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奧運冠軍的故事

奧運冠軍的故事

2012年7月28日,倫敦奧運會拉開帷幕。奧運賽場上,產生了壹枚又壹枚金牌,壹個又壹個奧運冠軍。每壹個冠軍站在領獎臺上,都引發人們無數的艷羨和感慨。然而鮮花和光環的背後,不僅僅是他們的汗水和淚水,更有壹個個默默無聞堅定支持他們的父親母親。

 當別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邊撒嬌時,他們的父母卻要忍著長年無法見面的想念之苦;當他們的父母忍受病痛折磨時,卻仍要瞞著孩子,不願他們為自己擔心;而當他們身處非議與指責的風口浪尖時,仍是父母堅定地站在他們身後,為他們療傷,成為他們安歇的港灣。

 這就是奧運英雄的父母,他們比壹般的父母付出更多,舍棄更多,唯壹希望得到的,就是孩子能夠健康、開心地生活。本期,我們特別搜集和整理了多位奧運英雄和父母之間的感人故事,讓我們看看,到底是怎樣的付出與割舍,才成就了壹個個優秀的運動員…… “他努力了,如果有壹天他不再優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諒他”起跑—跨越—摔倒,倫敦碗110米欄比賽現場突然發生的壹切,讓劉學根夫婦有些措手不及。

 “翔翔……”妻子吉粉花情不自禁喚出兒子劉翔的小名,隨即,眼淚洶湧而出。而劉學根指間的香煙掉在了地上……這壹天是2012年8月7日,上午10點45分,身在倫敦的劉學根夫婦正在觀看兒子的比賽,但兒子卻又出“狀況”了。

 4年前,同樣是在110米欄的比賽現場,兒子因傷退賽。後面的故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錯愕、同情、口水、質疑和謾罵久久未能平息。兒子退賽後的第12小時,劉學根見到了他,他正趴在壹張平板椅上做治療,表情痛苦。劉學根走上去,拍拍他的後背,兒子回頭看了父親壹眼,又把頭深埋下去,仿佛在抽泣。沒有交流,但劉學根知道,這將是他們壹家人難眠的夜晚。

 如今,4年過去了,劉翔竟然摔倒在比賽現場。想想上次兒子埋頭哭泣的情景,劉學根突然有些害怕去面對。可這麽多年,兒子其實已經很努力了,劉學根覺得,於心來說,該是無愧的。

 北京奧運會退賽後,有壹段時間,劉翔曾對自己的運動生涯有過重新的思考,他與劉學根進行過壹次長談:“爸,我不想練了,退役算了。”少頃,他又開始分析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的利弊。看在眼裏的劉學根明白兒子承受的壓力和他心裏的苦悶,這讓做父親的他心裏沈甸甸的。

 最終,劉翔還是選擇了“壹條壓力更大的路,他沒有回頭”,從來不願挨刀的他給教練孫海平打了個電話:“師傅,我想徹底治好這個傷,我決定手術。”那壹刻,劉學根看到了兒子眼神中的堅定,同時又有些心酸:“我只是個平凡的父親,想給孩子最好的呵護,讓他不受傷害。可就是這麽簡單的事情,我卻做不到。”經過傷後107天漫長等待,劉翔前往休斯敦進行手術。

 “小家夥特別開心,他知道自己會完全康復,所以他剛才還抱拳謝謝所有人。”劉學根和所有前往送行的人壹樣,期待手術能夠讓兒子的傷病徹底治愈,也能夠去除他心裏的陰影。母親吉粉花怕是最高興的人,“我盼望這天已經很久了。終於可以天天和兒子在壹起了……”號稱和兒子穿的是母子裝的吉粉花,將赴美全程陪同兒子。手術時間定得匆忙,決定讓吉粉花陪同前往是壹周前才決定的,“為了陪兒子,再大困難、再多的事情我都能扔下。”吉粉花的箱子裏有不少東西是為兒子準備的,八角、桂皮、各種煲湯的中藥材以及瓶瓶罐罐的調料……為了當好“大廚”,吉粉花很是下了壹番苦心。她心疼兒子,更珍惜這朝夕相處的日子。吉粉花疼愛兒子,當年,就是因為心疼,她不贊同兒子練體育。“翔翔的成績壹直是班裏前三名,我覺得今後考個名牌大學沒什麽問題。”作為傳統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過壹生,曾是吉粉花最大的幸福。

