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讀後感
當品讀完壹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妳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妳想好怎麽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浪潮之巔》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浪潮之巔》讀後感1花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讀完了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第四版,受益匪淺。整本書讀起來像壹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介紹了知名的科技、金融公司的興衰歷程及背後的本質規律。
這本書作為壹部IT人非讀不可,非IT人也應該閱讀的作品。能夠幫助IT行業的從業者開闊視野,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自身所見所學的那壹點點知識。在書中,從幾十年的發展中總結的規律和作者看待問題的眼光,見解等都是只知道學習技術的工科生所非常欠缺的。而對於非IT行業的人來說,也能夠為他們如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抓住機遇提供幫助。
作者認為,壹個人最大的幸運,莫過於站在了浪潮之巔,這樣他可以順勢而為,在大時代裏成就壹番事業。
壹個產業發展的浪潮壹旦啟動,就會順勢而為很長時間,電子商務便是如此。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站在浪潮之巔順水推舟,要遠比沒有目標拼命劃船合算得多。
這幾句話讓我想起了在高中時看過的壹個故事。有兩個手機銷售員,其中壹個業績慘淡,而另壹個卻有著非常高的業績,然後順利升職加薪。那個業績不好的銷售員的親戚就抱怨她:妳為什麽不能和人家壹樣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積極往上走呢?那個銷售員也滿含怨氣的說道:因為那個銷售員的櫃臺是賣蘋果手機的,而我是賣諾基亞的,就算我再怎麽努力,也不可能有她那樣的業績。
這讓我認識到個人和個人的努力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是非常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初中歷史課本的封面上有這麽壹句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既然選擇了計算機這個正處於時代浪潮的行業,就更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專業素養,爭取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把握機遇,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浪潮之巔》讀後感2高新技術產業對於壹般的公眾來講並不陌生,但倘若認真的去思考我們對這個產業的認識,闡述這個產業的發展規律。似乎又會們覺得它離我們很遠。即使朦朦朧朧的可以說上幾句,肯定自己都無法認同。這就如同我們隔壁房間的同事,認識,很難說了解。
讓妳了解這個產業,但不是精通,這是看《浪潮之巔》時最初的感受。從AT&T到IBM、從摩托羅拉到英特爾、從蘋果到微軟、從雅虎到谷歌,書中介紹了這些公司的發跡、成長、成熟、又或是衰落。對於我這樣壹個離高新技術產業很遠的人來說,作者深入淺出的講解與流暢的文字是幫助我堅持讀下去的最大動力。壹直認為好的工科生在文字表達時會有極強的邏輯性,而所謂文字的邏輯,其實無非就是寫字的時候知道自己寫過什麽,同時也知道自己該寫什麽。聽起來不難,做起來不易。但我認為這是作者文字最大的魅力。
其實這些公司的介紹,在網絡上可以找到的篇幅不計其數。但作者的最大優勢在於,他親身在這個產業中,甚至在他所寫到的公司就職過。文章中很多他所提到的名字,不僅僅是他的同事,有些甚至是他的朋友。妳可以想象壹個身處其中,且認真思考過自己所處的環境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與依靠文獻和數據記載攢出來的文章之間的差別。甚至當我看到作者說“這其中的的原因,現在還不方便透露”時,會會心的壹笑。我的理解也許背離了作者的本意,但這種有些“賣乖”的表現卻還算讓人信服。
