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寺廟布局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門向南開,但也有說法,寺院不能太正對南向,有點偏東或偏西的那種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間供奉彌勒菩薩,以布袋笑彌勒見多.四天王左東南、右西北(以彌勒為準,左即東方)。
彌勒菩薩的背後是供奉韋馱菩薩。以天王殿作為主線,縱線對正,接下來就是主殿——大雄寶殿,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當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壹般供奉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或者禪宗道場就幹脆供奉釋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壹般是十八羅漢,左9尊右9尊。
釋迦牟尼佛的背後,壹定是供奉觀音菩薩見多,稱海島觀音,左右善財童子和東海龍女。觀音大士身後配有羅漢或者三十二應身圖。
接下來是法堂和藏經閣,兩者可以上下兩樓,或者相互連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都在壹條縱線上。
橫線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設立左右鐘鼓樓,左鐘樓(東邊),右鼓樓(西邊),壹般鐘樓下或供奉地藏菩薩,鼓樓下或供奉伽藍菩薩(現關公像)。也有的寺院將鐘鼓直接設立在大雄寶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為名
東漢明帝時,釋摩騰自西域用白馬馱經,初宿洛陽鴻臚寺,於是以“寺”名之,創立“白馬寺”。“寺”在白馬寺創立之前,為官署之名,後來凡是僧眾所居處,皆以“寺”為名。
在中國佛教寺廟的建築中,殿堂是寺院建築的主體。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將就普通常見寺廟的格局作些介紹。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壹般是座北面南,從山門(寺院正門)起沿壹條南北向中軸線,由南向北每隔壹定距離布置壹座殿堂,周圍用廊屋或樓閣把它圍繞起來。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築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殿之後是法堂或藏經樓(閣)或毗盧閣、觀音殿。大雄寶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藍殿、祖師堂(或觀音殿、藥師殿等)相對。寺院的主要生活區常集中在主軸線東側,包括僧房(居室)、香積廚(廚房)、齋堂(飯堂)、職事堂(庫房)、榮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來者的客房特設在中軸線西側。
山門
佛寺的大門稱為“山門”。由於“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所以得名。山門壹般有三個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中間壹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如同兩個門衛護持寺院。
天王殿
進了山門往北,第壹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兩側有鐘樓和鼓樓。天王殿中間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彌勒佛。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彌勒佛背後神龕內供韋馱菩薩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為寺廟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漢譯,是對佛祖釋跡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見的供奉釋迦牟尼佛有三種姿勢:壹種稱“成道像”,結跏趺坐(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成道前,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這壹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再壹種為“說法像”,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還有壹種立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
還有的是“三佛同殿”。壹種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右尊為“應身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
又壹種為供“橫三世佛”。這裏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所以叫“橫三世”。正中為本尊釋迦牟尼佛;左側為左手持缽(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藥丸的藥師佛;右側為阿彌陀佛。
另壹種為供“豎三世佛”。這裏的“世”、指因果輪回遷流不斷的個體壹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生(現世、現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壹切光明如燈,故得名。亦說釋迦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是釋迦之後將為佛。佛經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佛殿兩側各九尊羅漢。佛壇背後是觀音菩薩手持楊枝凈瓶,立於普陀洛枷山海之間。
配殿
大殿的東西兩側配殿是枷藍殿與祖師殿。
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是“僧園”之意。這裏的伽藍特指“祗樹給孤獨園”,是釋伽在舍衛國居住說法的場所。
伽藍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還有給孤獨長者。相傳“祗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園,建築了“祗園精舍”,釋迦說法的道場。除了這三位護持佛法建立枷藍的善士外,殿內兩側還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藍神的,他們是寺院的守護神。
法堂
大殿的後面為法堂,也叫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地方,它是佛寺中僅次於大雄寶殿的主要建築。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設法座。法座亦稱獅子座,堂中設高臺,中置坐椅,供法師演說佛法之用。法座後掛象征釋迦說法傳道的圖像。法座前置講臺,臺上供小佛像。下設香案,供置香花,兩側列置聽法席位。
藏經閣
法堂之後是藏經閣,藏大量書籍,壹般不對外開放。
寺廟建築布局圖
莊嚴與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類佛像外,還有壹些比較固定的莊嚴和供具。所謂莊嚴就是以示莊重嚴肅的裝飾。中國佛殿之莊嚴主要為寶蓋、幢、幡、歡門等。
寶蓋又稱天蓋。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寶蓋,佛經稱華蓋。壹般以木材、金屬或絲織之材料制成。
幢,又稱寶幢,為佛、菩薩的莊嚴標幟。用以表麾眾生,制魔眾。壹般以絹、布等制成。幢身周圍置八個或十個間隔,下附四垂帛,或繡寶生如來、地藏菩薩等像,或加彩畫,頭上安寶珠。每壹佛前多置四柱寶幢,或繞寶蓋而懸置。
幡,又稱勝幡。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莊嚴,它猶如大將的旌旗。幢下長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種顏色和制法,以平絹制成的叫平幡,束絲制成的叫絲幡,以金屬玉石聯結制作的叫玉幡。旗竿頭安寶珠的稱雲幢旗,幢竿頭置龍頭的叫金剛幡。幡上多書佛號或經偈,懸掛於佛像前。
