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劇院的發展歷程
40多年來,劇院先後創作、整理演出了《陳三五娘》、《續荔鏡記》、《蘇六娘》、《辭郎洲》、《楊令婆辯本》、《掃窗會》、《鬧釵》、《柴房會》、《袁崇煥》、《張春郎削發》、《陳太爺選婿》、《終南魂》、《嶽銀瓶》、《邊關情仇》、《老兵回鄉》等壹批優秀劇目。《火燒臨江樓》、《蘇六娘》、《告親夫》、《荔鏡記》、《鬧開封》、《王茂生進酒》、《劉明珠》、《張春郎削發》、《煙花女與狀元郎》等9個劇目拍攝成電影戲曲藝術片,另有壹大批演出劇目錄制成音像制品發行於海內外。
1957年開始,潮劇院先後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等地演出。特別是1957年和1959年兩次晉京演出,均獲好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建院以來,劇院先後近六十次組團到柬埔寨、泰國、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亞、法國、美國和香港、臺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使潮劇成為增進潮人鄉情友誼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40多年來,潮劇史論研究也取得豐碩成果。《潮劇花旦表演藝術》、《潮劇傳統劇目》等編印成冊;編輯印刷《潮劇藝術通訊》以及《聲色藝》等刊物小報;《論潮劇藝術》、《潮劇聞見錄》、《潮劇誌》、《潮劇音樂誌》、《潮劇劇目匯考》、《潮劇藝術欣賞》、《古樹新花又壹枝》(《張春郎削發》評論文章專集)、《李誌浦劇作研討會論文專集》、《鄭壹標潮劇導演藝術》、《99廣東潮劇院叢書》(四冊)、《藝海帆影——陳學希潮劇表演藝術專輯》等專著和書刊先後出版。 近年來,潮劇院還先後主辦或承辦了《潮劇聲腔改革研討會》、《李誌浦劇作研討會》、《93國際潮劇節》、《99國際潮劇節》、(《08國際潮劇節》)《陳學希潮劇藝術專場演出晚會》、以及《姚璇秋從藝50年紀念活動——“姚璇秋從藝50年專場演出”、“姚璇秋潮劇表演藝術研討會”、出版〈姚璇秋舞臺生活五十年紀念畫冊〉”、《廣東省舞臺美術學術研討會——管善裕作品與潮舞臺美術研究》、《潮劇的繼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鄭健英潮劇表演藝術四十年專場晚會》、《李廷波潮劇音樂作品欣賞會》等大型學術和藝術活動。在音像制品方面,院屬各劇團的演出劇目,多數也制成了音像制品在海內外發行,對傳播、普及潮劇藝術起了積極的作用。與同時,劇院還努力培養、擴大潮劇觀眾隊伍,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現代科技手段,多方位拓展潮劇藝術市場,舉辦各種形式潮劇卡拉OK活動,並出版潮劇卡拉OK音像制品;1995年與汕頭市教育部門合編了潮汕鄉土音樂課本《多彩的鄉音》(全套***六冊),由廣東省教育出版社出版,伴有教學參考書及音樂欣賞錄音帶,並成立教研小組,在市區實驗小學、金砂小學、五福中小學開設潮劇潮樂實驗課,院屬壹團、二團多次免費送戲到校演出。對培養青少年愛國愛鄉感情、開拓潮劇市場作不懈的努力,起到了壹定的積極作用。
2000年,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牽頭出版的《潮劇大典(VCD)》收輯了壹百部潮劇經典作品,是潮劇藝術與音像媒介的壹個階段性總匯。 在汕頭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領導下,潮劇院全體同仁勵精圖治,艱苦拼搏,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強化經營管理,狠抓藝術建設,努力為弘揚潮汕優秀文化,發展潮劇藝術,振興潮劇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