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誰知道壹些萬源的本土文化?

誰知道壹些萬源的本土文化?

生活習俗 衣飾 清代,紳士之家,男戴紅頂黑緞圓殼帽,下垂大辮子,上穿綢緞長袍,外罩馬褂,下穿大襠直腰褲,黑絲帶紮腿,足蹬白襪、圓口鞋。女穿大襟鑲邊衣、褲,多纏足,少女頭紮壹根長辮,少婦盤網,老太太結纂,飾金銀簪、釵、耳墜,臂腕戴金、銀、玉手鐲。 民國初年,提倡男子剪辮,女子不纏足。富商紳士夏天穿麻衣布、絲綢褲子、褂子,黑緞鞋,絲綢帶紮腿;冬穿綢緞棉袍、皮襖,戴禮帽。農村男子夏穿白土布對襟褂子,大褲襠長腿便褲,黑色手工布底鞋。 50年代以土布為主。男子多穿黑、藍色中山裝、國防服、青年服,戴解放軍帽、火車頭帽。女子穿藍色大領雙排扣列寧服。“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女風行穿草綠軍裝、軍鞋。 78十年代,化纖織品成為熱門布料,逐漸取代了紡織品地位。西裝開始興起。男女青年以穿上壹條喇叭褲、牛仔褲為榮,裙子成為女士的夏季必備衣服。高跟鞋遍布城鄉。 如今,紡織品又登上了歷史舞臺。穿著舒適的棉布成為人們的新寵。各種各樣的專賣店遍及城鄉,人們穿衣服再也不跟風,力求穿出個性,穿出自我。西裝革履不再是男人追求的目標,休閑服飾被時尚男士追捧;艷麗的穿衣風格也被女士們淘汰,露臍裝、吊帶裝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大街小巷。冬季裏,不再是滿眼的黑,滿眼的藍,取而代之的是輕盈曼妙、鮮艷得體、保暖塑身的羽絨服和保暖內衣。 在飲食上,建國前,壹般人家以雜糧為主食,吃窩窩頭、鍋貼等。菜肴壹般為時令青菜,或家庭腌制的鹹菜、鹹鴨蛋。“窩窩頭,沾辣椒,越吃越上膘”是當時受盡苦難的勞動人民的自我解嘲。春天時節,缺糧少菜,只能佐以薺菜、灰灰菜、苦苦菜、槐花、榆錢、榆葉等為食。 春末夏初,農忙時節,有限的莊稼收到家裏來了,老百姓才能吃上幾回白饃饃,不敢多吃幾頓,把余下的小麥白面換成粗糧,以維計整個家庭多半年的吃喝。 建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縣老百姓飲食習慣逐漸改變。1982年,農村全面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小麥產量大幅度增加,壹般人家常年食用小麥白面。主食花樣繁多,饅頭、卷子、包子、水餃、燒餅、油條成為習慣性食品。菜肴除青菜外,還有雞、魚、肉、蛋等。 21世紀的今天,人民生活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魚大肉人們早已吃膩,山珍海味也是隔三差五,惟獨對粗糧、野菜興趣濃厚。市場上榆錢、槐花、薺菜剛壹出攤就被人們搶購壹空;玉米、黃豆等雜糧的價格比小麥面粉還要高出壹塊。豆油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花生油、葵花子油等健康油,倍受人們青睞。 4065平方公裏的四川萬源市,卻有著三種風格的民俗。壹是官渡、舊院、白沙等地與達州及重慶部分地區很接近的巴人後裔習俗;二是河口、草壩、竹峪等地與通江、平昌等相近的風俗;三是東北部的大竹河與湖北土家族接近但又具有強烈個性的大巴山民俗。 