當然,如果這本書僅僅是羅列了各種公司的發展史,便不是很值得推薦。畢竟短短半個多世紀的事情,上谷歌百度就可以知曉,甚至記載的細節更為準確。但作者在書中還透露這另壹個目的,也是我在閱讀中慢慢體會到的,通過不同公司的發展興衰,以及對高新技術產業周邊領域,包括金融、風投、科技發展以及種種影響該行業發展得到因素的介紹,作者更大的野心在於宏觀的介紹、分析這個產業產生、發展中的壹些規律,並對未來進行壹番窺探。他從wintel體系的建立,到蘋果開創谷歌光大的移動終端領域的發展,再到整個產業網絡化條件下的發展趨勢,壹壹進行了闡述。實際上幫助讀者認識到了我們所看到壹件件軟硬件產品在產業中的相互關系,他們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此外,作為這個產業發展的產物,商業模式的變革在該產業中,甚至是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作者也進行了探討。
壹本500多頁的書,起初會當做壹本公司介紹來看,越讀越發現,這其實是壹本探討高新技術產業發脈絡的書。如果妳過去經常關註谷歌黑板報,或許會對作者的名字有所印象,曾經就職谷歌,目前發展於騰訊(最開始我覺得作者的職業生涯似乎在倒退,但是讀了他在書中的闡述,才發現,無論對錯,這是他有目的的壹部選擇)的吳軍。聽起來這個名字像是買手機的,但實際上他賣的遠遠超過了壹件商品。
《浪潮之巔》讀後感3浪潮之巔是最近我看到的最好看的壹本書。相信只要是IT人,看這本都會引起很大的***鳴。這本書無疑涵蓋了很多內容,各個著名公司的變遷,通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歷程,各種新的技術概念,金融等。不同職位,不同追求的人都會有所收益,但收益的東西會截然不同。我作為壹名普通的技術人員,從我的視角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無論是何種變遷,了解公司或技術的前世今生都是有益無弊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為什麽會存在呢?比如壹種技術,了解了它目前的概念、框架、應用等。但是它為什麽會出現而流行呢。因為前面的技術碰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或者說社會環境變了。是的,歸根到底,多麽高深的技術最後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的需求是什麽?就是妳我這些常人的需求。作者在這方面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讓人對很多技術概念有了通俗的理解,更關鍵的是,雖然通俗但是專業。
壹個小小的螺絲釘,夢想就是找對行業,找對公司。如何找到,大的方面從這本書裏能夠學到不少,特別是從公司和技術發展領悟到很多。正如書中所說,人這壹生,能趕上壹次浪潮,跟上浪潮,就很幸運了。
這本書還講了很多與技術完全無關的東西——金融,特別是風險投資。壹個個鮮活的例子尤其是google,讓人對風險投資有了很生動的理解。壹個技術人員雖然不做金融,但是還是要知道些基本知識的,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的辛苦錢稀裏糊塗的打了水漂。記得以前工作的公司曾有財報123的培訓。雖然現在已經忘了大半,但想來還是有益的。
整本書,講述的技術是如此的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辭藻,厚厚的壹本書,卻壹點兒也不妨礙讓人看的欲罷不能。作者顯然是技術人員裏罕見的語言表達能力超強的人,讓人佩服。
盡信書不如無書。書裏很多東西總結的不錯。然而對於將來的趨勢,就不壹定了。壹切都在變化,誰也不能預言將來。每個人還是要獨立的思考問題。
《浪潮之巔》讀後感4《浪潮之巔》是我最近看過的壹本書,也是自己覺得近年來難得壹見的好書。
近壹百多年來,總有壹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長達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裏,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壹波浪潮的來臨。從19世紀末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蘋果公司、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後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這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公司成功的本質原因及科技工業壹百多年的發展,讓我們更真實地了解美國、了解科技產業,以此理解科技創新和商業公平在美國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義。
壹、關於創新
