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寺明朝雕刻是誰雕刻的
密林深處出現明代高僧塔林
揚子晚報記者跟隨棲霞山景區工作人員李宏坐車來到景區的小營盤,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迎面荊棘叢生,壹條小徑的痕跡非常模糊。景區工作人員手拿鐮刀、剪刀在前面開路,揚子晚報記者緊隨其後。大約艱難行走了25分鐘後,工作人員終於停下腳步,只見前方古藤和雜樹相互纏繞,在古藤和雜樹間隱隱約約看到有壹排石質的臺階,臺階上方有壹平臺,上面散落著很多很規整的建築石塊。
走近壹看,偌大的壹個平臺上,散落了很多的建築構件,整個平臺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平臺南側下方有磚砌的臺基兩層,並有臺階踏道連接上下,揚子晚報記者數了壹下,兩層***有臺階11級,每級高度約20厘米。平臺中間是壹個呈正六邊形的塔基,邊長為90厘米,邊角均裝飾有倚柱。每壹邊的表面拼貼有佛教裝飾及獸樣式的石雕裝飾,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周圍有很多青磚,有長方形的,也有弧形的,邊上還有壹個葫蘆狀的“塔剎”,更讓人意外的是,在塔基的中間,竟然有壹座精美的“佛像雕刻”以及壹塊帶有龍紋雕刻圖案的石塊。
只見整個佛像雕刻在壹個六邊形柱體壹側的佛龕裏,佛龕高約60厘米,寬度約40厘米。佛像盤腿坐落在佛龕裏,是就著石塊雕琢的,保存完好。從佛像的面容、形態以及雕刻風格來看,顯然和棲霞山千佛巖的佛像不太壹樣,千佛巖的佛像是在南北朝至明朝早期刻就的,而這次發現的佛像是明朝晚期的。石塊上刻有兩條飛龍,騰雲駕霧,中間有壹龍珠。
據文物專家介紹,根據現場的塔基、現存的“塔剎”、塔檐以及風格來看,此處應為壹明代高僧的塔林。從殘存的遺址來推斷,當時這個塔林高度應該在4米左右,40平方米的平臺面積可見昔日規模較大。而且龍形雕刻壹般是皇家禦用圖案,出現在這裏,說明墓主生前和皇家頗有淵源。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龍紋雕刻在棲霞山非常罕見,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第二處,第壹處是在乾隆行宮遺址附近被挖掘到的“龍鳳石雕”。
墓塔主可能是素庵法師
據介紹,在這次發現的建築遺跡附近,有壹“定照庵碑刻群”,那這處建築遺跡是否和“定照庵碑刻群”有壹定的關聯呢?
景區工作人員立即拿來“定照庵碑刻群”的碑文進行解讀。據悉,“定照庵碑刻群”為明萬歷年間的碑刻,***5塊,彌足珍貴,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通過碑文的解讀,介紹了明徵君舍宅後,禪風並盛,素庵法師應邀來棲霞登壇說法,後僧眾念法師春秋已高,於棲霞山腹地深處,建造了定照庵。素庵是棲霞寺壹位得道高僧,在此居住修行十余年,深受當時的朝廷器重,並有為皇家成員講經的說法。皇太後曾賜其金縷袈裟,其圓寂後,他的弟子如敬為其修建了此塔林。“基本推斷此墓塔主人是明代高僧素庵法師,根據碑文的記載,其塔林上出現皇家禦用的龍紋正好與其身份和經歷相互佐證與吻合。”
另壹處地宮已部分暴露
除了在小營盤下方發現的墓塔遺跡以外,在鳳翔峰東南坡也發現了壹處規模更大的建築遺跡。揚子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平臺約有500平方米,是壹個院落格局,在院落中還有壹個約有4平方米的小院落。整個院落已被毀,上有壹個呈六角形的塔基構件,還有棱柱狀的塔身以及塔剎。塔基附近下方還有壹深約1.5米、用青石砌成的地宮,青磚自下而上堆砌,非常規整。但整個地宮已有部分暴露在外面,顯然已被人“光顧”過。此外,揚子晚報記者還在壹塔身上發現了壹組文字:“傳洞上正宗第三十壹世荊石璽禪師之塔”。據《攝山誌》記載,荊石是曹洞宗的壹位高僧。
下壹步,景區將對兩處遺址進行整理、挖掘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