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熟悉的陌生人——陜汽福家體驗&中國微面簡史

熟悉的陌生人——陜汽福家體驗&中國微面簡史

半個多月前,我借來壹臺面包車,它的品牌叫陜汽通家,就是造重卡那個陜汽,而名字叫福家,連起來讀會非常拗口。

壹直以來,我都對這種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場景中最為常見的車型非常感興趣,但又接觸的比較少。趁這次時間並不短的微面駕駛體驗,我就來好好寫寫這種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車型。

眾所周知,在世界的不同區域,都有著呈現當地特色的基本型工具車。比如北美的皮卡,歐洲的多功能Mini?Van,港澳地區及東南亞的豐田海獅,和中國特色的微面/MPV。

這些車有壹個***同點,就是有著重要的生產力工具屬性。因為中國汽車市場這塊蛋糕太大了,各種此類工具車都曾經或正在我國的廣袤大地生產,但最終市場證明了微面才是最終的贏家。而在2011年往後,慢慢地隨著廣大百姓的消費能力提高,五菱宏光這類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7座MPV逐漸替代微面成為我國這類工具車裏的頭牌,但本質上還是多拉快跑又便宜的小犢子,是中國特色的本土工具車。

在改革開放之後的上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市場也萌發出對廉價且實用的微面這種車型的需求。於是,天津大發、昌河、長安、松花江、五菱等等這些第壹批在中國大批量生產微面的車企誕生了。

載客版本叫Every,載貨版本叫Carry。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長安、昌河、哈飛(松花江)、壹汽吉林、漢江等很多車企也開始生產這款鈴木微面,可謂是遍地開花。值得壹提的是,當年這些車企大多數都有鈴木的授權,並不是山寨車。

而下面這款第八代Every大家可能更為熟悉,中國版本壹直到零幾年的能見度都很高。當時的昌鈴王、松花江等車型都來自它。

遠在螺螄粉故鄉的五菱,則靠三菱起家。如果妳記得五菱興旺或五菱龍,妳應該能壹眼看出興旺和下面這臺三菱Minicab的血緣有多麽密切。壹直到今天在售的國六基本版五菱之光,還是這款Minicab的魔改。

天津大發當年是正經的合資企業,國產車型叫做華利。1984年開始引進第六代Hijet,也為後來夏利(大發Charade)的國產奠定了基礎。

壹言概之,從80年代初往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裏,這類平頭微面壹直都是大多數預算不多的中國基層消費者購車的首選。因為除了乘坐之外,它們還有著生產力工具這壹獨特的屬性,畢竟有7-8個座位而且能拉貨嘛。

在世紀之交,中國的微面開始了第壹次大的變革——長了鼻子出來。這次變革先後以1999年長安之星(原型車第十代鈴木Every?Plus)和2002年五菱拿原來基於三菱Minicab的平頭五菱龍魔改出來的壹代神車五菱之光為主。

雖然發動機還是在駕駛座下面,但多了鼻子的微面會給人感覺肥腸高級。那時大家都會說多了鼻子的微面"有轎車的感覺",畢竟那個時候連雅閣都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

五菱之光有多麽成功呢?2011年,這車全球銷量94.3萬輛,位居世界汽車銷量第三名,同年僅次於卡羅拉和伊蘭特。

到2010年前後,中國的微面迎來了第三次變革——瘦子變胖子。受制於早期日本微面底子的尺寸,到那時已經不能夠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壹眾三圍增大的微面開始陸續登場,設計和內飾看上去也更加先進,但並沒有脫離中置後驅的固有結構。

我借來的這臺陜汽通家牌福家,也正是這個時間節點誕生的這類微面,2011年發售,這臺便就是2011年出廠的第壹批車。這車是壹臺不折不扣的冷門車,那時造微面的車企可謂是遍地開花,但核心部分都大同小異。

有趣的是,壹直到今天,這類微面的發動機都沒有完全脫離當年的日本技術。幾年前,在中國微面身上最常見的發動機就是465引擎,比如絕大多數的五菱之光。這臺機器基於1978年誕生的鈴木F10A引擎,直列四缸1.0升。我這臺?福家,搭載的是1.3升柳機474引擎,原型機是鈴木G13,82匹馬力,扭矩102且3000轉就出來了,在國產微面裏屬於動力略強勁的車型,畢竟入門車型是1.0升465發動機的版本。

到最近幾年,很多微面都升級成了1.2升發動機,比如五菱的B12系列和長安473引擎。五菱的B12有韓國血統,畢竟是通用的嘛,而長安473的則是來自於鈴木K12B。

在我拿到這臺通家之前,我沒怎麽開過微面,所以我對它是非常期待的。

配置?迫於成本,國內這些三萬多塊的微面真的沒有什麽配置。不像日本那些K-car規格的微面可以把配置選到很高,在中國,如果有空調和方向助力這兩樣配置,就可以稱得上是高級微面了。然而這臺福家並不具備這兩樣東西,但是它有轉速表這個高級的東西,要知道五菱之光上是沒有的(手動狗頭)。

有人可能會好奇這個陜汽通家是什麽來頭。如果妳把往上翻,妳會看到壹個叫做漢江的名字。這家誕生在陜西的軍工企業正是我國第壹批生產微面的車企之壹,不過是在民用車領域銷聲匿跡多年之後,又出來造了兩款車,但實在是沒有存在感。這也是我有生以來開過的第壹輛需要繞到車尾看看這是個啥的汽車。

