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文化的紅幫發展
19世紀末期,奉化民間中流傳“三把刀”,即裁縫、廚工、理發。當時許多奉化人為謀生,紛紛離鄉背井外出尋找活路。奉化剡江、金溪兩岸的江口、王漵浦、前江、南渡壹帶以裁縫營生者最多。他們三五成群,或單門獨戶用壹把剪刀、壹把市尺、壹柄燙鬥及針線粉團打上包袱,歷盡艱辛向外闖蕩,大都流向沿海壹帶城市如寧波、上海、南京、青島、天津、哈爾濱,有的還轉向朝鮮、日本、香港及東南亞等地,為人裁布縫衣。
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企圖瓜分中國,與清政府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於是,諸多大使館、領事館、租界、商埠、辦事處、洋行等海外的機構或團體亦應時而生,自然牽涉到這些外國人的衣著問題。於是,壹些外出謀生而頭腦靈活的本幫裁縫,便不做原來的長袍、馬褂、對襟衣了,開始做起西服來。且生意不錯,漸漸發跡。當時凡替外國人(俗稱紅毛人)做西服的那些趕時髦的裁縫,便是紅幫裁縫。
江口前江村的江良通、王漵浦村的王睿謨曾相繼東渡扶桑,見習西裝裁縫,掌握了制作西裝技藝,1896年後,他們先後在上海開設了“和昌號”和“王興昌”洋服店,這是奉化裁縫在中國最早開辦的西服店,他們傳子帶徒,逐漸形成了松散的“紅幫裁縫”團體。奉化裁縫的特色在制作質量上很講究精工細作,又有壹套裁剪、縫制、因人而異的過硬本領,很受時人賞識。1904年王睿謨化三天三夜時間用手工飛針走線為我國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徐錫麟縫制壹套西裝,成為我國服裝界的壹個創舉;1916年孫中山慕名來到王才運開辦的“榮昌祥”西服店,要求以士官服為基樣,改制成直翻領,四貼袋,五粒扣的新式服裝,王才運操刀裁剪制作,不上三天就完成,孫先生非常滿意,被後人稱為“中山裝”,譽為“國服”。“紅幫裁縫”因手藝精湛而走紅,名噪天下,不僅創造了中國服裝史上的三個第壹,還造就了壹大批西服制作的優秀人才。“紅幫裁縫”為了擴大門庭,不斷從奉化鄉裏招去同族同鄉以及周邊鄉村子弟收為徒弟,當時“榮昌祥呢絨西服號”最盛時職工多達100余人。南京路***有八家西服店,其中七家為奉化人所開,在上海奉化籍西裝店就有100多家。“紅幫裁縫”開設的西服號,大都前店後作坊,工貿合壹,主營西裝,兼營襯衫、領帶和各類鞋帽,形成服飾系列,這是“紅幫裁縫”經營的特色。
王才運先生出身貧苦,素有反帝愛國之情。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領導“五卅”商界罷工。1925年的“五卅”慘案就發生在“榮昌祥”店面附近,王才運先生目睹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學生的血腥屠殺,立誓抵制外貨,拒絕與外國人經商。而當時制作西服的呢絨面料都是進口的,做西裝大多又得與外國人打交道,王才運先生為實現不賣不買洋貨的諾言,毅然棄商歸裏,把“榮昌祥”交給他的得意門生、外甥女婿王宏卿經營。並把多年苦心營織起來的資金,以分紅形式,賜給追隨他多年的門生。
他的門生得此厚資,紛紛自立門戶,開設西服店。
先後離開“榮昌祥”開廠開店的奉化人有:
王才興、王和興兄弟於南京路807號開設王興昌呢絨西服號。
王來富於南京路815號開設王榮康呢絨西服號。
王輔慶於南京路791號開設王順泰呢絨西服號。
王廉方於南京路781號開設裕昌祥呢絨西服號。
王士東、周永升於南京路775號合資開設匯利呢絨西服號。
王正甫、王介甫兄弟於廣西北路346號開設洽昌祥西服號。
王繼陶於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29號開設匯豐西服號。
孫永良於貴州路開設順泰祥西服號。
王增表開設開林西服店。
王豐萊開設王榮康西服店於重慶路。
王飏慶開設中華皮鞋股份有限公司於南京路、河南路東首。
周毓字開設華東皮鞋店於南京路777號。
