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經濟)中國對美國違反世貿組織原則的產業補貼和出口管制措施表達嚴重關切

(經濟)中國對美國違反世貿組織原則的產業補貼和出口管制措施表達嚴重關切

新華社日內瓦11月25日電世貿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24日至25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正式會議。會上,中國代表團對美國近期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中多項貿易歧視性和扭曲性補貼措施、美國擾亂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系列政策措施進行了長達40分鐘的發言,逐項揭批美方政策措施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違背國際法壹般原則以及擾亂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具體方面,引起各方廣泛關註。

中方指出,美方的《通脹削減法案》將提供高達3690億美元補貼,以支持電動汽車、關鍵礦物、清潔能源及發電設施的生產和投資,其中多達9項稅收優惠是以在美國本土或北美地區生產和銷售作為前提條件。中方強調,上述歧視性的規定涉嫌違反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基本原則,涉嫌構成世貿組織所禁止的進口替代補貼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限制措施,並已經開始對相關行業的全球貿易和投資造成嚴重扭曲,引發各國政府和產業界高度關註。中方援引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期間接受采訪時所表達觀點,指出美方政策將引發“以鄰為壑”的補貼競賽,加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貿易摩擦風險,不利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

中方敦促美方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取消該法案中歧視性和扭曲性的內容,切實履行二十國集團巴厘島領導人峰會宣言關於貿易和氣候環境政策應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承諾。

中方的發言得到瑞士代表團的呼應。瑞方表示,貿易政策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瑞士對美方相關法案中歧視其他成員同類產品的做法表示關註。瑞方強調,與貿易相關的環境政策必須是非歧視性的,並符合世貿組織規則。

針對美國近期出臺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以及《芯片和科學法案》等擾亂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系列措施,中方指出,相關政策有違美方此前在產業補貼和出口管制問題上的壹貫立場,反映出美方在國際經貿規則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美方不僅自身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涉嫌違反世貿組織規則,還通過實施“長臂管轄”強迫其他成員以違反世貿規則的方式來遵守美方的政策,這是將單邊主義做法推向極致,嚴重違反國際法中國家主權的基本原則,是典型的霸淩行徑和冷戰思維。中方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組織的專家觀點,指出美方措施恐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脫鉤斷鏈”,並給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造成嚴重破壞,損人不利己。

中方強調,貿易戰、科技戰以及人為“築墻”“脫鉤”沒有出路,這些違反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做法,將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國際貿易。中方反對將經濟、貿易和科技交流政治化和武器化,敦促美方保持言行壹致,盡快糾正錯誤做法,***同維護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穩定。

延伸閱讀

媒體:企圖封殺中國科技發展美國翻出冷戰老套路

直新聞:11月25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發表聲明,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中興通訊等五家中國公司在美國銷售設備。妳如何看待此事?

特約評論員張思南:這件事情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美國人針對中興、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已經不是壹天兩天了,至於全面封殺的到來,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我甚至不用往前追溯太久,以華為為例:2019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允許美國政府禁止所謂“外國對手”企業的電信設備和服務進入本國市場,華為上榜;2019年8月,白宮宣布禁止美國政府部門購買華為的設備和服務;2021年3月,妳剛才提到的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發布壹份清單,列出了所謂“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風險的通信設備與服務商”,華為、中興等五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然後就是現在,這份清單正式啟動,圖窮匕見,美國人再壹次降下了時代的“鐵幕”。

事實上,這道“鐵幕”比我們想象的要更為嚴重,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法國、英國、瑞典、挪威、羅馬尼亞、比利時、丹麥、波羅的海三國等歐洲國家先後多多少少,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這道“鐵幕”,要麽在本國5G網絡的關鍵架構上禁止使用中國設備,要麽和美國壹樣,全面封殺中國高科技企業。

網絡圖片

所以妳說美國此舉是出於所謂“保護國家安全”嗎?明顯不是,美國政府的根本用意在於絞殺中興、絞殺華為,讓中國企業在未來科技的發展賽道中出局,這是明確的攻擊性行為。而且美國人根本就沒有避諱過這壹點:今年9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公開表示,過去美國只需要動態領先於中國,保持壹定的科技優勢即可,但現在要讓中國盡可能落後於美國,要將兩國之間的差距盡可能拉大。

如何盡可能拉大呢?美國人壹手通過芯片法案,另壹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出口管制,明確限制中國先進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我在之前的評論中講過,這項出口管制落閘時間之急,影響範圍之大,以至於美國雜誌《外交政策》都感慨道,這完全是以殺傷中國為目的,甚至不惜以美國自身的經濟發展為代價。

