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頓與無名氏》的觀後感?
別人笑我太瘋癲——《霍頓與無名氏》觀後感 這是壹部拍給大人看的動畫,關於生命、愛,與正義。大象霍頓偶然地聽到苜蓿花上傳來的聲音,於是,他發現了這個生存在壹粒灰塵上的小鎮——無名鎮。霍頓開始與這個鎮子的鎮長納特溝通,試圖使納特相信,他們確實生活在壹粒灰塵上。最終,鎮長相信了,並請求霍頓將他們帶到壹個安全的地方。霍頓發現,森林裏到處潛伏著危機,於是,他決定,將無名鎮所依附的這粒灰塵,帶到森林的最高處——諾爾山頂,那裏有壹個寧靜祥和的小山洞,“在那裏,向日葵茁壯成長,在那裏每壹個無名氏都會平安無事”。此時,電影開始在壹大壹小兩個世界中切換。在無名鎮那個小小世界中,鎮長納特為人熱心忠實,公正廉潔,但有時舉止怪異。納特雖為鎮長,但卻毫無權利,權利集中在自以為是又專制的鎮委會主席手中。於是,當納特將“無名鎮其實是存在於壹粒灰塵上”這壹事實上報鎮委會時,遭到了所有鎮委會委員的嘲笑,並稱他為“boob”;而當他將“無名鎮危在旦夕”的消息傳達給鎮民時,更是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在大家眼中,納特儼然是壹個“boob”。而在森林世界中,霍頓邊向諾爾山頂行進,邊對著鼻子上的苜蓿說話。連霍頓最好的朋友,都不相信,那粒灰塵上,確實有著生命。諾頓和苜蓿“說話”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自認為是森林統治者的袋鼠耳朵裏,又是壹個自以為是又不可壹世的家夥,她認為霍頓這樣的行為不能夠被容忍,於是派出禿鷲襲擊霍頓。禿鷲百般阻撓,但霍頓憑借著他的聰明勇敢,終於戰勝了禿鷲。而此時,霍頓再次和鎮長納特取得了聯系,並配合納特,讓鎮民們相信了,納特所說的壹切,都是真的。就在霍頓即將到達目的地時,袋鼠又被有用心地以“霍頓的行為給孩子們造成不良影響”為由,煽動森林中的各種動物壹起圍截霍頓。在這千鈞壹發的時刻,無名鎮鎮民們集合在壹起,聲嘶力竭地吶喊著:“we are here,we are here!”。終於,吶喊聲沖破了重重阻隔,傳到了外面的世界。無名鎮得救了,霍頓得救了。 美國人喜歡諷刺,無壹例外,這部電影也充滿了諷刺。當無名鎮鎮委會主席對所有鎮民說,無名鎮壹切安好,充滿快樂、光榮和歡慶時,我想到了易蔔生的《人民公敵》,想到了過去多年的“非典”,以及剛剛發生的“手足口病”中,政府的表現。在去年世界銀行在北京開的關於“環境汙染導致中國人早亡”的問題會議,也用了這部戲作為收尾。而看到袋鼠以“孩子將會受害”的名義煽動動物們去攻擊霍頓,卻毫不在乎孩子聽到禿鷲的殘忍、暴力的描述時,我感到,那是多麽地熟悉。總有壹些偽君子,打著“保護孩子”的名義,挑起事端,煽動群眾,制造憤怒,以達到打倒自己的對立面的險惡目的。而他們,真的在乎孩子嗎?再說這次的汶川地震,這樣的國難之後,就出現了壹批道德流竄犯,到處打著道德的旗號,說這家公司捐得少了,那位名人捐得少了,這位又如何,那位又如何,最好以“群眾的力量”,將自己看得不爽的人通通抹殺。而他們,真的關心災區,關心災民嗎?即便如此,電影卻依舊充滿讓人感動的東西。當大象霍頓在百萬的苜蓿叢中搜索那只粘有灰塵的苜蓿時,當他從壹直搜尋到正午,搜了9005支苜蓿瀕臨崩潰時,當他最終在風中尋覓到那支苜蓿時,以及尋到之後的狂喜,都讓我動容。在震後的廢墟上,搜救人員,也是是如此地搜尋著吧。救出幸存者後,也是如此的激動吧。壹樣的,都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愛,壹樣的。而在關鍵時刻,無名鎮所有鎮民齊聲的吶喊,也是感人至深的。那樣的萬眾壹心,那樣的眾誌成城,豈不也似曾相識?最後還要回到同誌上,我們同誌群體,好比這個無名鎮,被人不了解、不認同,甚至不知道。而我們確實存在著,但我們的呼聲沒人聽見。而在如此的情況下,有沒有霍頓為我們說話,為我們爭取權利?有,如李銀河老師,如張北川老師,都是“霍頓”。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霍頓。而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同誌群體有沒有無名鎮那樣的凝聚力,能不能團結起來,為爭取我們的權利?這值得我們思考。最後以霍頓的在電影中的名言結束,“a person is a person,no matter how small”,這也是對佛教的眾生平等的思想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