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那些因為拆遷,搬到五環以外的北京人現在怎麽樣了?

那些因為拆遷,搬到五環以外的北京人現在怎麽樣了?

窗外高樓林立,霓虹燈閃爍,車輛在交叉的公路上川流不息;窗內觥籌交錯,西裝革履,妝容精致的人們舉杯換盞間談笑風生。電視劇裏的城市生活,好像永遠如此。人們似乎輕而易舉的就能在城市裏站穩腳跟,不需花費多大力氣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沒有蓬頭垢面的處理文件,甲方永遠如此和藹可親,通勤路上神采奕奕,下班後也不會忘了去健身。處在真實世界的我們不禁懷疑,難道只有自己過了個假日子?那些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瞬間,莫非只有自己在經歷?提到北漂滬漂杭漂,現在的人們理所應當會感到的是重壓之下的焦慮,但在幾十年前那個城市發展不均、貧富差距較大的時期,"遠方"就成為當時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北京又是多少父輩心中的"白月光"?還有許多人仍在北京"漂著",而他們的生活,或許才構成了光鮮背後真正的樣子。

北京,妳住在幾環

北京是壹個神奇的城市,它以故宮為中心,向四周進行拓展開發。正因這種不規則的圓形結構,北京從裏面被劃分出壹個個環。原住民自然祖祖輩輩緊緊圍繞著北京的中心,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踏上北京這塊富饒的土地,資源也逐漸聚集在靠近中心的區域。那些趕上"北漂"熱潮尾聲的人最終沒能拿到時代的饋贈,所幸五環開外的北京張開雙手接納了他們。這是大部分人的北京。根據調查數據顯示,7年前,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其中有壹半以上住在五環以外。當發展的觸角還未完全伸及,在這1000多萬北京人裏,他們又過著壹種什麽樣的生活?

One night in北京,我留下許多"通勤"

在北京,常能聽到壹句感慨: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那些住在五環外的遠距離通勤者,無疑成為了輿論的聚焦。在去年,北京的通勤時間居全國之首,達到了47分鐘,是全國唯壹單程平均通勤時間超過45分鐘的城市。

而這只是整個北京的平均數,意味著還有許多處在五環外的人正承受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之苦。早前媒體曾報道過壹位普通的北京上班族,每日通勤往返要坐46站地鐵,耗費3小時,"那感覺就像每天都比別人少活了3個小時,上班是為了下班,下班時為了回家睡覺,睡覺時為了第二天再上班。"北京的五環路全長98.58公裏,在地圖上形成了壹個大大的不規則的圓圈。隨著地鐵6號線壹路向東,便可刺破五環東部的圓潤,來到五環外的北京生活。

在上下班高峰期,五六趟地鐵過去仍擠不上是正常的,遠距離的通勤令每壹位上班人倍感消耗。車廂中人與人的距離已經近到壹種尷尬的地步,擠地鐵成了日常生活中固定上演的"噩夢"。到底是什麽造成了北京人上班的"舟車勞頓"?現實的回答總是充滿著無奈。根據北京的商圈劃分,大致可分為王府井、西單、東二環、中關村、燕莎等十壹個核心商圈,將商圈圍繞的必然是金融區與高大的寫字樓。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都處於五環內。而在這裏上班的人們卻不見得有住在這裏的經濟基礎,相對來說比較便宜的五環外自然而來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城市的變化猶如電影放映在地鐵車窗,高樓逐漸遠去,到達北京近郊,景物倏然變得不同。斑駁的樓群夾雜著新的建築物,大片大片的灌木叢間,地攤小販爭相吆喝。這裏的基礎設施仍在完善,馬路上有沙土,街邊是小館,想去商場,打車十幾分鐘也能到。生活很方便,卻很難說繁華。壹首老歌唱出了對北京的感情:北京的夜裏,留下了許多情。而許許多多的"五環外居民"只能苦笑著說:One night in 北京,留下了許多"通勤"。

教育資源的不均

如果說通勤是大部分年輕人面對的難題,那對於有孩子的北京人來說,五環外似乎給不了孩子極好的教育環境。根據網上壹份2019年北京重點小學名單顯示,北京市排名前十的小學有:

