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出戰都會自報姓名,關羽出戰華雄是否報我是馬弓手關羽?
古人崇德義,鬥戰亦高風。
兩將陣前遇,且把名來通。
有爵報爵位,無爵報官名。
無職亦無銜,籍貫也能用。
身為通戢犯,關公臉赤紅。
不言亦不語,掄刀往前沖。
趁敵手無措,溫酒斬華雄!
古代時候打仗那是很講規矩的,不像現在這麽胡來,僅僅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妳壹眼,問“妳瞅啥呢?”,答“瞅妳咋滴?”倆人就打起來了,磚頭啤酒瓶子亂飛,頭破血流,沒有壹點技術含量。
“上古崇於道德”,兩軍陣前打仗可不是街頭鬥毆,廝殺也得講規矩。咱們就來聊聊古人打仗時候雙方默認的壹些習慣性的程序。
敵對的雙方先要擺開陣勢,訓練有素的士兵齊齊整整地站好隊列。隊伍中有拉著戰鼓的大車,將軍下令鼓手開始咚咚地敲響,大車兩邊的軍樂隊吹起號角,士兵在音樂伴奏聲中邁步前進。這就叫“聞鼓而進”。
千萬不要以為在古代當壹個鼓手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古人是很講究的,崇尚禮儀。鼓,是壹種禮器,不能瞎打。咱們舉幾個例子:官員審案子,在衙門口前鼓手打的是《急急風》,到了求神祈雨的時候,鼓手打的是《慢長捶》,秋天莊稼豐收了,在慶典上打的是《鳳點頭》。妳不能胡來,卟嚕通、卟嚕通毫無節奏地壹陣亂敲,那叫《亂翻天》,只有在皇帝駕崩的時候才這麽打。妳胡敲壹氣,會害了自家性命。
兩軍陣前打仗,“夫戰,勇氣也”,鼓手打的是《猛虎下山》,激勵士氣的,大家聽了血湧上頭,就奮不顧身地英勇戰鬥。
隨著咚咚的鼓點,兩軍逐漸接近,經驗豐富的將軍估摸著雙方的距離已經差不多了,就下令膂力超群的弓箭手出陣放箭。箭矢落下,插在地面上,敵我雙方看到弓箭射程,就能把握住安全距離,不能再往前走了,再走白挨壹箭那是活該。這就叫“射住陣角”。
兩軍停下,整理好隊形。就有部將向臨陣指揮官請令,自告奮勇願意首先出陣與敵人進行單挑。如果打贏了,這叫“首戰告捷”。在功勞薄上書寫在第壹頁的最上邊,非常醒目。將來匯報給上級,在評定功勞的時候,這就是“首功”,會得到上級的格外青睞,有利於論功行賞,按績提拔,有獎金,還很有可能獲得晉升。
兩邊的戰將各持兵刃,策馬來到陣中,兩將馬打對面,並不立刻打鬥起來,而是先要搞清楚敵將的官職和姓名。這必須要問清楚,不問清楚,就算妳打贏了,回陣後主帥若問妳把誰打敗了,妳也說不出來,功勞薄上怎麽記載妳的勝績?難道寫個“無名之輩”?,那妳的戰績含金量就大打折扣。
所以說,陣前的通名報姓是很重要的。雙方報上官職姓名,就回頭告訴戰場負責記錄的書記員,將來在功勞簿上就能詳細地記錄下來。
咱們就以“溫酒斬華雄”為例,來聊聊當時的具體戰鬥過程。在原著中,很多情節都是虛寫,但咱們可以根據戰場規則進行壹些推斷。
西涼猛將華雄夜襲孫堅,大獲全勝後率兵乘勝而來,在十八路諸侯的大寨前耀武揚威,進行挑戰。諸侯們為了殺殺敵人的銳氣,當然要派人迎戰。這時候袁術麾下的“驍將”俞涉自告奮勇,願意出戰華雄。
俞涉上馬出寨,來至陣前,與華雄陣前相逢,華雄的旗手也打著將旗從隊列中出來幾步,俞涉就知道,對面這廝姓“華”,肯定就是華雄了。雙方開始通名報姓,華雄由於在近期的戰鬥中取得了壹些勝利,剛剛獲得了晉升,因功升至“都督”,所以華雄報名就自豪地說自己是“西涼都督華某”。
由於華雄是關西人氏,說話自然就是甘肅口音,但俞涉通過對方的將旗和“都督”這個官銜,就知道敵人是華雄,官還挺大。
俞涉是淮南人氏,說話是略顯柔軟的揚州口音,書中說他是“驍將”,說明他後面也有旗手舉著“俞”字將旗。古人彼此之間通常不稱名,只有君對臣、長對幼可稱名,自我介紹都是稱字,比如自稱“趙子龍”、“張翼德”等。
俞涉的字是什麽,書中沒有明確說明。但我們知道,古人的字和名之間是有聯系的,往往是根據儒家典籍因名而取字。如張遼字文遠,“遼”和“遠”近義。根據俞涉的名,我們取詩經中的壹句“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給俞涉取個字叫“子淇”。這樣的話,俞涉就能向敵將報上大名:“吾乃後將軍袁術帳下驍騎校尉俞子淇也!”