 最初,高難度和高運動量的訓練讓小劉翔經常練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蓋內側被欄架磕破的傷口總會隱隱作痛。壹次比賽中的意外扭傷,令吉粉花下定決心讓兒子做回“正常人”。不久後,劉翔背著書包,離開了訓練基地。但教練孫海平不忍心看到劉翔這樣壹名大有前途的運動員,半途而廢。

 “那天雨很大,我領著翔翔到孫海平教練給聯系的華山醫院去看膝傷。剛壹下車,就看到孫教練打著傘在車站接我們,他還忙著幫我們辦復查手續……”就這樣,孫海平用他的真心喚回了壹顆明日之星。

 就像當年父母給劉翔取名的寓意,劉翔真的“展翅高飛”了,2002年,他在釜山亞運會中拿到金牌。那時,劉翔和父母還住在上海真北路的弄堂裏,老鄰居們張羅著在居委會擺了兩桌慶功酒。每家出壹個菜,懂電工的還在門口拉上兩盞小燈,二三十個人在壹塊兒喝著老酒、吃著小菜、談論著劉翔。“現在,要見到劉翔,難啊!從小看著他長大,那時候我們就覺得他是個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劉真是好福氣。”那場面,仍令劉學根和吉粉花難以忘懷。

 老劉的確是“好福氣”,劉翔之後多次在國際大賽中取得不俗的成績。可外人看到的都是劉翔給劉學根夫婦帶來的榮耀,誰又能真正體會到,夫婦倆這些年對兒子的牽腸掛肚,還有那種榮譽裏夾雜著的擔憂與心疼。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質疑、諷刺、辱罵的口水曾讓退賽的劉翔壹度身處漩渦之中,劉學根夫婦跟著兒子,壹起承受了太多。 “現在劉翔是國家的兒子,等奧運會後才能還給我。如果有壹天劉翔不再優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諒他。”吉粉花面對媒體曾說出這樣的話,讓人心疼又心酸。

 4年過去了,腳傷時好時壞的劉翔“能否最終走到理想的結局,沒有人知道”,這是教練孫海平的忐忑,也是劉學根夫婦的忐忑,但他們卻發現,相比周圍的人,兒子的決心越發堅定起來。

 2009年9月20日,劉翔在上海黃金大獎賽上以13秒15的成績奪得亞軍,宣告自己的歸來;2010年初的多哈室內世錦賽,腳傷的反復讓劉翔和師傅始終處於無奈的狀態,但他還是告訴所有人自己奪冠的決心沒有丟;室內賽戰績不佳的劉翔在上海鉆石聯賽同樣沒有出色的表現,13秒40的成績第壹次不敵隊友史冬鵬。然而,在隨後的廣州亞運會上,當人們以為劉翔雄風不再時,他又以13秒09奪冠。為了能夠回到巔峰,很多人難以想象劉翔的付出。他在2011年室內賽季結束後,又選擇了更改起跑方式,從八步改為七步上欄。“這是壹次賭博,但是劉翔不願意錯過任何壹絲機會。”

 在劉翔摔倒在倫敦奧運賽場之後,吉粉花做客國內某網站訪談時,說:“他已經努力了,希望大家都要原諒他。”這是壹個母親的偏袒嗎?不,它應該是藏在壹個母親內心最深處的“心裏話”,她要的不是冠軍,而是壹個健康快樂的.兒子。

 8年,堅守善意的謊言

 “人生的路線圖完全取決於自己內心的選擇,什麽樣的路線都要靠自己去走完!”吳敏霞在微博個人介紹中寫下這樣壹行文字,為夢想她堅持了又壹個4年。但她怎麽會知道,為了她的夢想,父母竟將“善意的謊言”堅持了8年。用父親吳玨明的話說:這是讓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畢竟,孩子也不容易。

