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限制出口為什麽失敗?如題 謝謝了
中科院院士徐光憲6月16日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稀土事業沒有搞好。” 年屆九旬的徐光憲被國內稀土界稱為“稀土之父”,在他看來,稀土行業的問題是大量寶貴的資源長期低價流失。 稀土在現代工業中有“工業味精”之稱,廣泛應用於電子、IT、機械、能源、環境保護等重要領域,尤為引人重視的是其在國防、軍工、航天等領域的巨大作用。為此,美國媒體甚至評論中國掌握著其尖端武器的命門。 中國是稀土資源大國,占全球稀土資源的41。36%。很長壹段時間,全球的稀土供應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同樣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法國等早已主動封閉其稀土礦山,依賴進口中國稀土,日本甚至已從中國進口了可供其多年使用的稀土儲備。 對於戰略物資稀土,西方國家的做法顯示了其長遠謀略。但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中國的稀土生產長期供大於求,稀土價格也壹直在低位運行。據徐光憲院士介紹,最具代表的是2005年的稀土價格比1990年價格下降了55%以上。 為此,徐光憲曾聯名十余位院士於2006年上書決策層,要求保護正在低價流失的稀土。此次上書很快得到了批復,並由國土資源部實施限產計劃,限制稀土年產量維持在8萬噸。在中國限產預期下,稀土價格在2006年開始回升,最高價格達到2005年的3倍。伴隨著限產計劃,政府又做出了限制出口、行業整合等努力。 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在徐光憲院士看來,這壹輪稀土保護行動已宣告失敗:2009年中國的稀土產量又恢復到15萬噸左右,遠遠超過市場10萬噸的需求;外資企業紛紛在內蒙古等稀土產地設廠,購進原材料做簡單加工後再出口,繞過中國政府出口配額的限制;2009年全球稀土市場的供應依然有90%來源於中國;而稀土的價格也已經回落到了2007年的低位水平,與徐光憲預想的價格水平相差5~10倍。 價格低估自然引發資源的大量外流。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表示,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其實都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長期從中國低價進口,根本沒有考慮中國開采稀土所付出的巨大環境、資源等成本。 張安文說,目前中國的實際稀土量已經不足世界的30%。 資料圖:稀土樣品 期待強勢整合 5月13日,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業準入條件》開始在網上公示,征集稀土行業的修改意見。4月20日,《稀土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已經在環保部通過審議。分析人士認為,這兩項政策將會限制壹部分產量的釋放。 同時,國土資源部主導的稀土戰略儲備工作也正在推進中。包鋼稀土在內蒙古政府支持下已經宣布了儲備方案,擬興建5個稀土儲備設施,總儲備量為20萬噸。 基於產量控制的限產計劃仍在繼續,工信部同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商確定的2010年稀土指令性生產計劃3月已下達,目標產量控制在8。9萬噸。 從上壹輪以限產為核心的保護行動以失敗告終來看,這次計劃的前景並不樂觀。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在國土資源部開始實施限產計劃的2007年,中國稀土礦產量仍然達到12。08萬噸,遠遠超過8萬噸的計劃指標。分析人士認為,實際產量或許更大,因為官方統計數據尚不包括大量的非法采礦。 張安文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稀土保護是壹個系統工程,雖然宏觀上有工信部和國土資源部的限產計劃,但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缺乏執行力。 這在南方稀土市場表現尤為明顯。五礦集團經過多年努力占據了南方稀土市場50%的份額,剩余份額除了部分控制在中色集團以及地方國企手中外,還有部分散落在當地縣鄉民企以及非法礦主手中。 “而地方政府對宏觀政策關註度不夠,只從眼前利益出發。”上述五礦集團高管說。 他認為,只要集中采礦權,產量便易於控制。而伴隨著中鋁公司的強勢介入,南方稀土市場的局面將更加混亂。對於產量控制的成效,張安文僅寄希望於“企業自律”。 據徐光憲院士回憶,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稀土領導小組由原副總理方毅主抓,組長是原國家經委主任袁寶華,成員是幾個相關部委的副部長。領導小組在後來的部委改制中被取消,只在國家發改委設有全國稀土辦公室,“只是發改委下的壹個小部門”。徐光憲說,大部制後稀土領導機構的級別更低了,僅在工信部原材料司之下。 稀土行業管理涉及國土資源部、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以及各大央企、各級地方政府、民企,甚至非法開采的礦主,其間關系錯綜復雜。有央企稀土從業者說,“(他們之間)利益難調”。 徐光憲認為,缺乏統壹領導,主管部門級別不夠,是導致雖有政策但無效果、采礦權長期分散、產量無法控制、稀土低價流失的關鍵所在。 2002年,國務院曾提出建立南北兩大稀土集團公司的整合計劃,南方集團正是由五礦集團和中鋁公司牽頭組建。但這壹計劃至今並無下文。 上述央企稀土從業者指出,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國內的稀土行業必須有壹次強勢整合,打造出中國稀土業的力拓與必和必拓。 政府工作沒有 落實 好, 企業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