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儀器
這個實驗開始的最初目的是讓托馬斯面板教授向學生們證明,瀝青看起來是固體,但本質上是粘度非常高的液體,瀝青滴加實驗也是瀝青本質上是液體。 另外,實驗本身也可以記錄瀝青在常溫下滴落的速度和流動狀態。 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面板將瀝青樣品放入封口漏鬥,三年後的1930年,切割漏鬥封口,開始緩慢流經瀝青。 但是照相機錯過了2000年最近的滴滴。 壹滴瀝青滴到漏鬥下面的燒杯裏大約需要10年時間,在面板教授之前,貝弗利鐘表和牛津電子表這兩臺科學儀器也做過同樣的實驗。
進行瀝青滴落實驗的大氣條件最初沒有特別控制,因此瀝青粘性隨溫度的變動而變化,但是,1988年第七滴瀝青滴落後,研究人員開始在實驗場安裝空調調節室內溫度。 實驗室溫度不變,溫度穩定,延長了瀝青每滴從漏鬥滴下的時間。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物質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了自然界逐漸探索的物質外,還有很多是人工合成的。 但是,無論是用哪種方法得到的物質,壹般都標明了氣體狀、固體狀、液體狀等其形態歸屬。
但是,瀝青不是,20世紀30年代以前,對於瀝青是固體還是液體,還沒有明確的認識。 因此,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托馬斯面板教授專門進行了世界著名的瀝青滴瀝實驗。 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物理實驗。 2005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目前,這個實驗由約翰梅安東教授負責。 2005年10月,他與已故的帕內爾教授在這次實驗中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 瀝青從漏鬥滴下的場景記錄於2013年7月11日5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