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壹小時快速止瀉的方法 怎樣止瀉最快不用藥

壹小時快速止瀉的方法 怎樣止瀉最快不用藥

1 按摩法:30分鐘—1小時見效 1、按揉中脘穴

穴位位置: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操作方法:用手掌大小魚際處以打圈的方式按揉患者中脘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按揉5分鐘,再逆時針按揉5分鐘。

2、按揉天樞穴、大巨穴

穴位位置:天樞穴——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大巨穴——位於人體下腹部,從肚臍往下兩寸(即石門穴)再向左右兩寸(約三橫指寬)處。

操作方法:用指尖按揉腹部的天樞穴、大巨穴,患者感到舒暢後,雙手指尖緩慢地加力,每穴各按揉5分鐘。

3、揉按水分穴

穴位位置: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上壹指寬處(即拇指的寬度)。

操作方法: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用手臂的力度揉按水分穴1 ~ 3分鐘,以潮紅發熱為佳。

4、按揉大腸俞穴

穴位位置:位於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按揉兩側大腸俞時間為3 ~ 5分鐘。

5、按揉上巨虛穴

穴位位置:在犢鼻穴下6寸,足三裏穴下3寸。

操作方法:以拇指指腹按揉上巨虛穴2 ~ 3分鐘,力度適中。

6、按揉三陰交穴

穴位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操作方法:以拇指指腹按揉三陰交穴2 ~3分鐘,力度適中。

隨癥配穴

(1)寒濕困脾型+睥俞穴

(2)食滯胃腸型+建裏穴

(3)脾氣虛弱型+足三裏穴

(4)肝郁氣滯型+期門穴

自我診斷腹瀉類型

(1)腹瀉因感受寒濕而發,大便清稀或如水樣,瀉後痛減,得熱則舒,為寒濕困脾型。

(2)暴飲暴食後腹滿脹痛、拒按,瀉後痛減,大便臭如敗卵,為食滯胃腸型。

(3)大便溏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飲食則便次增多,神疲乏力,為脾氣虛弱型。

(4)泄瀉、腹痛、腸鳴每因情誌不暢而發,為肝郁氣滯型。

功效解析

腹瀉病位在腸,取大腸募穴天樞、大腸背俞穴大腸俞而成俞募配穴,與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合用,調理腸腑而止瀉;中院健脾化濕以止瀉;大巨居於下腹,內連腸腑,無論急、慢性泄瀉,用之皆宜;三陰交健脾利濕兼調肝腎。

2 食療法:1小時左右見效 1、姜茶飲

食材:綠茶6g、幹姜末3g。

做法:把綠茶、幹姜末都用開水沖泡悶10分鐘,作茶頻飲。

功效:主要針對於大便清稀,臭味不濃,腸鳴腹痛,發寒熱的急性腸胃炎腹瀉適用。

2、幹姜車前子

食材:幹姜3g,炒車前子10g。

做法:將幹姜、車前子壹起研成粉末,加壹勺紅糖,用開水沖服。每次壹杯,每日3次。

功效:溫中止瀉,對於脾胃虛寒,腸鳴腹痛的急性腸胃炎有很好的效果。禁忌:泄瀉停服,不宜久服。

3、石榴葉茶

配方:石榴葉60克,生姜15克,鹽30克。

做法:先將3味同炒黑,煎水代茶。每日1劑,分上、下午溫服。

茶療功效:溫中散寒、潤腸止瀉。用於急性胃腸炎腹瀉,並有止痛作用。

4、胡蘿蔔湯

材料:胡蘿蔔250克,水適量。

做法:取鮮胡蘿蔔250克洗凈,連皮切成塊狀,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爛,去渣取汁喝,每日分2—3次。

功效:胡蘿蔔呈堿性,含有果膠,有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細菌及毒素的作用,所以腹瀉初期,效果不錯。

5、山藥小米粥

原料:山藥30克,小米30克。

制作方法:將山藥切碎、炒熟,小米水浸1夜後***煨粥。日服1~2次,空腹服。

功效:可補脾益氣、溫中散寒、澀腸止瀉。

3 艾灸療法:1小時之內見效

艾灸療法是利用燃燒艾柱或艾條產生灼熱,刺激身體的壹定部位或穴位,以達到防病治病的壹種治療方法。對於腹瀉,艾灸療法可以借助灸火的溫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取穴

神闕、天樞、腹結、足三裏、脾俞、胃俞。

治法

艾條灸。將艾條點燃,對準穴位,距離皮膚2 ~ 3cm施灸。每穴5分鐘,每日3次。3~6次為1個療程。

適宜病癥

睥胃虛弱型拉肚子,癥見大便溏瀉,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膩或難消化食物則腹瀉加重,腹部隱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後即脹。

備註

艾條灸即是使用制作好的艾條(用桑皮紙將艾絨卷成圓柱形條狀如煙卷狀)來進行灸法操作的方法。將艾條的-端點燃,對準應灸的穴位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 -3cm處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壹般每穴灸10~15分鐘,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灸時可以將示指、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溫度,避免燙傷。

4 外敷法:1小時左右見效 1、吳茱萸外敷脘腹部

材料:吳茱萸30克,食鹽適量。

用法:將吳茱萸用食鹽炒熱,外敷於脘腹部。

適應證:寒性泄瀉。癥狀表現: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

2、吳芥散外敷湧泉穴

材料:吳萸10克,白芥子20克。

制法:***研細末,過100目篩,備用。

用法:外用,取吳芥散3克,醋調成硬糊狀,將藥膏用膠布貼於壹側(男左女右)湧泉穴,24小時後揭去。皮膚若無變化,繼續第2次,若起泡或脫皮,是邪氣外達。經2~3天,待泡落皮後再作第2次治療。4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可作第2個療程。

功效:吳萸溫中止瀉,白芥子化痰濕,兩藥對穴位均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外治法中常用藥物。藥效作用與穴位刺激作用相結合,是內病外治的主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