那麽,如何看美方提出的“國安問題”的借口呢?某種意義上,對於美國而言,所謂“國家安全”,要建立在環顧四周而無壹合之敵的基礎上,要建立在自身的絕對霸權基礎之上,這不是某種論斷,這是基於歷史的事實,無論中美是否處於“新冷戰”之中,美國當前正在沿用當年遏制蘇聯科技發展的方式遏制中國。1980年,美國明確禁止在尖端技術方面與蘇聯的合作;1982年,裏根政府將“遏制蘇聯科技發展”作為重點戰略方向;1985年,美國出臺《出口管制法》,與西班牙、奧地利、瑞士、印度、韓國、新加坡等國組成聯合體系,從多個方向封堵蘇聯科技發展上升的渠道。

比較這段歷史和當前,不難發現,美國人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每項舉動,我們都能在過去找到對應,因為這就是美國人在冷戰中戰勝蘇聯的記憶,美國人也許嘴上說不想和中國進入壹場“新冷戰”,但他們壹定會試圖去復制這些記憶,就像他們試圖在中美關系中復制當年對蘇聯的勝利。然而就像我和很多人都強調過的,中國不是蘇聯,美國也不是當年那個美國,憑爾幾路來,我只壹路去,保管讓妳碰個頭破血流!

直新聞:與此同時我們註意到,最近荷蘭政府拒絕繼續順從美國對華科技禁運,而德國也表示反對與中國經貿“脫鉤”,妳認為利益方面的分歧,會瓦解美國為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所搞的小圈子嗎?

特約評論員張思南:分析國際關系最忌諱的壹點是過分“以小見大”,從某些孤立的表態出發,就大的政策導向進行結構性分析。就像我們看到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華後作出了壹系列積極表態,比如德國不能沒有中國市場,願意深化兩國間經貿合作,反對中德“脫鉤”等;但我們沒看到的是,根據德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1月22日,朔爾茨強調,德國要推動貿易合作多樣化,不能依賴任何壹個國家。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明確表示,德國會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經濟關系,為中國的單壹國家投資設置壹個上限。

我倒不是想說德國政府當面壹套背後壹套,而是現實擺在這裏,德國並不具備和美國平等博弈的能力,事實上整個歐洲加在壹起,也不見得具備這個能力,因此中德關系必然受到美國壓力因素的影響。我在之前的評論中提到過,歐美之間實際上是壹種依附性的關系,美國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的國際公***產品,作為交換,歐洲認可美國在歐洲秩序構建之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順風順水壹起發財的時候,這種依附性關系的本質會被所謂的“雙贏”所掩蓋,美國吃肉、歐洲喝湯,歐洲各國稱贊美國是仁慈的霸主,大西洋兩岸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之間的矛盾逐漸擴大,德國鐵娘子默克爾繼承了法國硬漢戴高樂的理念,試圖為歐盟走出壹條獨立自主的道路,可以說倒退回那個時代,我完全相信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會全力對抗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與中國發展更加深入的經貿關系,事實上歷史也是這麽寫就的。

但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來自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再壹次被塑造為歐洲當前最大的關切,這壹***識的達成,也讓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前所未有地深深嵌入歐洲地緣戰略地決策導向之中。

有多深入呢?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以來,德國壹直努力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尋求調節,試圖為俄羅斯和歐洲之間達成去威脅化的合作,如今這壹切化為泡影,改為由美國的對俄姿態所引領,甚至德國在歐洲的地位也隱隱有被邊緣化的趨向。

我舉壹個略帶壹些陰謀論的例子,我註意到10月13日,波蘭啟動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波蘭有望成為歐洲新的能源樞紐,而過往這個桂冠壹直是在德國的頭上,但我們都知道9月26日,德國與俄羅斯之間最大的北溪管道被炸了。壹個啟動,壹個被炸,兩者相差不到壹個月的時間,這其中是否有某種關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雖然說暫時通往波蘭的天然氣管道輸氣量僅有北溪的六分之壹,但它為我們繪就了壹種未來可能性:壹邊是壹個因為能源危機而去工業化的德國,另壹邊是壹個新的歐洲能源樞紐,因為歐洲能源格局的改變而在歐洲內部具有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影響力,而且這個國家不但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深度綁定,還激烈反俄,熱烈盼望著成為美國的十字軍,壹個這樣的歐洲會在中美經貿博弈中作出什麽樣的抉擇,又會在美國對華科技打壓問題上作出什麽樣的選擇,我相信也不難想象。

所以我的結論不在於如何自欺欺人地相信歐洲具備某種能力或者良心去自然而然地站在中國這壹邊,而是中國要積極主動地塑造歐洲未來政治的氛圍與導向,通過越發深入的經貿相互依存戰勝那些唯恐世間不亂的大西洋主義者,讓“壹帶壹路”的進步主義意識形態替代強權政治的霸權思維。

作者丨張思南,直新聞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