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彪的人物簡介
馬彪(1885—1948),字炳臣,回族,甘肅河州(今臨夏)人,行伍出身,國民革命軍中將軍銜。早年,隨從簡練軍,參加庚子之役,在北京廊坊、正陽門等地英勇抗擊八國聯軍入侵。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不久,馬步芳即組成騎兵暫編第壹師,馬彪升任中將師長,率部東進抗日。
日軍以其彪悍能戰,視為眼中釘。在艱難的處境中,在民族敵人大舉入侵、亡國之禍迫在眉睫的情況下,馬彪以民族大義為重,率部前仆後繼,喋血抗戰,打得十分英勇頑強。
致使日軍統帥岡村寧次在其作戰記錄中,亦不得不寫下“惡戰馬彪”之語。抗戰勝利後,榮歸青海定居,1948年因車禍逝世。
擴展資料:
馬彪生平大事介紹:
1、血戰淮陽
1939年春,暫編騎壹師第二旅馬祿部由鄭州調往陜西乾縣,並由駐防甘肅武威的騎兵第五軍馬步青部增補了兩個旅,另組成暫編騎兵第二師,馬祿升任該師師長,駐防北同官(銅川)等地,歸胡宗南指揮,長期與陜北邊區八路軍對峙。
這樣,馬彪師三旅馬秉忠部就被調為第二旅,馬步芳又從青海抽調壹個旅,補充為暫編騎兵第壹師第三旅。這年2月,經過整編的馬彪師全師調駐河南省東南部周口至界首壹帶的黃泛區,主力駐項城,任務是防禦淮陽的日軍。
同年八九月間,騎兵師各旅先後渡過潁河,經常以“小騎群”的遊擊形式襲擊淮陽壹帶日軍。後二旅馬秉忠部直接渡河進駐寶塔孔莊壹帶,圍困了淮陽城,並占領淮陽城西關。
日軍不甘失敗,從開封調來100輛大卡車援兵,與駐淮陽日軍步、炮、坦克各兵種配合,大舉進犯馬秉忠旅。
戰鬥中雙方展開沖鋒,形成白刃戰,馬部官兵英勇作戰,旅長馬秉忠不幸中彈身亡,營長李國勛、連長趙清心等也為國捐軀,人馬傷亡慘重。
師長馬彪派壹旅馬元祥率部分隊伍渡河增援,馬元祥也負傷撤回。最後,騎兵師以輕騎迂回敵後進行奇襲,致使日軍腹背受敵,終於潰退。此役消滅日軍1000余人,生俘數十人,騎兵師傷亡2000余人。
此後,暫編騎壹師全體將士在抗日烈士的精神激勵下愈戰愈勇,其中壹次戰鬥打死敵騎兵500余人,繳獲戰馬數十匹。日寇羞惱成怒,遂抽調重兵,配備優良武器,用炮彈摧毀馬彪師寶塔陣地,並以步兵瘋狂猛撲。
馬彪師百余名將士背水而戰,戰鬥持續了6個多小時,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十余名官兵不願做俘虜,投身黃河,壯烈犧牲。
2、龍亢戰役
1940年5月,由於暫編騎兵第壹師損失慘重被第壹戰區長官部暫調後方豫西、舞陽等地進行休整。7月全師調赴皖北的臨泉及豫皖邊界的沈丘兩縣,並被整編為騎兵第八師,馬彪仍為師長。
整編後的騎八師仍屬洛陽第壹戰區戰鬥序列,同時有接受第五戰區李仙洲集團軍的指揮。1940年8月,騎八師又調赴皖北渦陽、蒙城、懷遠壹帶,負責牽制津浦鐵路蚌埠段的日軍。
騎八師經常突襲日偽敵軍,破壞敵占區鐵路、公路、橋梁等以斷敵交通,給日軍物資運送造成困難,並牽制了敵軍的行動。當時日偽軍稱騎八師為“馬回子軍”或“馬胡子軍”。
同年9月,騎八師工兵連和壹個步兵大連進駐懷遠縣渦河北岸的重鎮龍亢鎮,修築公路,埋設地雷,與日軍展開激烈交戰,終使日軍倉惶撤退。
數百名日兵陳屍陣前,因來不及運走,日軍倉惶中只割走各屍體壹只胳膊而潰逃。龍亢戰役,使得皖北壹帶的日偽軍如驚弓之鳥,聞風喪膽,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從此,“馬胡子軍”的威名傳遍皖北敵占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