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出現的年代
相關資料:
在中國傳統的禮儀中,怎麽坐是壹項很重要的內容。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人們會客的時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或者是壹張叫榻的大床上,屁股放在腳後跟,叫跽坐。雖然不大舒服,可是在正式的場合下,必須得這樣坐,否則就是失禮。
到了東漢末年,壹種名叫“胡床”的折疊板凳,類似現在的馬紮,從北方的遊牧民族地區傳入中原,第壹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人們逐漸開始放棄跪坐這種難受的坐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漸演化為我們習以為常的有靠背、扶手,可以讓雙腿自然下垂的椅子,並且在宋朝廣泛地流行起來。古代中國人的腿終於得到了解放。 椅子的流行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的腿腳,更重要的是對古代中國文化產生了相當的沖擊。
這種四條腿的家具首先沖擊的是當時中國的坐禮。而坐禮的變化,又直接導致諸多社交禮儀的變化。接著椅子還影響到了房屋的內部風格。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窗戶的提高,以前人們的坐姿低矮,窗戶的位置也相對較矮,以使坐著的人能看到窗外的風景,椅子的出現使窗戶的位置明顯升高了。椅子的出現還對房屋內部風格產生影響,傳統的坐禮要求房間中間盡量開闊,作為人們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現後,人們就不需要為席地而坐預留太大的空間,家具的數量因此也增加起來。
在椅子出現前,人們的坐姿很低,以至我國的家具普遍矮小,常見的案幾與現在中國農村的炕桌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現後,人們的坐姿明顯升高不少,自然而然,壹些高足家具開始盛行,桌子也就應運而生,逐漸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吃飯、看書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現,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改變。唐人因為席地而坐,坐姿低,為了方便飲食,都是用高足餐具,許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幾個支撐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於高桌上,身體的位置及人的視線都不壹樣了,很難再看到高足的餐具了,碗、盤、杯等食器都變得玲瓏精巧。
椅子出現前,由於坐姿、案幾的低矮,人們圍在壹桌吃飯很困難,所以,那是壹般實行分餐制。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坐於各自案幾的後面,各有壹套相同的飯菜,席地而坐,俎案而食。鴻門宴中,項羽、項伯東向坐,範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五個人壹人壹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現,奠定了圍坐吃飯的物質基礎,人們逐漸開始圍坐在壹張桌子旁吃飯,直到八仙桌的出現,在壹張桌子上吃飯已經成了習俗,分餐制也順應的改變為合餐制。
椅子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國人的心裏。在椅子出現前,人們在正式場合必須跪坐,這種坐姿現在看來是很難受的,恐怕現代人很難有堅持這種坐姿半個小時的。所以,古時的人們必須從小經過刻苦訓練,才能適應。孩子們學的第壹項禮儀就是跪坐,其意義與新兵入伍要連正步相似。跪坐的訓練,除了能磨練孩子們的意誌,更重要的是修身養性,因為再怎麽訓練,坐久了都會不舒服,內心就會焦躁不安,所以,跪坐訓練更是對自身心性修養的修煉,從而是內心與坐姿和諧統壹,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跪坐。因此,經過跪坐訓練的人們都有挺拔、幹練的氣質,都有嚴謹、堅韌的性格。
在椅子出現之前,跪坐是社交場合的正坐,不論妳是天子還是草民,必須跪坐。現在人恐怕難以想象,那時候,皇帝與群臣議事,大臣們向皇帝跪拜時,皇帝差不多也是在跪著,這種近似的平等,拉近了皇帝與臣民的關系,那時的君臣關系更像是合作夥伴,跪並沒有現在那種低下的特殊含義,而是壹種恭謹虔誠的表現。椅子出現後,跪的意義在內涵上發生重大變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臨下,臣民們則跪拜在地上,這種禮節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們潛移默化的奴顏婢膝起來,在心理上鞏固了皇權至上,奴化了國人的心理。
有人奇怪,歐洲也有椅子,也沒有跪坐,為什麽沒有那種奴化的傾向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歐洲人的禮儀中,跪是很少用的,除了向上帝雙膝跪下,對任何人都不跪,就算是見到君主,也只是單腿跪而已。而在我國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禮儀,不光是君臣之間,還廣泛用於上下級之間,草民與官員之間。前面也說過,在椅子出現後,跪的不平等性顯現出來,從而逐漸起到奴化作用。
自北宋以後逐漸開始走下坡路,這恰恰與椅子的普及時間差不多,難道只是巧合嗎?就像國際互聯網合手機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壹樣,人類歷史上很多現在看起來不起眼的發明,甚至是像椅子這樣簡單的小家具,其實都對我們的文化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