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類繁多的垣曲觀賞石
1.黃河石——歷山石
黃河石是產自黃河沿岸的壹種質地堅硬,圖案以凝練厚重著稱的觀賞石。主要產地分區:上端在西寧,中部在蘭州,下端在鄭州,而鄭州的“黃河石”主要產地在中條山與崤山所夾的黃河區段,兩岸中元古界下部的各類石英砂巖風化剝落在河谷中,後經水流長期沖刷形成,集中分布在中條山東段。故垣曲奇石協會提出以中條山之主峰“歷山”來命名該品奇石,以區別黃河中部和上遊的黃河石。
歷山石原巖為18億~14億年在海濱沙灘沈積的石英砂巖,沈積當時只有水平層理、斜層理兩種紋理。在歷經脫水壓實、固結成巖作用後,後期地層擡升、地下水的滲入、原巖賦存條件改變而發生次生的氧化、還原作用,於是新生了大小圓形的氧化斑、還原斑及各種地下水活動造成的水跡花紋,形成了奇異多變的圖案。石中所產生的淺白色、褐紅色圓斑,被磨制拋光後成為“長河落日圓”、“深夜星光稀”、“混沌太極分陰陽”這類浩渺、蒼茫的微縮景觀。而灰黑色、紫紅色的復雜水跡紋則產生似人似佛、似獸似禽的奇妙圖像,有些因酷似名人肖像而價值連城。
2.梅花玉
從早在西周到春秋時期貴族墓葬中就出土過作為飾品的梅花玉,東漢時期更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國石”。歷經千年開采,新中國成立後還將其加工成文房用品——硯臺以及其他室內飾品,曾作為國禮饋贈外國貴賓。它原產於河南汝陽,是侏羅紀火山噴發形成的含各種圓形斑紋的安山巖。這類斑紋地質上稱杏仁構造,是指火山氣孔被稍後火山帶來的熱液充填,它們固結為白色的(方解石、石英)、紅色的(瑪瑙、玉髓)、綠色的(綠簾石、綠泥石)小橢球體,磨光後在深色(褐紅、灰黑、墨綠)基底上,出現各種彩色圓斑,原石經切刨旋磨,加工成手鐲、壺盂、硯缽等工藝品。當火山巖的裂縫被熱液所充填時,與疏密不均勻的杏仁體壹起構成“虬枝古梅”、“纖枝俏梅”、“搏雪寒梅”,隨杏仁顏色不同更有紅梅、白梅、綠梅及紅白梅爭艷等品種。
垣曲的梅花玉,采自中條山東部中元古界底部的西陽河群火山巖,它分布面積近千平方千米,西起平陸、運城、夏縣、絳縣、垣曲,東至陽城,以垣曲分布面最廣。因為它厚度大,分布廣,極有可能形成壹項產業,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已立項作專項調查,以期在中條山打造獨特的觀賞石品牌。
3.五龍玉
五龍玉是最近被奇石協會命名的,專指中條山中段元古代早期25億年~19億年前沈積的中條群大理巖。這種大理巖早期是在極不穩定的動蕩性海底沈積的不規則條帶狀白雲巖,後來經區域變質和構造擠壓形成褶曲多變的彩色大理巖。它們形成的圖案以青灰色—深色條帶構造為主,因褶曲而出現龍形、鳳形圖案;還有黑色、棕色—白色條紋構造,以及火紅色與黃白色相間的條帶構造,可構成似濤如浪,似霞如雲的花紋,崇山峻嶺,雲霧山峰等風景圖案,也有少數演化為人物鳥獸圖案,以及五色羅緞被染成鮮艷的彩色花樣。這種大理石之所以命名為五龍玉,因為奇石協會獲得壹塊五龍騰飛的大型觀賞石。還因垣曲縣境內有從北向南直接註入黃河的五條支流,它們可隱喻成五龍入海之格局,故新命名為五龍玉。
五龍玉
4.其他觀賞石
金海石,是壹種具有棕色波濤花紋的巖石。究其出處是京郊平谷區金海湖壹帶,中元古代底部的石英砂巖。新生代以來,在風化作用下含鐵錳質地下水以特殊的凝膠方式沈澱,多批次累積滲透(入巖石中石英顆粒之間孔隙)疊合形成。山西省但凡不同時代砂巖都有此類巖石,上到侏羅系砂巖(右玉)、三疊系砂巖(大同、晉城)、元古界砂巖(垣曲、陽城)、新太古界五臺群交質砂巖(代縣)都有金海石產出。這種巖石形成的觀賞石以滔天洪波、滾滾激流、起伏群山為主要風景,也有以這類“波濤”造就人物、動物圖案而具觀賞性。
菊花石,源出湖南黑色板巖中白色天青石、方解石集合成朵朵白菊而著稱。垣曲菊花石卻是中條群篦子溝組的角閃黑雲片巖,在後來熱變質中形成的白色方柱石、透閃石集合成朵朵白花,像不規則的繡球花聚成花朵。其缺點是巖石結晶太粗,片狀礦物太多,因此,無論怎樣打磨拋光,也磨不出晶瑩剔透的基質,以致影響它的觀賞價值。
擔山石,是垣曲特有新品種。產自朱家莊鄉村西擔山石,由古元古界頂部擔山石群地層中角礫狀巖石構成。不同色彩角礫、礫石與紅色、紫紅色矽質底色組成奇妙圖案。此類巖石在五臺山亦見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