於是,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南京路上蓬勃發展的西服業,幾乎被王才運的親族和門生所壟斷。壹時間,上海南京路成了奉化西服業壹條街。這些企業大部分成為上海的名牌商店,對南京路上的繁榮,中國西服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此,“紅幫裁縫”已完全形成。
“榮昌祥”自王宏卿接手後,悉心改良經營管理,開拓了團體制作業務,如承接鐵路員工號衣,航空軍校制服,發展軍服、雨衣等業務,並擴大呢絨批發,使“榮昌祥”更加興旺發達,全盛時資產達50萬元之巨,在眾多師兄弟的競爭中仍為上海西服業之冠。
“紅幫裁縫”在上海成名後,隨著上海西服業的興盛和店鋪、技師的飽和,“紅幫裁縫”便向外開拓生存空間,他們有的北上東三省,南下廈門港臺,有的西進中原武漢;有的還跨出國門,遠涉重洋,到北美、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開創基業,施展才華,他們的足跡遍布北京、南京、重慶、青島、大連、廣州、廈門、海參威等地。目前,在港、澳、臺地區和國外,尚存許多“榮昌祥”的第二代、第三代門生。比如香港陳才榮開設的“益昌公司”,王定海開設的呢絨服裝公司等等,均頗有影響力。 從而把祖國的服裝文化,深深地融註到西方世界。
“紅幫裁縫”謀業各地都有不少建樹,事業成功都不忘造福桑梓。他們愛國愛鄉,急公好義,資助公益,興辦慈善,澤被故裏。如王漵浦村王才運、前江村的江輔臣等。王才運在上海被稱為“模範商人”,他是壹位愛國的“紅幫裁縫”代表。他在租界內最早發起成立商界聯合會,並任第壹屆會長。他積極支持“五四”運動,為維護租界內中國人合法地位與應有權利進行鬥爭,帶頭抵制洋貨,提倡國貨,是實業救國運動的倡導者。他樂善好施,出巨資在家鄉王漵浦興辦各種公益事業,如出資修築鄉裏最大的水利設施——外婆石契,疏浚漵浦河,建造“壽通橋”,助田100畝作為漵浦學校田,供貧寒子弟免費讀書,還出資籌建了“奉化孤兒院”等等。江輔臣是江良通之子,在上海發達後,在家鄉助田123畝,助銀16000元建造了遠近聞名的“錦沙學堂”;還建橋、修路,捐助平安會等,為四鄰八姓傳為佳話。
第壹、二代“紅幫裁縫”以壹把剪刀,剪出了奉化人繽紛多彩的人生世界,開創了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先河,他們是中國服裝界的驕傲。 第壹、二代紅幫裁縫為中國服裝行業樹立了豐碑。解放後第三、四代紅幫傳人承傳了紅幫精髓而勝於紅幫。
第三代紅幫傳人余元芳是奉化白杜人,解放前從師於上海王才運門下,從小練就“紅幫裁縫”工藝三大絕技“目測量衣”、“抽絲補調”、“特型矯正”。解放初在上海開設“波緯西服店”,為上海第壹任市長陳毅做了新中國第壹套西服,後經陳毅市長推薦,國務院將余元芳和他的“波緯”調遷北京,改為“紅都服裝公司”,先後為許多外國元首、駐華領館人員和***和國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制作服裝,被譽為“服裝國師”和“西服國手”。許多外國來賓稱贊他做的西服比英國牛津的還好。他為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及其妻子,王子“目測量身”做的西裝非常合身,親王驚嘆余元芳是“他見到過的最好的服裝大師”,還特地把壹只鏤花銀盒子送給余元芳作為紀念,傳為佳話。余元芳作為“紅幫”在新中國的代表和領頭雁,為祖國的服裝文化辛勤耕耘作出了卓越貢獻。幾十年當中,他帶出了壹批批技藝高超的徒弟,這些徒弟經過再傳,把“紅幫”技藝融會到中華服飾文化大海,使紅幫服飾文化發揚光大。第三代的紅幫傳人又為中國服裝行業樹起了第二座豐碑。
