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歷史照片
相傳,唐玄宗極愛看楊責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
楊責妃,即楊玉環(719—756年),蒲州永樂(今陜西華陰)人。她 自幼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
唐玄宗見 到楊玉環的艷面姿色後,就想將之納入宮中,使為女道士,號太輿。唐玄 宗天寶四年(745年),楊玉環入宮,得到李隆基的寵幸,封為蚩妃,她 的父親兄弟也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離 長安,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肯繼續前行,說楊國忠通胡,導致安祿山造 反。唐玄宗為平息軍心,於是殺了楊國忠。
六軍仍不肯前行,謂楊國忠是 楊賫妃的堂兄,兄有罪妹亦難免,於是楊責妃被縊死。
二、楊貴妃的真實照片
楊貴妃時沒有照片,只有畫作,下圖為其畫像。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
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壹。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歷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
擴展資料:
後人沿用至今。楊貴妃的“玉奴”、“玉娘”、“玉環”這三個名字是真實存在的,其中的奴、娘、環三個字的用語都是不同時期對楊貴妃名字的壹種襯托。
玉奴,是她兒時的愛稱;玉娘,是她冊封前的尊稱;玉環則是她冊封貴妃、身體發福後人們對她的戲稱。楊貴妃的真實姓名應該叫做“楊玉”。
三、歷史上真實的楊貴妃畫像有不楊貴妃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
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戶,其叔父楊玄璬曾任河南府士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後來又遷往山西永樂(山西芮城)。
在她17歲時(公元735),武惠妃洛陽選壽王妃,挑中了她。她天生麗質,有傾城傾國之美,又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武惠妃兩年後病逝。 婚後本來生活幸福甜蜜。
然而皇帝唐玄宗見她有國色,竟悖常倫,欲占為己有。於是以“做女道士”為名招入宮,經過壹番暗渡陳倉後,於天寶四年(公元745)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壹,貴妃年二十七。
並為她修建了專門沐浴用的海棠湯,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三個姐妹都封為夫人。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
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
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有詩雲“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所以荔枝又稱“妃子笑”。 楊玉環是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
楊玉環 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壹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沈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西幸成都。
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禁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白居易所言“六軍”當為北衙禁軍——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神武軍,但玄宗朝其實只有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四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
梅妃(710年-756年),姓江名采蘋,唐玄宗早期寵妃。其體態清秀,稍瘦,並且好淡妝雅服。
出生於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親江仲遜,家族世代為醫。多才多藝的江采萍,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
後來,唐玄宗奪媳楊玉環為妃,梅妃漸失寵直至被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她曾作有《謝賜珍珠》和《樓東賦》等著名詩賦。
妃,本名江采萍,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生於醫學世家,其父親江仲遜是壹位飽讀詩書又極賦情趣的秀才,且精通醫道,懸壺濟世,是當地壹位頗有名望的儒醫。
江采萍自幼聰明過人,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九歲能誦讀《詩經》,故其父以《詩經·召南》裏《采蘋》壹詩的題目為女兒命名,對她期望甚高。江采蘋是唐代著名的宮廷舞蹈家,能歌善舞,吟詩作對,可謂才女。
唐玄宗時,江采蘋被選入宮,由於其舞技出眾,尤善跳《驚鴻舞》,如飛鳥展翅,輕飄如仙,深得玄宗寵愛。由於江采蘋非常喜愛梅花,玄宗賜名為“梅妃”。
楊玉環入宮後,專寵後宮,梅妃也被冷落,冬日,唐玄宗在賞雪之際看到滿枝梅花,想起梅妃,就命人給她送去壹鬥珍珠,梅妃斷然拒絕,並作詩傾訴自己孤寂哀怨的情緒:“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看後,心中愧疚,便命人配曲演唱,後成為名滿壹時的歌曲《壹斛珠》。
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著楊玉環出逃,後楊玉環在馬嵬坡上吊,收復長安後,唐玄宗回到宮中,又想起梅妃,命人尋找,卻蹤跡俱無。壹日,有人獻上壹幅梅妃翩舞的畫像,尤現當年《驚鴻舞》之風采,玄宗思痛不已,作《題梅妃畫真》壹首: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禦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年態,爭奈嬌波不顧人”。據說梅妃在安祿山殺入長安後,死於亂刀之下;又有壹說是她逃出宮中隱僻他鄉度過了後半生。
考證“梅妃之謎” 首先,正史上關於楊貴妃的記載很多,而只字未見有載梅妃其人其事。不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其次,我們所看到的有關梅妃的書籍,其內容是從《梅妃傳》衍化而來的。而《梅妃傳》壹文無作者(有人認為是唐曹鄴所著,並無實據。)
抄錄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而《梅妃傳》是最早記載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
其它所有關於梅妃的記載都是晚於該文,而且大多是該文的轉抄,或者增加了傳說部分。其三,在《梅妃傳》裏有這樣幾句話,值得註意:“今世圖畫美人者,號梅妃,泛言唐明皇時人,而莫詳所自也。”
其意思說,當今(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只泛泛地說她是唐明皇時的人,而對她的身世卻不大了解。因此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到:“《梅妃傳》壹卷亦無撰人,蓋見當時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因造此傳……”治學嚴謹的文學家鄭振鐸也否認梅妃的存在。
最後,查考唐代史籍,並未發現有高力士到閩粵選美的記載;《梅妃傳》所記梅妃被貶所居之上陽東宮在東都洛陽.它與長安相距數。
四、楊貴妃的歷史背景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唐代蒲州永樂人(山西永濟人)。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壹,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
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
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
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蟬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壹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壹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鹹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壹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
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
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開元二十二載(734年)她被冊立為李瑁的妃子,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
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環嗎? 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麽?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舊唐書》與《新唐書》裏沒寫,《資治通鑒》裏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
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裏才第壹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
對此,有壹種不同的說法,鄭嵎的《津陽門詩註》裏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
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壹個是真名,壹個是昵稱。 管楊貴妃叫什麽,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
說他是老男人,壹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兩人第壹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
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麽,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壹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
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麽“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壹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壹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壹些臺面上的工作。
譬如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
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壹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裏,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
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壹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
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 裏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
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裏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
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壹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壹般。
《霓裳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