矽谷公司的成功無壹例外均來自創新,創新壹詞也成為近幾年我國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但為什麽我們總是感覺創新的能力不足,創新的效果不佳呢?對比書中所描述的成功科技公司,我體會到真正能對事物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創新壹定是壹種顛覆式的創新,簡單點說是壹種模式上的創新。譬如:當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沈醉在軟硬件壹體的模式的時候,微軟告訴我們原來軟件是可以單獨開發單獨銷售的;當所有公司都在尋找從互聯網的內容進行收費取得盈利的時候,雅虎告訴我們原來免費的模式也可以賺錢的;當大家都意識到通過網頁投廣告可以賺錢的時候,谷歌告訴我們通過搜索也可以盈利。所以通過對模式的研究,大膽地打破常規,建立壹種超過常人判斷的商業模式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關於專註
研究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我們會發現創新之所以會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了另外壹個看似與創新矛盾的詞——專註。專註於壹種理念、壹類產品或壹門技術,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把產品做到極致,這才是成功的源泉。
我們看到喬布斯對產品極致的追求,在全球所有的IT公司都開始軟硬件分離的時候,他卻堅持了通過軟硬件壹體的做法為用戶提供完美的體驗,即使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趕出去也沒有改變他的專註,最終實現完善的回歸。無獨有偶,我們熟知的IBM能成為科技界的長青樹,要歸功於它的二字秘決——保守。毫無疑問,保守使IBM失去了無數的發展機會,但是也讓它能專註於最重要的事,並因此而立於不敗之地!但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充斥著浮躁的氣氛。許多公司希望今天投入明天就取得收獲,對管理對技術往往以是否能立即產生效果為目的,專註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精神。
三、關於環境
這裏講的環境主要是指矽谷的創業環境,通過此書我理解到矽谷之所以成功,從文化、學術、資金乃至法制,無壹例外為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首先是獨特的矽谷文化包含:
壹是不迷信權威,在矽谷沒有權威,任何人只要靠真刀真槍的拼闖出名堂才能獲得話語權;
二是對失敗者的寬容,在中國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在矽谷對失敗者很寬容,很多人把失敗也當做壹筆財富;
三是團隊協作精神,矽谷的企業往往都是幾個人聯合創辦而不是壹個人創辦。
例如雅虎和谷歌都有兩位聯合創始人,而且他們的股份是均等的。而且矽谷創業公司大量給公司員工發放期權,把成功的果實和全體員工***享,也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業積極性。其次是良好的學術氛圍,矽谷附近有兩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兩所大學為矽谷源源不斷地輸送了人才,其師生即是矽谷創業的主力軍。再次是強大的金融保證體系,科技公司幕後的英雄——風投公司起了強大的作用。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矽谷成功的公司都獲得過風投公司的幫助。
壹家沒有獲得過風投的公司能在短短幾年內崛起並成功上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為風投公司的存在讓神話和奇跡變成了可能。而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像美國這麽成熟完備的`風投產業鏈。最後完整健全的法規體系,反壟斷法通過對壟斷企業的限制維持了良好的創新動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的法規環境,促進了矽谷公司完善透明的管理體制,確保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公司經營者及所有者等各類相關方的合法利益,從而奠定了矽谷公司成功的基石——商業公平。
四、壹點啟示
