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
《楊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慎》人物故事小傳
楊慎(公元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明新都(今四川新都)人。正德進士。曾任翰林修撰。世宗時以議大禮不合聖意,謫戌雲南永昌。能詩文,曾與何景明等人為友。所作濃麗婉致,有擬古傾向。又善詞曲。旁綜經史書畫音韻訓詁等。壹生著述甚豐。流傳至今的主要著作有後人輯本《升庵集》,以及《升庵長短句》、《陶情樂府》等。
〔正 史〕
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壹,授翰林修撰。丁繼母憂,服闋①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移疾②歸。
世宗嗣位,起充經筵講官。常講《舜典》,言:“聖人設贖刑,乃施於小過,俾民自新。若元惡大奸,無可贖之理。”時大珰張銳、於經論死③,或言進金銀獲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帝納桂萼、張璁言,召為翰林學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帝怒,切責,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帝震怒,命執首事八人下詔獄。於是慎及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聲徹殿庭。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閱④十日,有言前,此朝罷,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給事中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禦史王時柯實糾眾伏哭。乃再杖七人於廷。慎、元正、濟並謫戍,余削籍。慎得雲南永昌衛。先是,廷和當國,盡斥錦衣冒濫官⑤。及是伺諸途,將害慎,慎知而謹備之,至臨清始散去。扶病馳萬裏,憊甚。抵戍所,幾不起。
五年聞廷和疾,馳至家。廷和喜,疾愈。還永昌,聞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作亂,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馳赴木密所與守臣擊敗賊。八年聞廷和訃,奔告巡撫歐陽重請於朝,獲歸葬,葬訖復還。自是,或歸蜀,或居雲南會城,或留戍所,大吏鹹善視之。及年七十,還蜀,巡撫遣四指揮逮之還。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壹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在翰林時,武宗問欽天監及翰林:“星有註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不能對。慎曰:“柳星也。”歷舉《周禮》、《史記》、《漢書》以復。預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總裁蔣冕、費宏盡付稿草,俾削定。嘗奉使過鎮江,謁楊壹清,閱所藏書。叩以疑義,壹清皆成誦。慎驚異,益肆力古學。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故好學窮理,老而彌篤。世宗以議禮故,惡其父子特甚,每問慎作何狀。閣臣以老病對,乃稍解。慎聞之,益縱酒自放。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壹。詩文外,雜著至壹百余種,並行於世。隆慶初,贈光祿少卿。天啟中,追謚文憲。
《明史·楊慎傳》卷壹九二
〔註 釋〕
①服闋:服終,守制期滿,脫去喪服。②移疾:移書稱疾。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③珰:宦官;論死:被判死刑。④閱:經過。⑤冒濫官:假冒而濫行的官員。
〔相關史料〕
楊用修婦亦有才情。楊久戍滇中,婦寄壹律雲:“雁飛曾不到衡陽”雲雲。又《黃鶯兒》壹詞“積雨釀春寒”雲雲。楊又別和三詞,俱不能勝。
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壹
繼妻黃氏,遂寧人,尚書黃珂第二女。有才思,工詩文。慎謫戍永昌,紀綱家務四十余年。慎卒於戍所,家人欲殮以禮服。黃曰:“幸而得貶卒,天威尚難測。以《春秋》大義,自當槁葬①。”未幾,世宗遣使啟驗,見青衣布袱,上感動,復原官。氏著有詩文稿。
嘉慶《四川通誌》壹六九
宋時詞學盛行,然夫婦均有詞傳,僅曾布、方喬、陸遊、易祓、戴復古五家。至元時,趙文敏管夫人,明時楊升庵黃夫人、林子羽張紅橋、葉仲韶沈宛君、沈君庸張倩倩,閨房酬唱②,世艷稱之,此外亦不多覯。
《聽秋聲館詞話》卷八
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合作者殊自斐然。如題柳七言律雲:“垂楊垂柳挽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金鉅鬥雞寒食後,玉蛾翻雪暖風前。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遊子魂消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風流蘊藉,字字天成,如初發芙蓉,鮮華莫比。第此等殊不多得,大概錯彩縷金,雕繢滿眼耳。滇中作如《春興》八首,語亦多工。
胡應麟《詩藪續編》卷壹
用修謫滇中,有東山之癖。諸夷酋欲得其詩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遺諸伎服之,使酒間乞書。楊欣然命筆,醉墨淋漓裙袖,酋重賞伎女購歸,裝潢成卷。楊後亦知之,便以為快。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
用修在瀘州③,嘗醉,胡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門生舁之,諸伎捧觴④,遊行城市,了不為怍⑤。人謂此君故自汙,非也。壹措大裹赭衣,何所可忌?特是壯心不堪牢落⑥,故耗磨之耳。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
〔註 釋〕
①槁葬:草草埋葬。②酬唱:即酬和,以文字相酬答。③瀘州:州名,在四川省。④觴:古代盛酒器。⑤怍:改變面色。⑥牢落:寥落,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