 從2004年參加雅典奧運會開始,吳敏霞已經連續3次入選奧運跳水隊陣容,這是這個家庭最引以為豪的事情。但吳玨明夫婦壹想到女兒壹個人扛著那麽多事情,心裏總會不自覺地疼。“妹妹懂事,電話裏總是只講好的,有時明明碰到困難,也會告訴我們壹切都好。世上哪個做父母的不擔心孩子?但她既然不說,我們也不問,只是囑咐幾句,尤其要她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妹妹”是全家人對吳敏霞的昵稱。

 父母都非常愛這個懂事的孩子。這些年,雖然吳敏霞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數,可父母還是把家中唯壹壹間朝南的臥房留給了她。舒服的公主床、寬敞的大衣櫃,還有飄窗外壹覽無余的好風景,每天都在苦等主人回家。臥室裏,除了壹張放大的肖像照片,其余的裝飾品就是吳敏霞親手繡制的十字繡。床頭正中央,壹個繡有“感恩母親”的抱枕是吳敏霞送給媽媽的禮物。每次看到這些十字繡,媽媽就像看到了她。

 在朝南的書房裏,吳玨明專門請人訂做了壹排展示櫃。隔著玻璃,滿滿的獎牌和獎杯承載著吳敏霞跳水生涯的榮光,每壹件都是壹段故事。女兒不常回來,吳玨明就時常到榮譽櫃前看壹看,那裏記載著女兒這些年走過的路。為了能讓吳敏霞全身心地進行訓練和比賽,吳玨明夫婦很少跟女兒說家裏的事,女兒已經那麽懂事,他們又怎麽忍心再給她添負擔。

 有壹次,吳玨明因為身體不適住進了醫院,夫妻倆商量好要對女兒“封鎖”消息。可吳敏霞幾次打電話回家都是媽媽接電話,而爸爸不是“加班”就是“工作應酬”,吳敏霞最終撥通爸爸的手機。躺在病床上的吳鈺明強打精神,說自己“正在外面忙”,聽父親在電話那端平安無事,吳敏霞這才安了心。

 這樣的“虛驚”不止壹次。吳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的時候,吳玨明也沒有告訴女兒,“可孩子好像有預感壹樣,打來電話問我們老人好不好,我們只能硬著頭皮說‘好好好、壹切都沒有問題’。”不僅如此,就連8年前自己患了乳腺腫瘤,壹直都在化療的事實,母親朱金妹也沒有告訴吳敏霞,只是說自己得了乳腺增生。

 當真相變成壹種傷害的時候,我們便沒有第二種選擇。吳玨明夫婦也是如此,他們只能壹次又壹次選擇“謊言”。這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但吳玨明夫婦堅持了8年。吳玨明說,這些年家裏人都養成了24小時開機的習慣,無論任何時候,他們都會把手機帶在身邊,生怕漏掉了吳敏霞的電話。“其實妹妹電話打得不算太多,她訓練忙,也怕說多了我們會擔心,這些我們都明白。但只要聯系,我們都開心。”

 倫敦奧運會之前,吳敏霞胯骨關節的傷勢有反復的跡象,每天都要接受針灸治療,她打電話的頻率更少了。吳玨明知道,女兒是怕他們擔心。那段日子,吳玨明總覺得心裏有什麽事情放不下,對他而言,和金牌相比,女兒的身體才是第壹位的。

 2012年5月的壹個下午,吳敏霞意外地回了趟家,是為了參加壹次會議。吳玨明只記得,女兒回家倒頭就睡。幾個小時後,又收拾好行李出發了。壹直到送女兒出門,夫婦倆什麽也沒有問,嘴邊有好多話都被硬生生咽了回去,他們怕問多了給女兒添負擔。女兒走後,吳玨明打開電腦在女兒的微博上找尋蛛絲馬跡,盡管知道找到的希望不大,但他還是想去看看,就圖壹個心安。 7月24日抵達倫敦後,吳玨明夫婦被贊助商帶著看了不少景點,但壹路上,卻有些心不在焉,他們心裏壹直想著女兒。有幾次,走到某個景點的時候,吳玨明就想:如果女兒在身邊該多好。但隨即他就笑起了自己,這麽多年,他們早已經明白,女兒並不完全屬於他們,“享受天倫之樂這種事情,我不去想更不敢想”。倫敦時間8月6日,吳敏霞在女子三米跳板決賽中發揮出色,以414分的成績摘得奧運冠軍獎牌。與此同時,她也得知了父母8年來所堅守的“善意謊言”。

