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金門炮戰的過程是什麽?

金門炮戰的過程是什麽?

戰前準備:

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炮兵部隊17個炮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炮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炮有152加榴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同戰鬥,各個炮位都配屬了壹定數量的民兵。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炮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劃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臺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準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炮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紮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壹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而臺灣方面,1958年8月初,臺灣當局也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臺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抵達金門島,對金門守軍進行激勵。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大陸方面,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時刻準備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提審俘虜等各種偵查手段,獲得金門島部隊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太武山南側,火炮難以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則在內地尋找壹類似高的山頭進行模擬炮擊,獲得諸元數據後準備進行射擊。

炮戰過程:

八二四海戰

8月24日解放軍海軍魚雷艇於料羅灣擊沈軍租商船“臺生”號(民生公司所有之戰車登陸艦),並重創“中海”號戰車登陸艦(LST201)。“臺生”號上至少有200人陣亡。中海號陣亡8人、受傷12人。在返航途中,175艇中彈負傷掉隊,被擊中沈沒。艇上艇員大部分犧牲或被俘,只有五人遊回大陸獲救。這壹劇情被改編為著名故事片《海鷹》,壹時全國聞名。

炮戰發生之後,為了回應解放軍的猛烈攻擊,美國國防部在8月24日將第七艦隊布防於臺灣海峽,此後第七艦隊協助臺灣當局海軍補給金門,並且與臺灣當局空軍、臺灣當局海軍陸戰隊、臺灣當局陸軍舉行壹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並派駐F-100戰鬥機及勝利女神導彈營至臺灣,同時也成立作戰指揮中心。

8月25日以後,國軍企圖維持金門的海上補給,利用夜晚運補。而解放軍則以艦艇與岸轟,企圖維持封鎖。

料羅灣海戰

自八月二十三日大規模炮擊後,解放軍炮兵炮擊點逐漸收攏彈著點,集中打金門的西村、沙頭兩機場和料羅灣,意圖困死金門島。在解放軍炮兵和海軍的封鎖下,機場完全不能起降,金門島15萬軍民的補給全靠料羅灣的海運。

9月1日,由馬公啟航準備運補金門的臺灣當局海軍巡邏艦沱江號,在9月2日與解放軍在料羅灣發生遭遇戰,史稱料羅灣海戰,沱江號在此役遭到重創,但仍成功達成運補任務。在戰鬥中,魚雷艇隊對敵艦目標判斷失誤,放過了絕佳的戰機,在混亂中174、180兩艘魚雷艇相撞沈沒。

9月8日,解放軍持續向金門群島發射53300余發炮彈,其重點指向金門新頭碼頭,途中解放軍海岸炮兵第150連的炮火擊中正在卸貨中的美樂號中型登陸艦(LSM242),官兵死傷11人,登陸艦則中彈引爆船運軍火燒毀。金門駐軍炮兵於下午壹時三十分開始還擊,***發射10100余發,迄六時三十分,解放軍受壓制而停止射擊。

美國介入

自9月2日料羅灣海戰後,9月3日起,美國海軍開始為國民黨海軍提供武裝護航,但不進入原有的三海裏。緊接著,9月4日,中華人民***和國宣布中國領海為12海裏。在外交上,中美兩國開始了政治博弈。我政府宣稱,沒有允許,外國艦船和飛機不得出入我國領海和領空。 面對封鎖,金門島物資逐漸緊缺。雙方除了繼續進行炮戰外,還在臺海上空進行頻繁的空戰。9月24日,國民黨空軍使用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擊落解放軍空軍殲5戰鬥機壹架,首開全世界空空導彈擊落戰鬥機的先例。

9月15日,在華沙舉行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上,中華人民***和國代表王炳南提出要求蔣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而中華人民***和國則承諾壹定時期內不進攻臺灣,王炳南要求“中國政府聲明,直接威脅廈門、福州兩海口的,為國民黨軍隊所占據的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必須收復。如果國民黨軍隊願意主動地從這些島嶼撤走,中華人民***和國政府將不予追擊”。在中華人民***和國要求臺灣方面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的要求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美國政府名義表示美國政府曾以金門島群、馬祖列島並不在《中美***同防禦條約》的防禦義務之中因而要求臺灣當局放棄金門,並允諾提供當時美國陸軍5個師的標準裝備作為補償並提供運輸工具供金馬地區軍民後撤。但此要求被蔣介石所拒絕。美國遂通過第三國表示可能在保衛臺灣外島的戰役中使用戰術核武,美國同時支援國軍重裝備。蘇聯***產黨總書記赫魯曉夫警告北京不可觸發美蘇核武對抗。