北京二小(西城)、中關村壹小、三小(海澱)、光明小學(崇文區)、北師大附小(海澱)、景山學校(東城)、北京小學(西城)、朝陽實驗(朝陽區)、育明小學(西城)、史家小學(東城)。在這十所學校中,有3所小學位於海澱區,其他6所小學平均分配在西城區和東城區。

同時網上流傳甚廣的2020北京重點中學名單中,北京四中(西城)、人大附中(海澱)、北師大實驗中學(西城)、北京二中(東城)、北大附中(海澱)、北京80中(朝陽)、北京八中(西城)、北京五中(東城)、師大附中(宣武)、師大二附中(西城)位列前十。

在這十所北京重點中學中,有兩所學校位於海澱區,兩所位於東城區,三所位於西城區,其他都平均分配在四環內,總是沒有壹所重點中學出了五環。面對這種教育資源的集中,如果住在五環外的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距離則成為了最大的阻礙。大人可以忍受長時間的通勤和路途勞頓,孩子未必能夠長時間堅持。況且將寶貴的學習與放松時間浪費在來回之中,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家長為了讓孩子上所好學校。貸款買學區房的比比皆是。

"法治周末"曾報道過這樣壹個事件,有家長經濟能力不足,為了讓孩子上重點學校,經過好壹番查找、比對,終於找到壹戶面積只有5平方米,總價100萬的小學學區房,在明知無法住人的情況下,仍貸款購買了下來。這壹方面體現了家長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妥協,另壹方面也展示了成年人處在社會之中的無奈。但大手壹揮買學區房的家長畢竟只占少數,面對北京的天價房子,大多住在五環外的北京人可能終其壹生也買不來壹套,他們的孩子也只能就近就讀,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最好的安排了。

分布在城內的好醫院

除了衣食住行,人免不了要看病,在選擇居住地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考慮到醫院的遠近,萬壹發生緊急事件,能否在第壹時間送往醫院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那麽好的醫院自然是人們在條件允許下的第壹選擇。在6年前北京市衛生計生工作委發布的北京市93家二級以上的醫院住院服務DRG(疾病診斷相關組)評價結果顯示:

北醫三院(北四環)、協和醫院(二環)、友誼醫院(二環)、朝陽醫院(本部三環內)、天壇醫院(三環內)綜合排名占前五。他們的醫療服務能力、醫療服務效率醫療安全都位居前列。這些醫院有著全北京乃至全國頂尖的醫護資源,壹流的醫用設備。其中兩所醫院位於二環,兩所位於三環內,壹所位於北四環,除此之外,沒有壹所是屬於五環之外的

"啊,五環,妳比四環多壹環;啊,五環,妳比六環少壹環......"這句相聲段子似乎帶著壹些樂觀的調侃,但這樂觀背後卻揭露的是赤裸裸的現實。是的,四環五環六環,它的多少不僅體現在字面上,包括所有的資源、經濟,也隨著數字的變化而變化。說出這句段子的人或許也帶著某種對現實的諷刺,五環,妳不就跟四環差壹環嗎?區區壹環,又何以帶來這麽大的區別?

無所謂接受現實,我們壹直活在現實之中

窗外仍是高樓林立,霓虹燈閃爍的北京,忙碌了壹天的打工人終於卸下壹天的疲憊,回到屬於自己五環之外的家。這就是五環外居民的真實生活場景,沒有電視劇壹般精致,但也沒有到水深火熱的誇張程度。或許我們偶爾被虛假的新聞所蒙蔽,被盛行壹時的各地名媛所欺騙。

但什麽也沒有比親身體驗的真實感更能讓人靜下心來思考:原來每個人眼裏的北京,都是完全不壹樣的北京。但每壹個北京,無論是五環外看見的,還是五環內看見的,都是真實的北京。很多人就這樣普通生活在真實的北京裏,日復壹日。無需掉著眼淚去同情,其實大多數中國人就是這樣活著的。他們也明白,那麽多的人爭先恐後湧向北京,就是因為北京的功能非常多,而國家現在也在對北京的資源進行宏觀調控。

集聚不如疏解,以壹種良性循環的方式,讓外圍的城市互動起來,將北京的產業、教育、醫療服務等配套設施引導著向外圍開發。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人從五環外穿行到北京的各處,而過著的,將會是比現在更加美好、同時也十分真實的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