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歷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從20世紀至今,美國經歷了10次大的經濟危機。

? 壹、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大規模經濟危機。當時"市場不幹預主義"占壟斷地位,美聯儲面對股災袖手旁觀,造成了股市崩潰和大蕭條。羅斯福1933年3月4日上臺後,著手實施"新政",建立壹整套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這些措施包括政府直接註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開辟了政府幹預市場的新路。這是歷史上最大壹次政府幹預股市行為。

 二、1948-1949年:戰後第壹次經濟危機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壹次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形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需求暫時萎縮,兩者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為了緩和危機,1948年,杜魯門政府出臺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Plan),其實質是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也稱為"歐洲復興計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功緩解了美國這次持續15個月的經濟危機。

 三、1953-1954年:戰後第二次經濟危機

1953年7月,上臺未久的艾森豪威爾結束了朝鮮戰爭。受戰爭失敗的拖累,美國經濟在戰爭中形成的高漲過程被打斷,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9.1%,失業率達6.2%.衰退時間持續了將近1年,直到1954年4月才結束。

為了應付危機,艾森豪威爾不得不用減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辦法。聯邦儲備當局改變緊縮通貨政策,實行放松銀根政策,這種作法導致了通貨膨脹。

  四、1957-1958年:戰後第三次經濟危機(世界第壹次經濟危機)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戰後第三次陷入衰退,這次危機時間雖比較短,但較前兩次危機嚴重得多,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新情況。美國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了4.2%,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了2.2%.美國的出口競爭力也被進壹步削弱。

美聯儲采取提高利率的緊縮政策,又誘發了1960年的經濟危機。

  五、1960-1961年:第四次經濟衰退

美元危機首次出現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美元危機首次出現,美元大幅貶值,美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不景氣,並不斷膨脹。  這次危機壹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機的余震,也是美國國際競爭力進壹步下降的體現,嚴重地打擊了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鋼鐵業、汽車業和建築業,鋼鐵和汽車等部門的生產量下降壹半以上,農業危機也正在深化。危機期間,還爆發了戰後第壹次美元危機(1960-1973年先後發生了十次美元危機)。

因此,肯尼迪政府面臨兩難處境:若要保衛美元,緩和美元危機,就必須提高利息率,收縮通貨,這勢必使生產過剩危機惡化;相反,若要緩和生產過剩危機,則必須降低利率,擴張信用,膨脹通貨,這勢必又使美元危機惡化。為此,美聯儲制定了既保衛美元又實現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即采用雙重利率措施,對短期貸款提高利率,對長期貸款降低利率,從而起了抑制黃金外流和克服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六、1969-1970年: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

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由於尼克松采取緊縮性政策,並開始分期從越南撤軍,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而且帶有長期性和結構性,1972年經濟進入新的高漲階段後,失業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

此次危機還伴隨著嚴重的財政貨幣危機,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美元危機頻仍。1970年,美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猛增,國際收支逆差進壹步擴大,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七、1973-1975年: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世界第二次經濟危機)

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巨額財政赤字和信用的擴張,加速通貨膨脹的飛躍發展,滯脹成為困擾美國經濟、政治的最嚴重的問題。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壹次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壹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壹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此外,美元的貶值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元再度貶值10%.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經濟危機呼之欲出。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臺後,福特政府主張用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反對增加聯邦政府開支,曾多次運用總統否決權反對減稅。1975年第壹季度,美國通貨膨脹率達到12%,國民生產總值下降達10%以上,失業率達到8.3%,經濟形勢惡化,直到1976年才緩慢回升。

 八、1980-1982年:戰後第七次經濟危機(世界第三次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從1977年1月到1980年1月為高漲階段,但37個月時間裏工業生產僅增長15.4%,折合年均約4.8%,比以往各次高漲都低。

舊賬未清,新賬又至。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加劇美國外貿逆差,加深滯脹趨勢。美國經濟三年內幾經起伏,工業生產指數呈現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線。企業倒閉數急劇增加,相當於1933年的水平。失業率高達10.8%,刷新上壹次的記錄。危機期間,物價普遍大幅度上漲,1980年美國通貨膨脹率高達13.4%.對外貿易逆差也創下364億美元的新記錄,出口值從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直到1981年,裏根成為美國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裏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九、1990-1991年: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

裏根政府留給1989年上臺的布什的是沈重的負擔——高赤字和高國債。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美國陷入戰後第八次經濟危機。布什以多次降低利率和發動海灣戰爭刺激經濟,但也難以擺脫衰退。

此次危機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卻保持長期蕭條,復蘇緩慢乏力。以"重振美國經濟"的政綱當選總統的克林頓上臺後,即針對裏根-布什政府遺留的兩大難題——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沈重的聯邦債務,提出增稅節支、削減財政赤字的具體辦法,即對富人增稅、對中產階級減稅、精簡機構、削減政府開支,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等等。直到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升較快,持續增長約4%,通貨膨脹被控制在3%以下。

  十、2007年至今: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3月爆發的次貸危機,壹直呈現蔓延並深化的趨勢。樓市暴跌沈重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的金融市場。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波中,眾多對沖基金淪陷,許多歐美知名大投行相繼中箭落馬,金融機構股票狂跌,資金鏈瀕於斷裂,資本泡沫隨之席卷而來,逐漸發展為壹場系統性金融危機風暴,也是美國金融市場20年來最嚴重的壹場危機,其規模之大、影響之遠僅次於30年代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