美援臺八吋炮

9月中旬,美軍支援國軍六輛203公厘口徑的M55自行火炮,俗稱八吋炮,由國軍陸軍第1軍炮兵607營接用,在臺灣實行壹周的熟悉訓練後,分兩梯次自左營軍港由國軍海軍美字號運輸艦運到澎湖。9月18日和21日,國軍啟動“轟雷計劃”,由美軍和國軍合作運送八吋炮前往金門。為分散風險,仍分兩梯次進行,每次由三艘國軍海軍通用登陸艇(LCU)各裝載壹輛M55,LCU又停置於美軍壹萬噸級船塢艦(LSD)中,在國軍軍艦護航下駛往金門。美軍船塢艦在離金門3浬處停泊,三艘登陸艇接著航向金門,在炮火中搶灘上陸。

9月26日,第壹批三輛M55首次投入戰鬥,摧毀圍頭地區炮陣地,下午四點,圍頭近海岸邊的陣地火炮後撤,M55以火力追擊。9月29日第二批三輛M55投入戰鬥,主要攻擊大嶝及蓮河炮陣地和工事。9月27日國軍炮兵607營第三梯次搶灘成功,金門增加6門M2牽引式八吋榴彈炮,至此金門國軍***有12門八吋長程重炮。

對於國軍八吋炮的戰果,國***雙方有不同的記載。在臺灣方面,當時俞大維得到戰報,稱國軍觀測和射擊準確,圍頭解放軍炮位工事散飛火炮破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八吋炮壹個多小時的射擊中,徹底殲滅解放軍40幾處目標。臺灣當局和國軍因此士氣大振。金防部司令胡璉也記錄:“只是壹百多發的奇襲射擊,眼看到敵岸上炮毀人亡、煙幕沖天。我軍官兵久處敵人彈幕壓抑,至此歡聲雷動。”當代臺灣軍史作家分析,12門八吋炮到位後,國軍取得火力上的優勢,其影響所及,中華人民***和國方面在炮戰上轉為劣勢,無法再以炮戰封鎖金門或削弱其防守態勢。中華人民***和國方面考慮到在政治上已有收獲,又不願沖突升高引發美蘇勢力直接投入戰場,乃至使戰火延伸到華南地區,因此接連宣布“停火壹周”、“停火兩周”、“單打雙不打”,降低沖突能量。

在大陸方面,報告文學作家沈衛平提出,他查閱大量當時廈門前線的作戰文書、電報往來、情報分析、戰鬥簡報和總結,對金門使用203榴炮情況只有個別資料提到寥寥壹二筆,重視程度遠遜對待臺灣部署“屠牛士”地地導彈和“響尾蛇”空空導彈,以及美國航空母艦特混艦隊。9月16日之後,解放軍廈門前線的炮兵火力從未減弱。9月26日之後的戰鬥損失統計,也未見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同時他訪問參戰士兵與民兵,受訪者多表示大陸方面的炮工事相當堅固,加之203榴炮的命中率很有限,同時金門方面為避免曝露203榴炮位置而未頻繁使用。沈衛平總結道,“203榴炮的抵達,無疑增強了金門的防務,但並未改變火力方面大陸強金門弱的總體態勢;該型巨炮肯定給大陸制造過麻煩,但麻煩則肯定不像臺灣所講的那樣邪乎。”

國際反應

金門炮戰開打後,國際間和美國內部的輿論因為擔心區域沖突升高為大戰,多反對臺灣當局堅 守大小金門和馬祖等外島,也反對美軍介入。9月11日,英國外相塞爾文·勞埃表示,美國協防外島乃至使用戰術性核武顯然會有連鎖反應的危險,而臺灣當局自外島撤軍則可加強其國際地位。9月29日,美國參議員約翰·肯尼迪稱美國須防衛臺灣,但必須擺脫外島。新西蘭總理Walter Naoh建議臺灣自外島撤軍,而由國際間保證其地位,成為壹個獨立而中立的國家。10月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表示臺灣當局將眾多部隊布防在金門不是好辦法,但國軍不能在敵軍壓境的狀況下撤退。

