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時評:青春奮鬥無止境

時評:青春奮鬥無止境

“躺平”是近來比較火的壹個網絡詞匯,關於它的權威界定,好像不太容易找到,但人們普遍都能理解其基本內涵。生活中,人們難免會碰到緊張忙碌乃至疲憊不堪的時候,而在壓力面前,每個人都會有高強度的焦慮感,但應對方式卻可能大相徑庭:有的人選擇屢敗屢戰、迎難而上,有的人躲避壓力、選擇躺平。困難面前,躺平意味著選擇退卻,也意味著不再嘗試奮鬥,把個人欲求降低到壹種最低水平,即能夠果腹、生存即可。

試想,對於壹名本該躊躇滿誌、朝氣蓬勃的青年來說,表現出這壹狀態並不容易,除非是他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遭受了巨大挫折,因而在失敗面前選擇了放棄。古往今來,眾多先賢壹直都鼓勵人們“在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但在價值多元而視角多樣化的當代 社會 中,這句“心靈雞湯”常被某些網友幽默地改編成為“心靈砒霜”:“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躺壹會兒”。

如果只是躺壹會兒,並非絕對的壞事。眾所周知,跌倒是壹種常見的狀態,每壹名幼兒在蹣跚學步時都曾經跌倒過很多次。跌倒之後不想立即爬起來,就勢躺壹會兒,讓身體得到舒緩恢復,反思總結經驗,也許更有利於以後走得平平穩穩。可怕的是,跌倒之後躺下去不起來,甚至讓“躺平主義”變成壹種所謂的生活哲學,這就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習得性無助”的現象了。

“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在經歷過多次挫折或失敗後所形成的無可奈何的絕望感,在學習中產生的習得性無助現象類似於平時所說的“破罐子破摔”,是壹種放棄任何努力、完全聽之任之的無助狀態。這壹概念的關鍵並不在於絕望感或無助感,而是在於“習得”二字。這裏的無助感並非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某種程度上,躺平很容易演變為習得性無助,看起來平靜輕松實則沒有前進半步。人生如壹次長跑,如果全都是百米沖刺的節奏會令人精神緊張而氣喘籲籲,但假若都是原地不動的狀態,則也會荒廢時光。從身心 健康 的角度看,這兩種狀態都不是理想的選擇。那麽,在既不沖刺也不原地靜待的情況下,為什麽不選擇邁開步子往前走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告訴我們,人類的動機來自於我們的需要,而需要是分層次的,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逐步過渡到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不同種類的需要,既是壹名個體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所必然產生的,也是人類在漫長的演化 歷史 中逐步獲得的。某種意義上,人之所以是具有 社會 屬性的存在,就在於我們具備了這些多種需要特別是高層次的需要,而絕不是回歸到壹無所求的躺平狀態。從這壹點來說,躺平並不符合人類的本性,相信也沒有人會發自內心地甘願躺平。

怎樣才能改變躺平的心態和狀態,讓自己邁開腳步向前走呢?筆者建議從個人與環境兩方面尋找對策。在個人層面,首先應正確認知挫折和壓力對人生的影響,認識到它們存在的必然性和經常性,同時要認識到它們的積極意義。每個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的。在失意面前,暫時的靜待甚至退卻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選擇短暫的“躺下”,未嘗不可,這至少提供了壹個讓我們療傷自愈、重建心理資本的機會。同時,人們也不得不勇敢壹點,不斷提升自己的“逆境商數”,繼續嘗試邁步前進。“風物長宜放眼量”,要實現遠大的理想,不應只盯著眼前的得失,而應帶著自信去放眼未來。

還應采取行動應對挫折、化解壓力。實際上,和躺平相類似的說法古已有之,如荀子在《勸學》中提及的“無冥冥之誌”“無惛惛之事”,大概都是形容人缺乏潛心鉆研、埋頭苦幹的精神狀態。而關於如何恰當對待躺平,先哲們也早已在典籍中給出了答案,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對比下來,這兩種不同的行為狀態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按照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看法,個體對目標的追求要遵循最近發展區原理。最近發展區是個體現有發展水平和要達到的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它能使個體產生最佳的發展動力,並達到最好的發展效果。在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講“跳壹跳、摘到桃”就是這個道理。但需要註意,如何設定目標水平至關重要,因為不當的目標是構不成最近發展區的。如何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和家庭等狀況來量身打造、確定合適的目標,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我們以壹種理性平和的心態,結合個人的發展和家庭、學校和 社會 的發展來規劃生涯發展,為自己創造壹個最近發展區,從而讓自己最終走出原地不動的舒適區。

當然,如何在躺平與奮進之間找到這壹個恰當的平衡點,以最大程度地激發成長的動力,並非只是個人的事情,需要各界加強對當代青年發展的關心和關註。例如,深入研究當代青年成長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和新趨勢,把握住他們發展的脈搏,找準他們成長的方向,據此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勇挑時代賦予的重擔,埋頭苦幹、開拓創新,在為 社會 、為人民和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的過程中砥礪青春、綻放生命。也可以通過樹立積極向上的優秀榜樣,為他們提供模仿學習的對象,通過制定積極有效的政策為他們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正能量來應對發展中的危機和挑戰,從而不斷在學習和工作中錘煉品德修為、練就過硬本領,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青年。

(作者:師保國 系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