歡門,是懸於佛像前的大幔帳,上面用彩絲繡成飛天、蓮花、瑞獸、珍禽之類。飛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神靈。歡門兩側垂幡,稱為幡門。門前懸供佛琉璃燈壹盞。
供養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養、飲食供養、燈明供養、衣服供養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結構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來決定。佛經中說,殿堂當設二十壹種供奉之具,如果不能辦到,五種也可以。五種供具是:香水、雜花、燒香、飲食、燃燈。佛像前所設香爐、花瓶、燭臺叫“三具足”,就是從五種供具中簡化而來的。
佛像前設有香幾供臺(大桌),其形或長或方。長的香幾安置“三具足”之類,而方供臺卻是以奉五供(即塗香、花鬘、燒香、飲食、燈明)之用,以絲繡桌圍將四面圍起。供臺上前置香幾,幾上放小香盤。香盤用紫檀木制作,上置壹香爐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盤前掛壹紅幢,繡蓮花瑞禽之類。寺廟是中國佛教建築之壹。起源於印度的寺廟建築,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這些建築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寺廟建築起源於印度。我國在南北朝時代大規模興建寺廟成風,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首都洛陽內外有壹千多座寺廟。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 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壹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辟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壹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壹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1.正殿: 即大雄寶殿,俗稱“大殿”。位於天王殿以北。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大雄”,(意謂偉大的英雄)是對佛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等“四魔”。《法華經.湧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法華經.授記品》雲:“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新譯《華嚴經》卷四《世主妙嚴品》雲:“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壹切眾生心,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大雄善巧難惶,凡有所作無空過。”佛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稱大雄寶殿。供奉的主要佛像,常見的有壹、三尊二種類別。 (1)供壹尊佛:壹般是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常見有三種姿勢。其壹為成道相,結跏趺坐(盤腿打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為“定印”,表禪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觸地印”。其二為說法相,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環形,名為“說法印”。再壹種是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旃,音zhān;旃檀,檀香)佛像”。下垂手勢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上伸手勢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釋迦佛在世時,優填王用旃檀木按釋迦佛的形象雕成此像。據《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載,佛成道後,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難禁思慕之情,遂請毗首羯摩天造佛形像,此是有佛像之始。後來仿制的也叫旃檀佛像。 (2)供三尊佛:有多種安排方式。壹種是供“三身佛”: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右尊為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另壹種是供“三世佛”,又分兩種:壹種是在三個空間世界中存在的佛,中間壹尊為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尊為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跏趺坐,左手持缽,右手持藥丸;右尊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雙手疊置足上,掌中有壹蓮臺,表示接引眾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薩立像或坐像;釋迦牟尼佛旁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旁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阿彌陀佛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再壹種是供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尊佛。正中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迦葉佛,右側為未來佛彌勒佛。 另外還有供奉五方佛的,以五尊佛分別闡釋佛的意義:正中為法身毗盧遮那佛。左手第壹尊為南方寶生佛,表佛德;第二尊為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壹尊為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尊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 主尊兩側,常有“脅侍”,即左右近侍。釋迦佛的近侍,壹般為老“迦葉”、少“阿難”兩大弟子。殿內東西兩側,近世多塑十八羅漢像。佛壇背後常供壹堂“海島觀音”,或僅供壹尊觀音菩薩像。 迦葉,亦稱摩訶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壹,以頭陀第壹著稱。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不現,故亦名飲光。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在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壹次經典結集。生平修苦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衣缽。 阿難,為佛陀十大弟子之壹,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生於佛成道之夜。佛壽五十五,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出家後二十余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壹。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凈如明鏡。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摩訶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於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欲入教團,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功勞至鉅。