大概在2010-2013年這段時間,眼看五菱之光等微面的銷量節節高,很多廠家都試圖加入到微面生產的隊伍中,比如眾泰,但這些車企很快就退出了這個領域,這跟前幾年的SUV大熱其實差不多。

在這次微面大熱的同時,以2010年面世的五菱宏光為代表的前置後驅低成本MPV開始陸續登場。消費畢竟是要升級的嘛,宏光這類車相比微面無論是駕乘體驗還是實用性上都更上壹層樓,當然價格也從3萬多變成了5-6萬。

2010-2019年這十年,微面的銷量總體呈下降趨勢,而宏光這類車型逐漸成了生產工具型汽車的主流。2016年,宏光壹款車型在中國賣了65萬輛,是當年全國汽車銷量的榜首。毫無疑問,從定位上講,宏光這種低成本MPV是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微面的替代者。在廣大農村地區,絕大多數曾經的微面車主換車,如果要考慮實用性,都會選擇這類MPV。而微面並未消失,而是下放到比低成本MPV更低壹級的市場繼續銷售。

這臺通家至今9年12萬公裏了,對微面來說跑的並不少,而且壹直以來都是幹糙活兒,據車主說曾經拉過1噸貨(超載是不對的)。而車況能反映出的問題呢,我大致列舉了壹下:

1.油泵有問題車主沒去修,間歇性出現給油不走的情況,大概壹周能遇到壹次,重啟解決問題。

2.聽不了音樂,車機無法開機,為此我手動升級了Bose音響。

3.燈光撥桿松垮,具有抽風式自動切換遠近光功能。

4.雨刷器失靈,下雨天可以選擇不開。

5.離合偶發性變硬,硬到要用力剁下去。

6.尾門開關生銹,要用力錘幾下才能打開。

7.底盤松散,到處異響,這個不影響駕駛,對於它來說真的可以過了。

8.中控鎖只能控制前排車門,這個我不知道是不是本來就這樣......

要知道,壹輛幹糙活兒的微面所走過的12萬公裏,可不是大家的轎車所走過的12萬公裏能比的。時至今日,它能開,發動機不滲油,擋位能掛進去,不會把人扔在路上,我覺得已經可以用牛逼來形容。論可靠性,這些上世紀技術引擎且沒什麽電子設備的微面可是比某些高級汽車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哪怕壞點小東西,也絕不會影響基本的移動工具功能。

而且各種國產微面的維修養護費用,便宜到可能會讓合資/進口品牌轎車的車主嚇到。拿經典款五菱之光舉例,壹個大燈50,前杠100,方向盤75,這是全新件的價格。小保養壹次?也就100塊錢多點吧。

開起來的感受呢,我覺得其實微面會讓開慣了轎車又熱愛駕駛的人非常快樂。首先是無敵的視野,可謂是全方位無死角,坐姿也夠高,我上壹次有這樣的感覺還是開霸道。

由於動力弱雞,還要考慮裝載能力,所以擋速比的設定會讓人空車開起來覺得這車低速狀態動力賊猛。如果掌握了那個車況所致不易控制的離合,這輛小盒子在縣城裏跑來跑去會很舒服,畢竟車長只有四米。

沒有助力的轉向能給人最直接的感受,這種粗糙且純粹的機械操縱感是妳在轎車上很難遇到的。和同樣沒有助力的五菱之光比起來,福家原地打方向特別重,壹般的女生不可能揉得動。壹旦車輪動起來,175的胎也就不會讓人感到方向重了。

走直線,其實這車感覺挺愜意的的。座椅在微面中算舒服的,起步之後很容易開平順。空車狀態,如果妳懶,二檔起步沒得任何問題。但是每當轉彎或是變線,車身的側傾會第壹時間告訴妳,這是壹輛面包車。

前麥弗遜後鋼板彈簧硬橋,大多數微面的標準配置。鋼板彈簧承載力強但舒適性尤其是後排乘客的舒適性幾乎沒有,所以早期的長安之星的高配版本等少數打高級牌的微面後懸掛是螺旋彈簧的,舒適性更好。

生活在縣城,悠哉悠哉地在附近轉轉拍拍照,或是去早市買菜,開通家會給我壹種別樣的感覺。這種感覺有點像在國外自駕壹樣,似乎換了壹種生活方式。我本以為我開三五天就會厭倦這個東西,但我開了大概有1000公裏了,還是喜歡把它當成我目前的代步車。

這車油耗不低。非嚴謹測試下,1/3縣城路況,2/3省國道路況,綜合8.9升。而0-100kph呢.......我頭鐵試了壹下,大概23秒吧,80kph之後的加速就靠悠了。

眼看著天氣到了需要開空調的季節,這輛通家也到了該還車的時候。對我來說,壹千公裏的微面體驗無非只是體驗,這些原始的駕駛體驗確實能給人帶來快樂,但壹旦這輛車成為了妳每天賴以生存的工具或唯壹的代步工具,那麽這些趣味可能頓時全無。

對有著壹部分商用車屬性的微面/MPV來說,更加好開、省力、多拉快跑無疑是確切的發展方向。受制於成本限制,連最基本的自動擋在這些車身上仍未普及。而在現款五菱宏光1.5低配車型上,空調仍是選裝件。長遠來看,這些車逐漸高級化是趨勢,但達到日本今天那些微面的水平還需要不短的路要走,成本差太多了。

隨著平頭微面在街上慢慢開始見不到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通家這種中置引擎微面在國內將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微面這種在中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彌足重要的車型,會被大家所銘記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