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傑”之“華夏第壹相”管仲
壹、誤縱小白
管仲早年為了謀生,曾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是春秋戰國時期為人所不齒的“賤商”。可見管仲早年混的也不好。
後來管仲與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外避亂。因為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國君的女兒,管仲和公子糾就在魯國躲著。當聽說齊國要發生內亂時,兩位公子都準備回國奪位。但公子糾慢了壹步,他聽說公子小白已經先壹步在回國路上了。
於是管仲決定帶人超近路截殺,他壹箭射中公子小白,小白假裝中箭應聲而倒,瞞過了管仲,先行回國,順利上位,即齊桓公。
二、終為齊相
齊桓公即位後,想請鮑叔牙任丞相。但鮑叔牙堅持不受,並說若要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管仲與公子糾認為小白已死,就壹邊看風景壹邊往齊國慢騰騰趕路,回到國內才知道小白已經即位為齊桓公。二人便逃回魯國。
齊桓公帶兵殺到魯國,要求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否則魯國必亡。魯莊公的謀臣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只交出屍首。但因為鮑叔牙對外宣稱,齊桓公恨管仲入骨,壹定要生殺管仲。
魯莊公因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於是按要求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交給了齊桓公。齊桓公確實大度,經鮑叔牙建議,選擇吉日吉時,以國家最高禮節迎接管仲。管仲也很識時務,願意輔佐齊桓公,兩人壹連聊了三天三夜,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管仲常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故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所以被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三、助齊稱霸
管仲上任後,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對內重視商業,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
壹開始,齊桓公想加強軍備,管仲說要先加強內政,但齊桓公不聽,不修內政,整兵備戰,並出兵伐宋,但其它諸侯出兵救宋,齊軍大敗。於是齊桓公慢慢接納了管仲的意見。
之後,齊國通過組織北杏會盟、柯地會盟,滅遂國、譚國;和好魯國,歸還魯國失地;通過鄄城二次會盟,並請周王室參加,調解鄭國內亂,逐步樹立了壹方霸主的威信。
爾後又通過三年時間,助燕國,救邢國、衛國,打敗了北方的山戎;與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救鄭抗楚,最終與楚國結盟,結束南北對峙。其實,逼迫強大的楚國結盟,管仲是用了奇計的,就是派人高價收購只有楚國才有的鹿,導致楚人誤了農耕,到處捕鹿,而齊國派人秘密到楚國收購糧食,最後的結果就是:楚國人手上有大把的錢幣,卻沒了糧食;齊國的存糧卻比往年多了4成。最終楚國只能同意齊國的要求,與其結盟。
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周襄王即位,並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葵丘,訂立葵丘之盟。之後齊桓公還派管仲幫助周王室平定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的內亂,管仲的聲望達到巔峰。
四、主要成就
管仲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諸子中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這壹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於《管子》壹書。
對內,政治上,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三其國而伍其鄙”,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余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選賢任能上,提出“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的用人原則,就是在任命壹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這在壹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成為科舉制度的雛形。
經濟上,他註重經濟和農業,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征收額;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也是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他還設立了專管貨幣的機構,由政府統壹鑄造貨幣,呈刀形,名為“齊法化”或“節墨法化”,俗稱“齊刀”。
他還開創了職業技能教育,可說是藍翔的先驅導師。另外,他還允許設立國營妓院,收取稅金,增加了國家收入。據說是國家發展妓女事業的開始,後來漢武帝又創立營妓制度。而到了隋朝,隋煬帝設立教坊,廣納歌舞藝人,縱情聲色。
對外,他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通過壹系列的會盟與征伐,使齊國儼然成為諸侯之王,最終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壹匡天下”,成為春秋第壹霸主。
有這樣的人輔佐,齊桓公想不成為壹代霸主,都是很困難的。他的壹系列治國措施,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故被稱為“華夏第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