在大巴山深處的大竹河山鄉中,盛行壹種聲情並茂、粗獷有力,唱山歌與敲打樂緊密結合,功利性和娛樂性有機統壹的民間文化——薅草鑼鼓(又稱薅秧鑼鼓)。每年夏季火焰赤日下,農活繁忙,壹支支薅草鑼鼓隊,應運而生,由善歌的人領唱,手擊鑼鼓,高昂的山歌此起彼落,震蕩山谷,四野回應,氣勢磅礴。演唱者用生動詼諧、幽默風趣的唱詞表彰先進,鞭策後進,激勵人們的上進精神,在勞動中消除疲勞,忘了炎熱,忘了煩惱。 薅草鑼鼓既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壹種娛樂形式,又是加快薅草進度的壹種手段,任河流域每年在除苞谷草的大忙季節,都要舉行。大竹河茶區每年在農茶逗工之時,多有農戶聯合“打鑼鼓薅草”。鑼鼓班子壹般二至三人,歌手、鑼手、鼓手各壹人。1949年前,薅草鑼鼓開始有“端公”安神、“立五門”,薅草班子上場,薅草人擺成壹字長蛇陣,歌畢開始薅草,邊鋤邊唱,樂以忘累。1949年後,取消了“端公安神”、“立五門”這壹套。薅完這山又去薅那山,鑼鼓班子成了定型組織。除專業歌手外,會唱民歌的,均可接唱。歌詞除歷史故事、山歌外,還可根據情景即興創作,豐富多彩。 在川渝陜交界處的大巴山農村,至今還沿襲著古老的傳統婚俗。年輕人即便是自由戀愛,也得請個媒人,從訂婚到結婚完全按傳統的婚俗程序辦事。 如果男孩或女孩(包括他們的父母)看中了某壹個人,就會托個雙方信得過的親友或慣於牽線搭橋的人去提親,當地稱之為“作媒”。在媒人的安排下,雙方先是不經意地“看人”。若雙方滿意,就將“看人戶”,多為女方到男方家,就其家庭人口及其構成、經濟狀況、環境條件等進行實地考察。此後男方饋贈禮品,若女方接受,則表示“人戶”看起了。之後雙方還通過媒人約定壹個日期“打褶子”,即男方為女方從頭到腳準備壹身穿戴。通過“打褶子”後,這門親事才算正式定下。定親後,男女雙方逢年過節帶上禮物相互走訪。 到了法定婚齡,雙方便去辦理結婚證,並擇吉日辦婚事。結婚時,男方要為女方準備6套以上衣服和2塊“禮吊子”(豬肉),女方則準備箱櫃桌凳及其床上用品等嫁妝。結婚當天,男方請年輕力壯的男子帶上擡嫁妝的用具,擡上衣服和“禮吊子”,且隨行有樂隊。接親隊伍到女方家,女方有“送親”隊,俗稱“送親客”。出嫁,俗稱“發親”。發親時,新娘壹壹拜過雙親、歌嫂,以示感謝養育之恩,由其兄(或堂兄)從屋內背到院壩,然後新娘由送親客和接親客陪伴上路。新娘到達男方門外,由接親客牽入堂屋,舉行結婚儀式,俗稱“拜堂”,隨後,新娘新郎入洞房。結婚第二天,男方將壹件衣服、壹塊豬頭贈予媒人,俗稱“謝媒”。第三天,新婚夫婦便帶上禮品回娘家,叫“回門”。 大巴山裏的人家,堂屋裏壹般都有壹口火塘。火塘正中,從屋梁上懸下壹根晃悠悠的竹繩,繩的前端系著掛鍋罐的鐵鉤,當地叫“火擔鉤”。火塘是山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春、夏、秋三季,火塘只用於煮飯;到了冬季,特別是農歷冬月下旬,山裏人開始殺年豬,火塘上方便多了壹道“風景”,肥嘟嘟的豬肉在輕煙中慢慢熏著,肉香撲鼻。火塘還是大巴山人家裏的“議事中心”,家裏家外許多事情都是在火塘邊敲定的。冬季山裏人相對清閑些,鄰裏、親戚間有了糾紛或誤會,他們也便借助火塘聚會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