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京精神的班會內容
——踐行北京精神主題班會
全體:各位同學,下午好!
崔暢:壹個國家需要擁有偉大的民族精神,壹個城市同樣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壹座城市的靈魂,是壹種文明素養和道德理想的綜合反映,是壹種意誌品格與文化特色的精確提煉,是壹種生活信念與人生境界的高度升華,是城市市民認同的精神價值與***同追求。
王聿堯:11月4日上午,在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演唱的《北京頌歌》中,拉開了踐行北京精神發布會的帷幕。由“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四個詞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語在京正式向社會發布。
王曼茵:“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北京精神與青年精神,與我們每壹個人的精神有什麽內在聯系?這就是我們這次班會的主題——北京精神,我的精神。
鮮敏銳:“愛國”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認為,我們在表達愛國之情、踐行愛國之責過程中,應當堅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遠處著眼,近處入手。即使是小人物、普通人,只要我們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建設有益的行為,都是愛國的表現。
崔暢:下面讓我們先來欣賞由王曼因、周若雲、魏新悅、馮紫萱給我們帶來的歌曲《國家》在欣賞過後請同學們談談妳對北京精神的核心——“愛國”的體會。
歌曲表演:《國家》
王聿堯:謝謝幾位同學的表演,下面請同學們談談妳們對北京精神的核心——“愛國”這兩個字的體會吧。
同學發言:
王曼茵: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其實愛國是每壹個國家、每壹個民族***同的精神,是民族富強、國家繁榮的根本。作為北京人,作為壹個生活在首都北京的人就更要愛國,要把愛國之心化作勇於創新的動力,化作知恩圖報的情懷,化作寬厚坦蕩的胸襟。
鮮敏銳:創新是壹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壹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壹個城市積極進取、追求進步的精神狀態和保持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
崔暢:是啊,如果愛國是北京精神的核心,那麽創新就是北京精神的精髓。今天的北京是最具創新潛質的活力之城。北京的未來更加需要持續的創新精神,依靠創新贏得未來。
王聿堯:30年前,北京西郊,擁有幾家民營企業、開設幾所零星小店的“中關村電子壹條街”悄然興起。如今,“中關村”已無可置疑地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代名詞。
王曼茵:是啊,壹批批懷抱夢想的青年從世界各地匯聚而來,並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產生著影響和輻射。中關村人就是用科技創新改變了中關村的面貌,改變了北京的面貌。
鮮敏銳:歷史的北京,是創新融入血脈,化為基因的文明之城。創新,是壹種精神,它使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活力;創新,也是壹種習慣,融匯在我們生活的每壹個角落,存在於我們生命裏的每壹分鐘;創新,更是壹種追求,它指引著每壹個生活在北京的人為著自己的夢想奮勇拼搏。
崔暢:下面讓我們來欣賞由王聿堯、雷斯妤帶來的詩朗誦——《》。希望大家從中能夠體會到北京精神之創新的真正內涵。
詩朗誦表演
王聿堯: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翻開歷史的畫卷,從中國的商鞅變法到日本的明治維新,從蔡倫造紙到哥白尼發現新大陸,從古樸的青銅器到精美的青花瓷,人類無論在政治、科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在努力地創著新。那麽作為現代人,我們該如何看待創新呢?我們又該如踐行創新精神呢?下面請同學們討論2分鐘,然後發言。
王曼茵:同學們說的都很好。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也應具有創新精神。超級大國美國就是壹個非常註重創新的國家,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我們都知道蘋果公司吧!很多人都感嘆為什麽蘋果公司的產品更新的那麽快,以至於使用者連iphone1都還沒玩明白,iphone5就又要面世了!蘋果公司的前任老總喬布斯告訴我們壹句話:Innovation distinguishes between a leader and a follower. (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
鮮敏銳:很遺憾的是這位偉大的創新者已經離開了人世,有人說喬布斯死了,蘋果時代結束了。我認為,沒有了喬布斯,蘋果公司的發展可能會受影響,但有壹條信念是永遠不會變的,那就是堅持創新之路,
才是壹個企業的真正出路。
崔暢:對於壹個城市來說亦是如此,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對壹個人來說創新就是不斷發現自己的潛能,不斷推翻自己錯誤的想法,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去用自己的創新思想和行為改變世界,還是引用喬布斯的壹句話:“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王聿堯:如果創新是“北京精神”的動力,那包容就是北京精神的器度。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認為,北京作為首善之都的包容氣質是壹種境界,也是壹種資源。包容的氣質流淌在都市景觀的每個細節之中,成為北京的表情。包容的精神使這座都市不僅坐擁物質的繁華,而且具備仁善寬廣的博大氣象。
