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廈門晚報的版面欄目

廈門晚報的版面欄目

《新民生》周刊於2002年8月12日開版。

《新民生》的設立表明廈門晚報對民生問題更深關註、更多投入;要當好讀

者信息公仆,以更權威、更快捷、更實用、更時尚的生活資訊來滿足市民生活的需求。

《新民生》初期每周周壹--周五,兩版連彩,每天壹個欄目,後改為每周二、周四集中推出。欄目分別有:女性消費、旅遊、房產、家電、IT·通信、汽車、家居、美食、服飾、購物等。這些欄目的推出幾乎涵蓋了現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新民生》作為媒體服務社會、服務市民的特色。

壹、關註前沿、時尚的生活,介紹最新消費潮流、行業動態、生活資訊。

二、貼近市場,發揮商橋作用,做好商家與消費者對接工作--為商家產品尋找新的目標消費群,替消費者物色合適的商家、服務項目和新產品。

三、關心民生疾苦,註意傾聽民眾呼聲;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客觀報道百姓反映的民生問題,並為解決問題提供相應咨詢服務,為最終解決助壹臂之力。

《新民生》運行至今,取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已成為晚報知名品牌。讀者從這裏獲得生活中更多消費資訊,商家將此作為投放廣告、發布商業信息的重要場所。 2002年元月起《鄉土》專刊開版。最初為每周壹版,2003年起為每周兩個版。

設立《鄉土》旨在通過對本土及周邊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的挖掘,從歷史中尋找開發新聞,以為現實生活的借鑒,體現晚報地域化特色,為讀者提供既有貼近性,又有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精神晚餐。

《鄉土》甫壹設立,在壹個多月裏就陸續推出關於祥店清代民居、洪本部老街區、廈門港避風塢和新垵霞陽紅磚古建築群的報道,就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存利用傳統文化、形成廈門閩南獨有的城市風貌、旅遊特色,構建兩岸***有的文化基盤以促進祖國統壹等問題發表見解。

此外還推出龍海鎮海衛古城、胡裏山炮臺的系列報道、高浦城的大型特刊、歷時三年的博餅起源的討論等等;

200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以及配合廈門晚報新聞部策劃的建立廈門抗戰死難者紀念碑活動,《鄉土》以三個版篇幅集中報道了日軍侵占廈門罪行及廈門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日救亡鬥爭。 1994年5月《漫畫島》專刊開版,每周壹期專版,至今(2005年)已出版了347期。

《漫畫島》立足於島,放眼全國漫壇,圖文內容、作者陣容和版面安排設計,頗具全國性漫畫專刊的氣魄。其主要特色有:

壹、大家漫畫多。經常刊載許多著名漫畫家的作品,如華君武、廖冰兄、丁聰、方成、張仃、李濱聲等精彩之作。漫畫精品屋欄目上,也能及時見到在國際上獲獎的漫畫作品。

二、文圖並茂。經常有漫畫評論,研究文章或雜文之類。中國漫畫名家欄目幾乎把較著名的中國漫畫名家都作了介紹,如豐子愷、葉淺予、華君武等等。每介紹壹位都配以漫畫像和漫畫家名片,很有學術和史料價值。繆印堂寫的漫畫賞析文章,雜文家舒展寫文,方成配畫的雜文,都使漫畫專刊很有看頭。

三、信息量大。全國重大漫畫活動均有及時反映,還能在每期的漫畫信息欄目內了解內地和海外壹些其他漫畫信息。

《漫畫島》專刊在國內漫畫界頗有影響,《中華新聞報》曾刊有專家的評介文章。 《教育周刊》創辦於2003年1月4日,是廈門市平面媒體中的第壹份教育專刊。

《教育周刊》以關註、服務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為重點,設有校園、家教、成長三個版面,擁有以著名學者錢理群、孫紹振、朱永新,知心姐姐盧勤等壹批權威專家為高級顧問的智囊團。

在做好日常報道的同時,面對輿論監督難的形勢,《教育周刊》不斷找準選題,刊發了諸如揭開我市基礎教育某些課題的黑幕、誰來拯救妳,我的老師等壹系列引起較大社會反響的報道;與孫紹振教授聯手,2005年成功推進了我省高考作文分值從60分提高到70分的變革;從2004年至今,每年還都獨家率先刊登高考滿分作文和中考最優作文。

自創刊以來,先後組織開展了知心姐姐廈門行、閩派語文學術研討會、新教育實驗走進廈門、博導教您的孩子戒網癮等壹系列富有社會影響的公益活動,組建了廈門晚報小記者團、廈門市文字小督察隊等學生組織,並開展小記者北京訪名人、小記者江南行、文字小督察在行動等許多深受學生喜愛、家長贊賞、學校支持的活動,奠定了 《教育周刊》在讀者中牢固的地位。

2004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在貫徹、落實《中***中央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的壹份文件中,專門提出廈門晚報要進壹步辦好在讀者中頗具影響力的教育專刊。

2005年,市政府授權《教育周刊》建曝光臺打擊非法辦學,促進民校規範化管理,要求各區教育主管部門主動與《教育周刊》聯系,及時公布查處違法辦學的機構名單。 2003年10月,《廈門晚報》對市民熱線資源進行了第壹次深度開發,由要聞中心負責創辦了我要說欄目,將不能單獨成為新聞、又有意思的市民來電挑選刊登,除周日外,每天以半個版3000多字的篇幅,刊登市民在衣食住行中遇到的種種事情和感受的原聲。欄目推出後,受到讀者喜愛,熱線電話量爆增,4個專職熱線員3條熱線電話24小時工作,還時常占線。

我要說欄目每天20條左右,每條兩三百字,都是讀者在生活中遭遇的事情和感受,且多為當天發生,很鮮活。但要做成新聞稿件,分量稍嫌不足,把它開發利用起來,放進我要說欄目,豐富了報道形式,加上這種新聞形式短小活潑,可讀性強,深受市民喜歡。

這個欄目的特點是:在形式上,註重原汁原味,讓口語化的來電內容直接上版面,保持來電者的原有語言特色,除了語法錯誤外不做改動。編輯時,把最精彩的內容通過小標題突出來,並用黑體字標出其中的主要事實和觀點,既避免了版面的密密麻麻,又突出了重點。除了稿件的篩選,編輯還通過加編者按的方

式表明晚報編輯對某壹問題或現象的看法,正確引導輿論,避免個別來電有失偏頗而導致的負面影響。這種編者按壹般只有壹句話,通常附在壹則來電後面。對於讀者的投訴,編輯還要在刊發前及時與當事人和被投訴單位核實,做到既反映市民原聲,又準確真實。

欄目多次被評為廈門市新聞名專欄,同城媒體紛紛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