榆林村人陳誌康,繼余元芳之後,續任北京紅都服裝店經理。他領導“紅都”師傅專為中央首長、外國要人和駐外使節定制西服。他本人手藝高超,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國家警衛局要“紅都”趕制壹套為主席最後穿著的中山裝。他立即率服裝師研究,由於已不能量體制衣,所以只好找來舊衣參考,並用目測法制成。如今,毛主席躺在紀念堂裏穿著的壹套銀灰色中山裝,就是陳誌康等人的傑作。李鵬出任國務院總理後,他的衣服基本上由陳誌康壹人包攬。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壹家,也曾找陳誌康制衣,建立了壹定的感情。莫尼克皇後生日,西克努克特地打電話請陳誌康參加生日宴會。
精湛的傳統工藝,使“紅幫”日益煥發光彩。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紅幫”的故鄉,勃發了服裝工業的青春。憑著歷史的淵源和奉化裁縫的技術優勢,奉化市相繼辦起了西裝、時裝、羊毛衫、針織、襯衫、羊絨服裝、裘皮服裝等諸多頗具規模企業,至今全市有服裝企業200多家,從事服裝業人員占全市從業人口的四分之壹,服裝產值占全市工業產值的四分之壹。
新生代的紅幫傳人不僅僅守成,而且大膽創新,把紅幫的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結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交融,使“紅幫”的故鄉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1991年羅蒙西服以“用料講究、款式瀟灑、線條明朗、造型優美、風格獨特、漏驗率為零”稱雄西服業。法國前總統看到中國官員和人民大會堂工作人員所穿服裝款式新穎,色澤宜人,從質地到工藝都是世界壹流,誤以為這些服裝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當得知這些服裝均是奉化服裝廠生產的,密特朗總統頓時贊不絕口,連稱“這是真正東方藝術,真正東方藝術”。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奉化的服裝企業不斷向高標準、高質量、高檔次邁進,特別在近幾年來,羅蒙、愛伊美等服裝企業相繼引進了世界壹流先進設備和成套智能化生產流水線,並革新工藝,2000年羅蒙成功研制了“綠色環保型無粘合襯西服”被法國科技質量監督評價委員會推薦為“高質量科技產品”,並被列為“歐盟市場銷售目錄”,打開了通向歐盟市場的大門。目前壹個更高層次的集團型、系列化、多元化、信息化、名牌化、個性化、國際化格局正在奉化形成。奉化服裝在全國服裝行業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她已擁有超壹流的大型集團公司,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企業,擁有“中國名牌”稱號企業,其中羅蒙集團是“中國最大經營規模企業”、“中國最高利稅企業”“中國最大出口創匯企業”。羅蒙品牌全國市場綜合占有率雄踞中國服裝業名牌企業的第二位。而且羅蒙以自己的品牌進入了歐洲和美國市場,開創了以民族品牌融入世界名牌服裝之林的先河,這又是奉化人的驕傲。
紅幫文化已不再僅僅是紅幫人的文化,而成為奉化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在不斷的延伸。其中第四、五代紅幫傳人的代表盛軍海、盛靜生、傅誌存等的成功業績就是最好的詮釋。紅幫文化已成為中國民間服裝藝術的壹種象征,它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它又在不斷的升華。
紅幫作為壹個服裝流派,是壹種產業型集團,她長期以師徒傳授關系,確實推進了民族服裝事業的發展,但她又以新的傳承形式擴大生存空間,代代相傳延綿永恒。紅幫以她精湛傳統技藝,立足生存求得發展,以敢於爭先的創新精神創造明天的領先。紅幫以她豐富的民族內涵的濃濃情商,情系天下,服務大眾,回報社會,對人類文明不斷再創造。
文化的盛興,被稱之為繁榮,世代的銘記被稱之為永恒。盛興百年的紅幫服飾文化,她將使奉化的服裝業乃至中國的服裝業恒而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