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為什麽從前飛機上不能用手機?

為什麽從前飛機上不能用手機?

滿是漏洞的規定

因為大約從2013年開始,美國的航空公司已經放開禁令,到現在過去4年,有不少數航班上都可以用Wi-Fi上網了。只是中國的航班大部分還沒有改變,但應該最近幾年就會有變化。

從不讓用到允許用,飛機制造商就做過無數次實驗,波音公司從人們開始用"大哥大"起就很重視收集飛行員的報告事故,然後根據事故記錄還原現場,做很多次模擬,想找到問題的根源,這樣就能改進飛機。

但是就在禁令頒布後不久,電子設備幹擾的報告中就給出過這樣的評價,說乘客們手持的任何電子設備的電磁場發射功率遠遠低於我們飛機上那些通訊設備。

壹個非常好的例子是,飛機飛到800米上空後,任憑妳手機天線再好,也都和地面基站失去聯系了,但是飛機上所有通訊系統都要時刻和地面保持正常通信,這兩者的功率相差了上百倍。

而且要在技術上判斷A幹擾B,這確實需要比較復雜精密的測量設備,飛行員屬於通信工程的外行,他們在沒有任何專業設備的情況下,到底是怎麽判斷是什麽東西幹擾了飛機呢?而且在整個機場的上空,彌漫著各種飛機的電磁波信號,為什麽不是其他信號幹擾的呢?

這項禁令在1991年誕生的時候,它的理由是:手機會對地面通信網絡產生影響,也就是機場的塔臺。

那後來的事情就越來越奇怪了。

2000年以後,是飛機上用手機的人多,還是候機大廳裏用手機的人多?肯定是候機廳用手機的人多啊!

是飛機離塔臺近,還是候機大廳離塔臺近呢?肯定是候機大廳離得更近啊!

那既然連飛機上都不許用,那為什麽候機大廳裏人人都可以用手機呢?那不是更危險嗎?

另外,既然把風險估計得這麽高,1991年的手機信號,從發射功率,到頻率,到通訊協議,跟現在手機完全是天差地別,怎麽禁令的細節幾乎壹直沒變?

這些可能還是壹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能提出的質疑。坐飛機的老百姓,質疑得就更有道理了,也更容易聽得懂,因為飛機上還有另外的規定,那就是起飛和降落時不準用其他電子設備,不是手機也不行。民航和航空公司對這個規定的解釋是:

所有電子設備都不可避免有電磁輻射產生,都有可能幹擾飛機的通訊。

乘客就很費解了:

這個造價1到2億美元的飛機會被我這個Kindle正常使用的電子書威脅到?

這可是亞馬遜牌的,也都是通過電磁輻射兼容規範的東西,您這飛機1SU2億成本都花在什麽地方了?飛機也太脆弱了吧。

如果飛機確實有這麽脆弱,Kindle就是比較危險,那為什麽還允許乘客帶上飛機呢?

那些真正危險的東西,像汽油、武器,不是壓根就不應該帶上飛機嗎?

如果手持電子設備有這樣的威力,怎麽也沒見過恐怖分子拿PSP或者iPad劫機呢?

問題還有:

總擔心手機影響飛機,按理說飛機也應該影響手機啊,怎麽也從沒見到過呢?

如果手機影響那麽大,怎麽也沒見到過手機影響其他手機的通話或者上網呢?

更現實的情況是,確實還有壹些電子設備是無法關閉的,比如像心臟起搏器,也沒見飛機出什麽事兒。

航管局的解釋可能說是因為這樣做的人太少,幾率太小。但是坐飛機不關手機的人可大有人在,具體有多少人在起飛降落時沒關手機,聯邦航空管理局還真做過幾次匿名調查,問得還很專業,避免引起被提問者產生內疚感,造成虛假回答。所以他們是這樣問:

您乘坐航班時有多大概率不小心忘記關閉手機?統計後的結果,大約是35%-40%的乘客沒有關機。可是二十幾年下來,仍然沒有出現壹例因為乘客沒關手機導致的航空事故。妳看,我們把思路敞開了壹想,這條禁令實在是千瘡百孔,沒人能舉出足夠硬的理由說明為什麽禁用手機和電子設備。

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可是禁令壹旦頒布,撤銷要比頒布費勁多了,因為要撤銷它,就要證明沒有危險,而這比證明有危險難度大太多了,因為"壹切皆有可能"。

這時候科學技術的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壹定也是科技圈之外的變量推動,才能撤銷禁令。

2000年後開始出現壹些坐飛機的人需要在飛機上接打電話,但打不了,他們只好考慮做提速的火車,或者自己開車,這樣航空公司利益就受損了,如果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為了爭取用戶,飛機上開始提供通話服務。

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需要用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的時候,多到了連當初參與制定禁令的人都覺得很不方便的時候,這條禁令才終於松動了。

2013年11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公告,考慮到公眾對移動通信和寬帶接入的強烈需求,頒布了新版規定,在壹定規範下,解禁了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

緊接著12月,歐洲航空安全局也公告,從2014年9月起,乘客可以自由使用手持電子設備。

之後新加坡、澳大利亞、巴西也都放開了限制,把是否允許使用手機飛行模式的權利下放給航空公司。從年初開始中國的部分航班也放開了限制。

小結

這些具體知識和過往的發展就是這麽多,我們現在從科學思維的角度來看看:證據這麽站不住腳,還能實施二十多年,那必然有其他的原因,這就不在科學之內了,影響它的變量在於風險和成本。既然從學術角度,既不能說絕對有幹擾,也不能證明絕對沒幹擾,所以從成本角度考慮,為了完全避免這種風險,幹脆把手機和電子設備都關掉。這個決定在20多年前不論對誰都是壹個成本低的解決方案,既然還沒有確鑿結論,那我們就采取最最保守的措施。只不過時過境?,現在還在使用這種解決方案,成本就提升了很多。

寫在最後

我們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本來並沒有太多證據,最終就憑壹堆站不住腳的理由開始實施的禁令?

更多問題請在評論處留言,或加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