華雄陣中的戰場記錄員采集到了這個有效信息,記在了竹板上。華雄就撲上去和俞涉廝殺在壹處。俞涉不是華雄的對手,“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
俞涉被斬,袁術很丟面子,為保存實力,沒讓身後的紀靈出馬,而是萎靡不振的垂頭喪氣。冀州刺史韓馥站起身來,推薦自己的部將出戰華雄,他就是名傳千古的“上將潘鳳”了。既然是“上將”,明顯比俞涉要高了壹個檔次。
書中也沒有說潘鳳的字是什麽,那咱們還得給他也取壹個。潘鳳名“鳳”,《論語·微子》中有壹句“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潘鳳在家中排行老三,他的字就取為“德三”。潘德三“手提大斧上馬”,雄糾糾氣昂昂地出寨迎戰,報上名號:“吾乃冀州上將潘德三也”。
潘鳳是河北人,屬於北方方言,華雄完全可以聽懂,他後面的戰場記錄員又記了下來。但陣前廝殺靠的是武藝,軍銜和名字都幫不上忙,“去不多時”,潘鳳“又被華雄斬了”。
消息傳來,眾諸侯“盡皆失色”。盟主袁紹對眾人說:“可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壹人在此,何懼華雄!”其實袁紹這廝純粹是胡說八道,當時顏良、文醜都在軍中,大家都知道,後面孫堅獲得傳國玉璽後,袁紹逼問玉璽下落時,“紹背後顏良、文醜皆拔劍出鞘”。袁紹故意不讓自己麾下的猛將出戰,目的很明確,就是想消耗諸侯們的實力。
關羽奮勇請戰,但他怎麽通名報姓呢?確實很為難。首先不能報軍職,關羽此時不過只是壹介區區的“馬弓手”,陣前若報名“吾乃馬弓手關雲長也!”那就“必被華雄恥笑”。
關羽也不能報籍貫,他是解州人,因殺人被朝廷通戢,曾經是個流落江湖的逃犯,如果報名“汝識得解州關雲長否?”華雄就會想起來,“當然識得,我在城墻上的海捕文書上見過妳的畫像!”關羽這就成了自取其辱。
關羽請命出戰,眾人不允,曹操說了這麽壹句話:“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這句話看上去是曹操反駁眾諸侯,而支持關羽出戰,同時對關羽還是個提醒――“不必通名報姓”。
所以說,關羽到了兩軍陣前,通名報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極大的可能性是“並不答話,掄刀就砍”。前面兩場戰鬥,華雄進入了壹個慣性狀態,江蘇人通名報姓,河北人也通名報姓,華雄就萬萬沒有想到山西人竟然如此不懂規矩,上來就是壹刀,華雄的兵刃還在鳥食環得勝鉤上掛著呢,大驚之下措手不及,被關羽壹刀斬於馬下。
這就是“溫酒斬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