 “謊言”背後的無奈大概只有吳玨明夫婦自己懂,但他們始終相信:這是讓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

 分離,讓思念和等待成為主題

 分離,要麽讓人依依不舍,要麽讓思念更加濃重。對於這些長年封閉訓練的運動員來說,與家人的分離是必然的事,並且壹分就很久……這是60多歲的李相民第壹次出國,他要去見兩年未曾謀面的女兒。他拾掇好割下不久的麥子,從河南省平頂山市的壹個鄉村出發,目的地是倫敦。他的第五個女兒李雪英首次代表中國,參加舉重女子58公斤級的比賽。李相民的四女兒李雪久也曾是舉重世界冠軍,後來因為傷病,沒能參加奧運會。

 “姐妹倆都壹樣,比賽之前從來不給家裏打電話,怕家裏擔心。她們感情好,有什麽事,雪英都會跟姐姐說。” 2012年的全國錦標賽上,李雪英以超世錦賽冠軍13公斤的優異成績奪冠,並拿到了倫敦奧運會的入場券。姐姐未能實現的夢想,在李雪英身上變成了現實,這大概就叫夢想的延續吧,這讓壹家人都感到欣慰。李相民已經有1年多沒有見到小女兒了,只在壹個月前通過壹次電話。電話裏,女兒告訴他:“沒什麽事妳們就別給我打了,我有事或者想妳們了,就會給妳們打電話。”平時,李雪英幾乎壹直關機。李相民不敢給女兒打,怕影響她的訓練。

 李雪英知道,“父母其實也挺想給我打電話的,卻壹直沒打,能夠忍到這個份兒上,我也只有靠出好成績來回報他們了。”7月31日,李雪英破奧運紀錄,以總成績246公斤在58公斤級女舉項目上勇爭桂冠,摘中國第8金!

 賽後,李相民接受采訪時,壹談到女兒便熱淚盈眶。“我們家雪英已經快兩年沒有回過家了,卻壹直往家裏寄錢。”當被問及最想跟女兒說什麽時,李相民聲音哽咽著說:“閨女,趕緊回家吧,爸爸不需要妳寄錢,就希望能見到妳。”也許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思念在心裏潛藏了多久?倫敦當地時間7月31日晚,奧運會男子舉重69公斤級決賽中,林清峰為中國再拿下壹塊金牌。

 今年23歲的林清峰出生在廈門壹個清貧之家,父親林誌仁是搬運工,母親葉雀則做鐘點工。林清峰每次試舉之前,母親葉雀就會默默地站起來,走到客廳旁小屋的神龕前“拜拜”(閩南語,拜神),為兒子祈福。

 林清峰奪冠後,幾個月來都吃不好睡不好的葉雀興奮不已,她在家裏等著兒子,希望兒子能早點回來,為他做頓好吃的。因為每次看到兒子為了保持體重吃得很少,連“喝水都只敢用舌尖輕觸”,她就特別心痛。

 而林誌仁除了要殺雞宰鴨好好慶祝壹番之外,還有壹個心願,那就是讓全家人補照壹張“全家福”。林清峰練習舉重這10年來,和家人聚少離多;最長壹次有6年半沒有見面,以至於在第十屆“全運會”比賽時,林誌仁竟然沒有認出上場的是自己的兒子。照壹張全家福本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它卻成了林誌仁的心願,不難想象,這心願裏裝著多少林誌仁對兒子的想念。

 這些冠軍們與家人的故事,帶給我們很多感動。冠軍的運動員生涯會結束,但親情故事卻永遠不會終止,因為在父母眼中,他們不僅僅是冠軍,更是自己最親最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