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發源地主要特點
高甲戲發源地福建泉州。
高甲戲,是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地方傳統戲劇,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高甲戲的主要特點是既有清婉纏綿的音韻,又有激昂剛健的腔調。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1957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裏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道光(1821——1850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傳統曲目: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大體分為三大類,即大氣戲(宮廷戲、武戲)、生旦戲(繡房戲)、醜旦戲。
“繡房戲”,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戲,如《杏元思釵》、《孟姜女》、《英臺山伯》等。
“公案戲”即審案戲文,如《彭公案》、《包公審黃菜葉》等。
“宮廷戲”即屬宮廷鬥爭的戲文,有《貍貓換太子》、《逼宮》等。“醜旦戲”,都屬小戲,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這類戲頗有特色,醜角表演,更是獨具壹格,很受歡迎。
此外,也有從古典小說及民間傳說編演的戲,如《說嶽》、《水滸》、《七俠五義》。
民間傳說如《詹典嫂告禦狀》、《陳慶庸過大金橋》、《溫陵麗史》等。
有的屬連臺本戲,劇目達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