通過對矽谷公司成敗的了解,我突然有了壹個奇怪的發現,在整個矽谷公司發展史的描述上,我們至始至終沒有看到現在我們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字——政府。作為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地區,我們沒有看到政策的傾斜;沒有政府層面的開發區;沒有召商引資,甚至在取得政府項目的能力上矽谷的大學還遠沒有東海岸的學校具有優勢。這不由得引起我們的深思,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到底應該是什麽樣的定位呢?也許本書帶給我們這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最大的啟示是:相比所謂幫扶企業、加強服務來講,營造壹個公平的法規環境,創造壹種開放的市場氛圍,嚴格約束自身的權力邊界,也許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浪潮之巔》讀後感5這本書主要介紹ATT、IBM、蘋果、因特爾等著名IT公司發展歷史的書籍,有些公司已經倒閉關門了,有些仍在運行,並且如日中天,但書中提出:沒有人能活到兩百歲,也沒有公司能輝煌兩百年,這是規律,很難超越。
企業真的不能常青?初看這個概念,頗為質疑,中國就有同仁堂、全聚德、茅臺酒等很多百年老字號的企業,但書中對這種質疑也作了簡單解釋。現實生活中,確實還存在很多超過兩百年的企業名字,但是這種企業並不是活了兩百年,比如現在的同仁堂和百年前的同仁堂除了名字相同以外,無論從企業文化、主營業務,還是權利歸屬、經營方式,都和百年前的同仁堂沒有關系了。
企業死亡方式豐富多樣,但本質相同。書中講述了很多種企業面臨破產的情況,還寫了很多已經倒閉企業的原因。其中AT&T因為企業缺乏真正的控制人,分散的股東追逐短利,導致企業被拆分;IBM因機構臃腫,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創新缺乏,企業每次面臨危機都要精簡;摩托羅拉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不斷錯失機會,最後被迫遭谷歌收購,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這些企業看似有各種各樣的失敗因素,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真正身處企業內部,每個人都做了當時認為最正確的決定,這些決定都是為了尊重投資,為了發展企業,雖然最後關門了。就好像曾國藩幫助清朝剿滅了太平天國,卻也毀壞了清王朝運行了幾百年的規則,加速了王朝的覆滅,但當時清朝皇帝需不需要吃下曾國藩這顆救國毒藥呢?需要的,因為不吃的話,也會死得更快。這就是規律,死是必然的,雖然沒有人想死,但死的時間臨近了,妳又有什麽能力逃脫呢?閻王叫妳三更死,誰敢留妳到五更!
既然必死,又何必在乎常青。在美國人看來,企業關閉屬於自然狀態,他們拿投資人的錢開辦了企業,努力運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內心深處對企業是否常青,並沒有中國人那麽執著。矽谷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企業誕生,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死亡,總量維持著平衡,很多企業開辦之初,就是為了賣給更大的企業獲利。
中國人對這方面的追求更加執著,楊致遠創辦的雅虎市值壹度超過微軟,後來壹落千丈,即使企業在破產邊緣,楊致遠仍然非常堅守,最後迫於華爾街投資人壓力才辭去全部職務,如果換成美國人,可能早都脫身室外了。著名投資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因為年紀太大,主動清算經營的企業,關門後過上了退休生活。
企業的向死而生提醒我們,很多東西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現在雅虎公司仍在經營,但已經處在了IT行業的邊緣,但是這家企業開創的免費互聯網商業模式被全世界運用,在互聯網發展歷史上具有非常的重大意義,書中將楊致遠、戴維.費羅評價為:壹百年後雅虎公司不復存在,但是人們會把他和愛迪生、貝爾和福特相提並論。就連我們崇拜的喬布斯,在書中都遠遠不如楊致遠和戴維.費羅的評價高。
我之前也寫過壹篇關於人向死而生的短文,其實人的壽命目前沒有突破150歲,既然必死,就應該和企業壹樣,順應時代,享受過程,結果並不重要,因為秦始皇死後的骨灰和大街上的乞丐沒有任何差別。
《浪潮之巔》讀後感6《浪潮之巔》,是壹本難得的好書,重點講述的是矽谷IT企業的發展歷程和變遷,分析了壹些曾經輝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過程和原因,並講了關於風投的有關知識,裏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業的很多發展過程中的細節。由於書是斷斷續續地看的,持續了有兩三個月,很多當時很清晰的印象已漸漸變的模糊,簡單的寫幾句吧。
