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奧巴馬的簡歷,誰知道?

奧巴馬的簡歷,誰知道?

巴馬出生在美國夏威夷,父親是壹位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母親是美國堪薩斯州的白人。奧巴馬先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於1996年首次當選為伊利諾伊州參議員,2004年在伊利諾伊州首次當選為國會參議員,成為美國國會歷史上的第5位、本屆國會中唯壹壹位黑人參議員。

在2004年7月,民主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奧巴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調演講”。所謂“基調演講”,就是民主黨人闡述本黨的綱領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黨極有前途的政治新星來發表,1988年做“基調演講”的人就是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克林頓。奧巴馬不負眾望,他親自撰寫演講稿,並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出消除黨派分歧和種族分歧、實現“壹個美國”的夢想。

45歲的奧巴馬演說極具魅力,燦爛的笑容更虜獲許多民眾的心。與過去有意競選總統的黑人前輩相比,奧巴馬是首位在初選前民調獲得全國性支持的明日之星,打敗2008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人選之壹的希拉裏,成為民主黨總統競選人。

奧巴馬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就已在政壇造成壹股旋風,甚至有人把“奧巴馬現象”拿來與前總統肯尼迪1960年挾帶強大人氣進軍白宮來相提並論。

編輯本段2008總統選舉

1、黨內初選

奧巴馬宣布參選

貝拉克·奧巴馬於2007年1月16日宣布,他有意參加2008年的總統競選。他已於當天向美國聯邦選舉機構提交了有關文件,並成立壹個委員會,以評估他參加總統競選的可行性。

奧巴馬16日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說,數月來他壹直在考慮是否參加2008年的總統選舉,但參加與否不會取決於媒體宣傳和個人抱負。過去6年中,聯邦政府所作的決定以及所忽視的問題使美國處於壹種非常不安全的境地,美國陷入了壹場本不應該發動的“不幸的、代價高昂的”戰爭,而身在華盛頓的領導人卻不能以壹種實際的方式進行合作。

希拉裏宣布參選

而在1月20號,前總統克林頓的妻子希拉裏在其個人網站上宣布參加2008美國總統大選。她的競選標語是:我來了,為勝利而來。

雙方鬥爭激烈

由於雙方在黨內支持者眾多,壹場激烈的搶票大戰必不可少,絕不遜色於之後的總統選舉。

奧巴馬主攻年輕選民,特別是通過網絡。在2007年3月,奧巴馬在“Yahoo! Answers”(Yahoo! 知識+的美國版)發表題為《How can we engage more people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如何吸引更多人參與民主運動?)的問題,回復量超越17,000個。之後他還在社交網站Facebook開了壹個帳戶,版面很受歡迎。

而希拉裏最大的優勢是丈夫克林頓和本身身為女性,容易吸引女性選民的目光。當壹位民意測驗專家馬克·邁爾曼讓10位黑人婦女選出她們心中的政治英雄時,有8個人選了希拉裏。

(詳情詞條希拉裏)

奧巴馬初選獲勝,希拉裏退選

經過壹系列的拉票,美國當地時間2008年6月3日,美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奧巴馬宣布他在該黨初選中勝出,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到了6月7日,希拉裏正式宣布停止競選,呼籲她的選民轉而支持黨內初選勝出者奧巴馬成為總統。

2、提名副總統及接受黨內提名

2008年8月23日,奧巴馬宣布由65歲的德拉瓦州資深參議員喬·拜登(Joe Biden)成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競選網站說:“拜登帶來了大量的外交政策經驗,讓人欽佩的跨黨派陣營合作記錄,還有直接的辦事模式。”分析認為拜登的外交經驗有助奧巴馬執政,但選擇政壇老手為競選夥伴,將削弱奧巴馬強調變革的正當性。

8月28日,奧巴馬在丹佛Invesco露天足球場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成為美國兩黨歷史上第壹位黑人總統候選人。而這壹天亦是馬丁·路德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演講“我有壹個夢”的四十五周年紀念日。奧巴馬在演講中勾畫了他的執政藍圖,涉及經濟、外交、恐怖主義、貧困、氣候變化和疾病等二十壹世紀的挑戰。

3、投入總統選戰

贏得黨內初選後,奧巴馬開始了他的競選活動。特別是針對***和黨傳統州分和搖擺州(特別是票數極多的州),像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佛羅裏達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多個州分的民意調查顯示奧巴馬由之前的落後局面反超***和黨候選人麥凱恩。

面對奧巴馬主動出擊傳統“紅州”,且幾乎之後的民意調查都領先於自己,麥凱恩背水壹戰,在臨近總統選舉日期,逐漸逼近奧巴馬,但差距仍在5%~10%左右。

4、贏得總統選舉

2008年11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晚間11時,計票結果顯示奧巴馬以349票大幅領先麥凱恩163票當選為美國第56任總統。他也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非裔美國人總統(奧巴馬之父是肯尼亞公民,奧巴馬之母是美國白人)。

之後奧巴馬在競選總部芝加哥發表了題為“美國的變革”的勝選感言,稱美國變革的時代已經到來。他談到了包括勝選的意義、麥凱恩、家庭、外婆的去世、兩黨合作、美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