後才出爐,侯孝賢表示,自己有七八年都在忙金馬獎和金馬影展,擔任主席,占用了很長壹段時間。
華語媒體為侯孝賢抱屈:唐風古韻不敵移民黑幫
頒獎結束後,華語記者為侯孝賢未拿到大獎而抱屈。盡管雅克·歐迪亞是壹位法國壹流導演,善於拍攝風格化的類型電影,曾憑借《預言者》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但《流浪的迪潘》並非他導演生涯中最強的壹部,在今年場刊評分方面也落後《刺客聶隱娘》整整壹分(2.5分)。該片講述的是壹名泰米爾猛虎組織成員偷渡到法國,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卻依舊卷入當地黑幫鬥爭的故事,移民與黑幫兩種元素,既是現實批判呈現,又有類型片的離奇情節,整體完成度在本屆競賽片中較為領先,但不敵歐迪亞最強的作品《我心遺忘的節奏》和《預言者》。尤其該片本來始終保持壹種緊張的節奏,講述壹個黑暗的故事,但當男主角大開殺戒,將壹眾黑幫分子消滅後,最終的結局竟然就是他與妻子孩子幸福快樂地生活在壹起,令人感到突兀,也不符合整體的藝術風格。雅克·歐迪亞對此的解釋是,希望影片最後能帶來希望,這種說法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說服力。
可以說,以歐美系為主的評委們在對《流浪的迪潘》的理解方面肯定比較充分,而面對《刺客聶隱娘》這樣兼具風格化和文化特性的傑作,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能有“不明覺厲”的感覺,已屬不易。
外媒更推崇《索爾之子》 布蘭切特未得影後引質疑
外國記者主要為獲得評審團大獎的《索爾之子》抱屈,認為該片在風格化呈現上更有金棕櫚像,而或許還是顧及處女作獲獎,以及科恩自己猶太人身份的偏袒爭議,《索爾之子》也未在評委這裏創造奇跡。
另壹大爭議點來自並列的影後部分,原本媒體預測的獲獎者應該是《卡羅爾》中的凱特·布蘭切特,亦有可能是她與魯妮·瑪拉並列獲得,因為兩人在片中飾演的壹對同性戀人非常細膩到位。然而獲獎的只有魯妮·瑪拉,還並列了另壹部法國影片《我的國王》的女主角艾瑪紐爾·貝克特。貝克特同時是今年開幕片《昂首挺胸》的導演,本就被質疑是近年陣容最弱的開幕片,而如今由於魯妮瑪拉未到場,只有導演托德·海因斯代領,貝克特獨自登臺領獎,給她的掌聲明顯不如最佳男演員文森特·林頓。
法國影片入圍五部得獎三部 引發“關系戶”爭議
今年戛納競賽單元的選片從片單出爐開始就被質疑不斷,壹方面,名聲足以進入主競賽單元的阿彼察邦、河瀨直美、黑澤清、曼多薩等人均被“降級”到“壹種關註”單元,而影片亮相後,明顯可以看出質量並不比競賽單元的大部分影片差。幾位競賽單元新秀的表現並沒有真正爆冷的資格,甚至部分入圍競賽單元的名導演也拿出了平庸之作。
而法國影片在今年主競賽單元中入圍了五部,整體評價非常壹般,除了《流浪的迪潘》質量不錯,史蒂芬·布塞的《市場法律》中規中矩之外,麥溫的《我的國王》、紀洛姆·尼克樂的《愛之谷》、薇拉莉·鄧澤裏的《瑪格麗特和朱利安》均被媒體吐槽是“關系戶”入圍,大多都是由戛納官方合作公司“CANAL+”出品的。最終法國人拿到了金棕櫚、男女演員大獎。由於去年法國影片在戛納競賽單元顆粒無收,今年的成績也被認為是壹種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