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後又傳法予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難於佛陀入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於殑伽河中遊示寂,入寂前,將法付囑於商那和修。 2.配殿: 東配殿壹般是伽藍殿。伽藍意譯“眾園”,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轉而指包括土地、建築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伽藍殿供奉伽藍神,即守護伽藍之神,又稱守伽藍神、護伽藍神、護僧伽藍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述,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壹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嘆妙、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壹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此謂之為“十八伽藍神”。《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四節土地堂念誦條下雲:“上來念誦功德,回向當山土地列位護伽藍神合堂真宰。”宋.道誠《釋氏要覽》卷下雲:“中國僧寺立鬼廟,次立伽藍神廟。”可見唐、宋代的禪家已有奉祀伽藍神的風俗。或謂伽藍堂即是“土地堂”,此蓋以土地神為伽藍守護神而祭祀之,故稱土地堂。《釋氏要覽》又引道世語雲:“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界常以關帝(關羽)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臺宗創始者智者大師,曾在荊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經過智者大師的度化之後,關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余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 另壹說法: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橋薩羅國給孤獨長者用大量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只陀在舍衛城南的花園,建築精舍,作為釋迦佛在舍衛國居住說法的場所。只陀太子僅出賣花園地面,而將園中樹木奉獻給釋迦,因以二人名字命名為“只樹給孤獨園”。釋迦佛在園內居住說法傳道25年。伽藍殿即是為紀念此事而設的殿。伽藍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只陀太子,又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這三位最早護持佛法、建立伽藍的善士。 西配殿壹般是祖師殿,多為禪宗派系為紀念該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左側供六祖慧能大師,右側供百丈懷海禪師(他是禪宗清規的制定者)。 3.法堂: 大殿之後為“法堂”,亦稱“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是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法堂的特點是:除壹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設法座、鐘鼓。法座供演說佛法之用。鐘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說法前擊鐘鳴鼓所用。法座後掛象征釋迦佛說傳道的圖像。法座之前置講臺,臺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聽法諸佛,下設香案。 此外,有的寺院設羅漢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後有佛塔,有的寺院還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禪堂(念佛堂)和藏經閣(樓),等等。 中國佛教寺院建築,體現了追求對稱的美學法則,是造型藝術的傑作,它與佛教雕塑、繪畫融合在壹起,***同推動了佛教藝術的繁榮。佛教傳入中國,興建的第壹座寺院白馬寺是以漢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後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現成的府邸和私宅為佛寺。所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寺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建築傳統,以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布局,即壹個個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連而成。
漢地佛寺的另壹特點,就是有壹條南北中軸線。主要建築建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築則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
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等。天王殿前的東西有鐘樓、鼓樓對峙。大雄寶殿前的左右是伽藍堂和祖師殿相對。法堂前左右為齋堂和禪堂。法堂後或藏經閣左右是方丈室。另有庫房、廚房、客房、浴室等分布四周。大寺名剎,還另辟有五百羅漢堂。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後側或右後測設立戒壇,自成格局,另為壹院。還有的附有塔院(又稱塔林)。
各殿堂供奉的佛像壹般是:
山門(正門):多為三門並立,中間大兩旁小,故又稱“三門殿”。門內兩側塑有金剛像。
天王殿:三門殿內的第壹重殿。殿中央供奉彌勒尊佛,背後供奉韋馱菩薩,韋馱菩薩面北而立。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是寺中主殿、正殿。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區別。
比較常見的是:
壹佛二弟子:釋迦佛、阿難、迦葉。
壹佛二菩薩:釋迦佛、文殊、普賢。
壹佛四弟子:釋迦佛、文殊、普賢、阿難、迦葉。
橫三世佛:藥師佛(東)、釋迦佛(中)、阿彌陀佛(西)。
豎三世佛:燃燈佛(過去佛,東)、釋迦佛(現在佛,中)、彌勒佛(未來佛,西)。
三身佛:盧舍那佛(左)、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中)、釋迦佛(右)。
五方佛:阿閦佛(東)、寶生佛(南)、大日如來(中)、阿彌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過去七佛:迦葉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由東至西)。
凈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彌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正殿佛像的背後,或供文殊、普賢、觀音三大菩薩,或塑海島觀音。
大殿兩側多供奉十八羅漢,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諸天。
觀音殿:又叫圓通殿、大悲殿,本殿以觀音菩薩為主像。
藏經閣:壹般安置在中軸線最後壹進、為兩層正殿,是藏經之處。上下分別供奉大日如來和三世佛。
伽藍殿:位於主殿之東,供奉守護伽藍土地。“伽藍”是“僧伽藍”的略稱,意為“眾園”、“僧院”,即寺院。此殿中間是波斯匿王,左為祇多太子,右為給孤獨長者。波斯匿王原是舍衛國王,後皈依佛教,為佛教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後兩位最先施造了祇園精舍,供佛陀和弟子們居住。
祖師殿:殿內正中為來華的禪宗初祖達摩,左為其五傳弟子慧能,右為慧能的三傳弟子並建立了叢林制度的百丈懷海。有的左側供創建禪林的馬祖道壹。
香積廚:即廚房。多安置緊那羅王像,祈其監護。
以上所述寺院殿堂布局及佛像供奉情況,為壹般正規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至於小型寺院,則可因地而異,各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