10月21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飛抵臺北與蔣介石會面,杜勒斯表示要突破大陸的炮轟封鎖必須動用核子武器,蔣介石最初表示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戰術性核子武器,但當得知必須動用相當於廣島威力的核彈時,便表示不願因為使用核武器以引起世界大戰或將美軍卷進大規模沖突。杜勒斯指出美軍支援金門在政治上的困難與限度,並向蔣介石提出若幹條件,暗示臺北當局接受“兩個中國”的解決方案。杜勒斯離開後,蔣介石和其子蔣經國會商,決定與北京接觸、降溫。蔣氏父子秘密派人傳話給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說,如果大陸持續炮擊,臺灣不得不自外島撤軍,中國就有分裂之虞。美國學者陶涵認為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把金門當成臺灣與大陸連系的樞紐,在這點上雙方默契壹致。

沖突降溫

10月5日,中華人民***和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炮擊七天”。10月13日再宣布停火2周。惟至10月20日下午,解放軍稱因美方軍艦參加對臺灣運補船團護航,宣布停火無效,並於當日下午四時開始,恢復炮擊,迄黃昏時止,***射擊11,500余發,國軍炮兵亦於下午五時集中七個營之火力,予以反擊。10月25日後解放軍放棄強攻,雙方炮兵在此時仍持續炮擊作戰。隨後解放軍方面宣布采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的方針持續炮擊,隔年1月八日至十五日,壹連五天均無戰事,十五日,解放軍突又作零星擾亂性射擊。

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則僅有小規模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亦常利用單日對大陸進行零星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於大規模之炮戰,則從未再發生。

後期炮戰與單打雙不打

金門炮戰之後二年(1960年),中華人民***和國又發動較小規模的六壹七炮戰、六壹九炮戰,爾後采“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炮,直至1979年中華人民***和國與美國建交為止。至此,中華人民***和國聲稱金門炮戰為壹場不求殺傷和占領,而是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的戰爭。

金門炮戰

名稱:八二三炮戰

地點:金門及其周邊

時間: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

參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國民黨軍

結果:停止炮擊,中國內戰處於休戰狀態

參戰方兵力: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和敵人國民黨守軍

目的:解放臺灣,統壹中國

意義: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

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全面潰敗,退守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形勢壹片大好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準備進行解放臺灣的戰役。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壹,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壹直在為解放臺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1949年金門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未能攻下金門。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解放軍渡海攻臺難度倍增,國民黨政府和新中國政府隔臺灣海峽對峙的態勢基本確立,但是,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發起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1955年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發起壹江山島戰役,解放壹江山島。此後,臺灣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臺灣島、澎湖列島、臺灣周邊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臺灣當局控制的離大陸最近的地區。而金門島解放軍三個團被全殲的戰績也成為眾多解放軍將領心中壹塊永遠的痛。

朝鮮戰爭剛剛結束,中華人民***和國立即著手在東南沿海修建鷹廈鐵路,浙閩、贛閩、粵閩戰備公路,及福州、龍田、漳州、晉江、惠安、連城機場,1955年-1956年,鐵路、公路及六大機場相繼完成。1956年解放軍仿制蘇聯米格17的殲-5亦試飛成功。但是在臺海壹帶,解放軍壹直不占有優勢。國民黨空軍始終占有臺海上空的制空權,國民黨空軍戰機時常來到大陸進行騷擾和轟炸,國民黨海軍也基本占有制海權,解放軍海軍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壹直采用海上遊擊的方法和國民黨海軍周旋。在國內稍稍安定的情況下,為了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繼續執行毛主席的解放臺灣三步走戰略中的第壹步,需要發起對臺作戰,爭奪沿海制空、制海權。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人民推翻伊拉克王室,建立伊拉克***和國,並退出巴格達公約,美、英立即派兵進駐黎巴嫩與約旦,中東形勢緊張。中華人民***和國政府便以“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為理由,加強沿海兵力,形成將要攻打臺灣的態勢,15日臺灣當局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