王曼茵: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北京的建設目標是“最具文化魅力、最為和諧宜居的城市”,只有吸納借鑒壹切先進文化的成果,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才能實現傳統與現代、國際與本土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在碰撞中的融合。
鮮敏銳:2010年人口普查登記的北京市常住人口為1961.2萬人,其中,外來人口為704.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5.9%。面對數字龐大外來人口,北京這座城市更應該具備包容的品質。北京有來自五湖四海市民,作為北京中學生,我們怎樣理解北京精神之包容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現場采訪幾位來自不同省份的同學,聽聽他們來到北京的感受,以及他們對北京精神之包容的體會。
同學發言
崔暢:幾位同學說的都很好。聽了他們的發言,使我想起了侯寶林老先生的壹段相聲叫《喜劇與方言》,大家不妨來欣賞壹下。相聲是我們北京土生土長的藝術形式,聽的過程中大家體會體會,北京的包容精神。
欣賞相聲:戲劇與方言片段
王聿堯:在笑聲中我們不僅感受到老藝術家的幽默,更體會到北京對地方文化的包容與融合。其實,包容並不是簡單意義的接納和隨同,更重要的是包容體現了壹種開放和平等。
王曼茵:聯合國人居署2000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城市”概念,指城市中每個人不論財富、性別、年齡、種族或宗教信仰,均可利用城市所提供的機會參與生產性活動。北京作為國家化大都市,更應該把包容性的建設放在重要位置。
鮮敏銳:北京以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吸引、融合著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精神境界。正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口號:同壹個世界,同壹個夢想。在中國的未來,我們更需要這種開放的姿態和博大的胸襟,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發展,作為北京人,我們更要包容更多的事物。
崔暢: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兩所最著名的大學均坐落於北京,即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前者由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後者把梁啟超在為清華學子演講時,引用《易經》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作為校訓。可見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壹脈相傳,源遠流長,是人文北京的堅實基礎。
王聿堯:“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質。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閻崇年說,“厚德”,是北京人傳統精神、北京人首善精神之魂。北京市民道德修養,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孕育了這座城市德澤化人、容載萬物的城市精神品格。厚德是中華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煉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
王曼茵:剛剛來過我校的厲莉法官,兩次捐獻造血幹細胞,救助素昧平生的上海絕癥女孩,以實現行動展示壹名首都市民厚德大愛的高尚情操。劉玉珍,壹位75歲的北京市退休老人,從1994年至今,17年來不論寒冬酷暑,不論刮風下雨,每天到天安門廣場義務撿垃圾,被譽為“廣場義務美容師”。
鮮敏銳: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質,是由千萬個厲莉、劉玉珍的優秀品德匯集而成。涓涓細流匯成大河奔流入海,而我們的善言義舉只是浩瀚的大海中的壹滴水。積少成多,積善成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下面就來聽聽高仲遠和楊宇圳用幽默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厚德”的理解。請聽相聲《》
崔暢:謝謝兩位同學的精彩表演。不管是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老北京”,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新市民”只有繼承發揚了北京精神,才能夠融入北京這座城市,才能成為壹個真正的“北京人”。讓我們用“厚德”鑄就北京精神的地標,引領城市風氣,唱響和諧的主旋律,為這座城市的繁榮貢獻道德的力量。
崔 暢:北京精神,愛國見行動
王聿堯:北京精神,創新拓前程
王曼茵:北京精神,包容促和諧
鮮敏銳:北京精神,厚德樹新風
全體:北京精神,我的精神!讓我們***同踐行北京精神,把北京建設的更加繁榮,更加美麗吧!謝謝大家!
全體:初壹14班主題班會——“北京精神,我的精神”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