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三弦的發展歷史有那些?

三弦的發展歷史有那些?

三弦:又稱“弦子”,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面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歷史發展

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鼗,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明清以來三弦極為盛行,主要用於說唱曲藝伴奏。

明代以後,文獻記載漸多。明朝王圻《三才圖》中的三弦圖的形制與今相同。明初,三弦已流傳南方各省,江、浙、閩尤為盛行,主要用於北方小曲、雜劇的伴奏。萬歷年間,江南三弦名家張野塘曾設計壹種音箱圓形的小三弦,音樂柔和清宛。

明初福建有36姓人遷徙琉球,多攜三弦而行,自此沖繩就有了三弦,琉球稱它為“沙彌弦”。1562年(明嘉靖年間),三弦從琉球傳入日本。並發展為大、中、小三種形制,***鳴箱蒙以貓、狗皮,並用大撥片彈奏,在日本叫做“三味線”,至今仍為日本聲樂曲組歌伴奏,稱為“三味線組唄”。

明清兩代廣泛流行於城鄉的《彈詞》,其名稱就因用彈弦樂器伴唱詞話而得名,《清稗類鈔》說。“《彈詞》家普通所用樂器,為琵琶與三弦二事。

約在19世紀中葉,河北高陽縣唱“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把小三弦相應擴大成大三弦,受到北方說唱藝人的歡迎,從此大三弦就流傳開來,與小三弦並存。從而使三弦在伴奏說唱音樂方面,形成南北不同的風格。大三弦多用作北方各種“大鼓”曲種的伴奏樂器。而南方的彈詞類說唱和昆曲等戲曲樂隊、民間合奏等藝種則多般選用小三弦。

清末創造了“三弦彈戲”,能用弦音模擬當時著名京劇演員的唱腔,甚至還能奏出人聲、軍馬聲和禽獸飛鳴的效果。民國初年又將“三弦彈戲”發展成“三弦拉戲”,改彈撥為弓奏,與今日的墜琴、擂琴演奏卡戲相似。

現在全國各地,三弦廣泛被采用,是說唱曲藝、地方器樂、少數民族歌舞樂之重要樂器。根據統計,全國最少有五十二種以上曲藝、六十種以上戲曲、四種以上少數民族樂種,采用三弦為主要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