1、偉大的公司都不是從壹開始就偉大的,很多的創業就始於民房,車庫,之所於後來變得偉大,取決於他們的經營戰略、技術和堅持勇往直前的勇氣。
2、偉大的公司都是在挫折中成長起來的,在災難面前能夠起死回生,練就了壹身抵抗風雨的本領,才能走得更遠。
3、企業經營者的戰略很重要,商場如戰場,小心“壹步走錯,滿盤皆輸”的局面。
4、矽谷是盛產奇跡的環境,矽谷不斷創新的氣氛造就了矽谷的輝煌。
5、“勝不驕,敗不餒”,在發展的高處時要放眼未來,不能固守著自己的地盤,不去創新,安心享受,最終斷送了前程。有很多企業不是死於憂患,而是死於安樂。
《浪潮之巔》讀後感7非常有趣的壹本書,涉及範圍很廣。給我這個IT產業盲看來是極好的科普性質的著作。不僅有美帝IT企業列傳還有矽谷、沙丘路、斯坦福面面觀。從技術、資本、制度三個維度,很全面的介紹分析了每個企業為何興或衰。
“不過,吳軍博士並沒有在技術或者其它的行業細節上著墨太多,而是著力於給讀者呈現整個行業的藍圖與興衰,著力於將這種興衰與整個技術、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浪潮”契合起來,以向讀者傳達本書的核心理念:企業乃至行業的興起與衰落在於是否能夠把握新的“浪潮”或者成功的轉型於浪潮之中,從而站在浪潮之巔。
在這其中,技術與市場的結合、商業模式的選擇、團隊的執行力、管理者的遠見、金融及學術的配合……都是重要的因素,而這些點,才是吳軍博士在本書重點著墨的地方。因此,它並不是壹本小眾或者專業的技術類書籍,相反的,它是壹本更適合非專業人士的Guide Book。”
沒有用流水賬的方式記錄企業的發展,也沒有對於企業家的過多描繪,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用數據講案例,理性地分析,說這是壹本TMT行業史記也完全不為過......
不過因為最近幾年又趕上互聯網漲潮的時候,整個行業變化太快,有些地方略有些過時是個遺憾...但是恰巧可以看到作者的好些預測都成了真,膜拜大佬。
《浪潮之巔》讀後感8久聞此書盛名,壹次偶然的機會買了回來,趁著15年讀書計劃的開啟,打頭陣讀了此書。
讀完此書,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驚訝於信息浪潮下的弄潮兒,更驚訝於作者吳軍對信息產業了解的如此透徹,說故事壹般將各領風騷的矽谷公司的傳奇娓娓道來。
作者在上冊主要介紹了AT&T公司、IBM公司、蘋果公司、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羅拉公司的崛起、興衰,讓我實實在在領略了它們當年的風騷。對公司的帶頭大哥,如比爾蓋茨、喬布斯、埃裏森、楊致遠等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欽佩他們橫溢的才華和超人的膽識。
當然要想成功僅有這些是不行的,對成功的饑渴,對目標的執著,對時事的把握,以及好運氣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說世界最大通信設備制造商思科公司,它早期成功的關機在於它的兩個創始人在最合適的時機創辦了壹個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思科剛創建壹年正好趕上NSFNet開始和商業網絡對接,對多協議路由器的需求壹下子產生了。
正在這時,也就是1986年思科推出第壹款產品,連市場都不用開拓,就用在了剛起步的互聯網上。假如思科早創立兩年,它可能在市場還沒有起來時就燒光投資而關門了,反過來也壹樣,如果它遲了兩年,就可能被別的公司占了先機。在思科還是壹個小公司時,各大計算機公司各有自己很大的市場,它們首先想的是在網絡市場上打敗對手而不是研制兼容其它公司網絡產品的路由器,因此,沒有公司和思科爭奪多協議路由器的市場。而等互聯網興起時,思科已經占據了路由器市場的領先地位。
IT行業是壹個高速發展的行業,在這個行業中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中有幾只看不見的手在左右著行業的發展。
摩爾定律:每18個月,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會翻壹番;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IT產品,每18個月價錢會降壹半。
安迪—比爾定律:英特爾處理器的速度每十八個月翻壹番,計算機內存和硬盤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但是,微軟的操作系統等應用軟件越來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現在的計算機雖然比十年前快了壹百倍,運行軟件感覺上還是和以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