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獲獎狀在餐廳炫耀:尊重孩子的面子,他們才會活得有裏子
妳知道孩子有多愛“顯擺”嗎?
最近,壹位叫果果的4歲小朋友,拿到了幼兒園的“才藝小寶貝”獎狀。
媽媽為了獎勵果果,帶他去了最喜歡的餐廳吃飯。
在吃飯過程中,果果拿著自己的獎狀,四處向工作人員炫耀,當得到他人的鼓勵和贊美後,果果又蹦又跳。
對此,果果媽媽表示,這是兒子的第三張獎狀,每年都會這樣子鼓勵孩子,這是孩子自己的榮耀。
媽媽的這段話,讓人莫名溫暖。
想起前段時間,兒子剛拿到期末成績單,三門功課都過了90分,實現超常發揮水平。
對於哪怕考80分,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兒子來說,90分無疑可以“上天”。
於是,每每有人問他期末考試多少分,他便得意洋洋說自己三門都是90分以上。
於我,兒子的成績有進步,自然是高興的。
但是,看到他四處炫耀,總有些“臭顯擺”的嫌疑,再者,又擔心他會驕傲,次數多了之後,便會忍不住潑他冷水。
諸如:妳們班上平均分都有89分、考99分的同學有20多個之類的。
對此,兒子氣呼呼地質問我:“媽媽,妳就不能給我點面子。”
彼時,才意識到,自己所謂的“謙虛”,原來是拿孩子的“面子”作“墊腳石”。
那壹刻,教育學家洛克的話縈繞在腦海裏:
“若父母當眾宣布孩子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
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成年人視“面子”如命,孩子也如此。
01
孩子只是人“小”,面子卻是“大事”
《有愛好好說》壹書中,有這樣壹句話:
事實,就是如此。
於是,便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
在壹眾人群中,成年人之間公開討論,孩子昨晚尿床的事,殊不知,孩子卻站在他們身邊,靜靜地聽著這壹切,悄悄將臉埋進脖頸裏。
孩子犯了錯,父母便“上頭”,無論是人潮擁擠的 汽車 站,還是絡繹不絕的餐廳,上來就是壹頓劈頭蓋臉的罵,似乎被罵的不是壹個有思想、有生命的個體,而是壹堆石頭。
亦或是,嘲笑孩子的過錯、將孩子幼稚的小行為不經允許發到朋友圈等等,大人以為,自己不曾帶有惡意,只是覺得可愛、好玩而已。
其實,孩子已經隱約知道自己行為不妥,只是自控力和好奇心驅使他們為之,並不是代表他們願意將這些行為“示眾”。
之前,有個6歲的外國女孩就在視頻裏控訴媽媽,居然將自己洗澡的照片也發布到了網上。
小姑娘表示:
“當我知道,壹個人看過我小時候如廁畫面,我還怎麽正眼看他?
當壹個人看過我滿臉的食物,還怎麽會認真地對待我?
為什麽成人洗澡就沒有人會去拍,然後去社交平臺到處發,那孩子洗澡的照片又為什麽可以發呢?”
在兒童心理學中,早有研究指出:
“孩子自從2歲起,就有了獨立意識,3歲後,就逐漸有了羞恥心。”
不難發現,無論是當眾指責孩子,還是認為孩子可愛,亦或是,覺得應該保持謙虛,歸根結底,都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判、指揮孩子的行為。
而忽略了, 每個人都希望能光鮮亮麗地站在人前,得到眾人的稱贊、羨慕和表揚。
哪怕自己並沒有那麽完美,也不願意最親的父母,將自己當眾揭醜。
02
孩子的“面子”,就是孩子的自尊
前段時間,安徽的小男孩因成績不好,被父親脫光衣服,只剩下壹條內褲,趕出家門。
無奈之下,孩子只能赤條條地在小區裏遊蕩。
好心的居民打電話報了警,當民警到達現場詢問時,孩子壹直將額頭深埋,不願擡頭看人,就連被問家住哪裏時,孩子也不願意開口說話,只是用手勢告訴民警家在哪裏。
愛之深,責之切。
許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恨鐵不成鋼”時,便習慣性地不分場合、不顧後果地去管教孩子,卻忽視了孩子的自尊,才是他們改變的根本。
不難想象,這個被扒光衣服的孩子,從此以後再進出小區時,他是否還能坦然地蹦蹦跳跳,是否還會輕松地與人打招呼。
答案不得而知。
或許,更多的是內心的閃躲與無奈。
在他幼小的心靈裏,已經住進了自卑的“小我”:
我是沒臉的人、我學習成績不好,活該被羞辱......
關系學家周梵說過:
“面子”被摧毀的孩子,任何教育都是無用的。
人要臉,樹要皮。
“面子”就是壹個人的尊嚴,是壹個人內心最敏感的角落,而自尊心則是壹個人內心潛在的力量。
孩子的自尊心,更多的是從父母的行為中得到確認。
父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將如同壹粒粒種子壹般,種植在孩子心裏,生根發芽。
卑微的“面子”之下,又怎麽能長出鮮活的“裏子”。
那些忽視孩子“面子”的父母,眼裏多數只有自己的“面子”,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03
孩子有“面子”,父母才能有“面子”
很早以前,在壹本書中,看過這樣壹個故事:
媽媽帶8歲的女兒逛百貨公司,在壹家賣鞋子的專櫃,女兒聽到壹首熟悉的流行歌曲。
彼時,女兒情不自禁地當場起舞。
當時,旁邊還有幾個人也帶著孩子在買鞋子,對女兒投去了奇怪的目光。
媽媽註意到那些人的眼裏,不是欣賞,他看到女兒越來越僵硬的動作,意識到女兒被別人看得尷尬了。
女兒終於停下來,問媽媽她該怎麽辦。
如果是妳,會怎麽辦?
覺得女兒沒面子、丟人,將來孩子拉走;或是讓女兒不要再跳,先買完鞋再說;也有可能,是對孩子說,外面不能跳舞,回家再跳。
這位媽媽卻是若無其事地說:“妳可以把稻草人的動作加進去呀!”
就這樣,孩子又重新進入了舞蹈狀態。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他們會隨性而為;
但孩子的世界,也是敏感的,他會在意旁人的眼光與看法。
這個時候,父母能否站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力量與支持,將他從旁人的眼光中拉出來,自信的展示和成為自己,將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認識。
此時的父母,選擇走進孩子的心裏,便是與真實的孩子產生了碰撞與相遇。
之前,在網上看到壹個媽媽和兒子的聊天記錄:
原來,兒子因喜歡上同性朋友,不敢回家,媽媽得知後,經歷了糾結仿徨,最終,坦誠的告訴了兒子她的感受,並願意支持和理解兒子。
要知道,在這個世上,特立獨行、有背常態的事,是最容易讓人覺得擡不起頭的。
然而, 媽媽選擇了接納,便是打開了壹扇和兒子之間的門。
無論孩子選擇對的也好,錯的也罷,聰明的父母,都應該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詮釋和解讀事件本身。
教育的最終目標,無非是與孩子達成***識、和孩子***同成長。
那麽,給予孩子“面子”,就是親子之間的良性循環。
父母尊重子女,子女敬重父母。
04
父母愛子女,最難的不是“我愛妳”,也不是“我願意為妳付出全部”,而是,父母的愛,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渴望父母的愛,是看見他、尊重他、理解他,而不是套上許多附加條件。
於父母而言,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與自己和解的途徑。
人生而“愛面子”,我們害怕“丟人”,孩子依然。
當我們懂得尊重孩子的“面子”時,滋養的是孩子,也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