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高能微波輻射對人體有什麽傷害?

高能微波輻射對人體有什麽傷害?

1:中樞神經系統影響 中樞神經系統對射頻微波電磁輻射比較敏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尤其是職業人群接觸射頻微波電磁輻射對神經系統影響的流行病學調查,在我國有很多報道。射頻微波電磁輻射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癥候群,其癥狀主要有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註意力不集中、抑郁、煩躁等 。報道對293名脈沖微波職業接觸人群進行調查,其接觸微波頻率為400-9400MHz,功率密度為0.07-0.18mW/cm2,神經衰弱癥候群的發生率達40.3%;348名連續微波職業接觸者,工作環境微波暴露頻率為3400-8600MHz,功率密度為0.06-0.15mW/cm2,其神經衰弱癥候群的發生率為37.1%,而對照組僅為5.1%,說明微波電磁輻射能使接觸人群神經衰弱癥候群癥狀患者明顯增加,進壹步的分析結果表明,神經衰弱癥候群的發生率與工齡呈正相關。也有類似報道,並認為接觸微波使睡眠質量降低。趙清波等[3]報道職業接觸微波頻率為3500-4200MHz,其場強小於0.050 mW/cm2(通常為0.010-0.030 mW/cm2)時,神經衰弱癥候群的發生率為71.8%,即明顯高於對照組的13.6%,且與工齡呈正相關。報道的壹組暴露於0.30 mW/cm2的職業人群,其頭痛、脫發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人群。而頭暈、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其他癥狀卻無顯著性差異。等認為在脈沖微波場強1.75mW/cm2和連續波場強為0.05mW/cm2的職業接觸者,主訴癥狀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失眠、多夢等神經衰弱綜合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而對視力、眼晶狀體損傷、眼部癥狀(如:幹燥、易疲勞)有顯著性影響。 射頻微波對人體神經行為的影響近年也有不少報道。馮養正等[5]對74名職業微波接觸人群(平均場強:0.053 mW/cm2)進行核心行為測試,結果表明每日接觸微波劑量在0.3mW.h/cm2的職業人群神經行為功能各指標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影響。對38名接觸低場強微波者進行行為測試後認為,即使在微波電磁場暴露功率密度小於0.01 mW/cm2的環境中的作業人員也能出現情緒不穩定,註意力、反應速度、聽記憶、視感知 運動速度和心理運動穩定性降低等神經行為影響,且與工齡呈負相關。龍雲芳等[8] 對50名接觸微波作業人員進行核心行為測試,發現在低強度微波(0.035mW/cm2)環境下,作業人員出現明顯的情感狀態特征改變,其中除有力 好動指標外,其余指標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數字跨度、簡單反應時班後降低差值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其余各項無明顯變化。 許多實驗室研究認為,環境電磁輻射是屬於低強度長期作用的非致熱效應,這種效應已從動物實驗得到了證實。劉尊永等 報導微波輻射能使大鼠腦組織耗氧率減慢壹倍,反應大鼠腦組織氧代謝能力減弱,耗氧能力下降。姚耿東等[9] 報道在微波頻率為3 GHz電磁場強度為1mW/cm2和5mW/cm2的情況下,微波照射壹個多月後,即能觀察到小鼠下丘腦的超微結構改變,主要表現為線粒體結構受損。劉喬堡等 以不同劑量微波輻射大鼠100天,發現小於1mW/cm2劑量輻射的單個大腦皮質細胞和全腦組織的RNA、DNA僅呈無意義的減少;當微波強度達5mW/cm2時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作者認為在此劑量下連續暴露,可使腦細胞和組織受到損傷,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同時作者采用紅外輻射做對照,在紅外輻射使體溫升高近似劑量5mW/cm2時並未造成損傷,因此,作者認為紅外熱作用與微波熱效應的生物學作用性質截然不同。浦京遂等等在3GHz,5mW/cm2的暴露條件下,將小白鼠每天照射壹小時連續7天照射後發現,部分腦區腦電總量降低,腦電峰值能量明顯下降。下丘腦海馬琥珀酸脫氫酶含量明顯下降,與姜槐等報導用新生子鼠所作結果基本壹致。而也有報告認為在功率密度低於2W/cm2(9370MHz)時不會造成腦及眼球損害。 陶松貞等 用微波治療儀在功率密度為20 mW/cm2 、10mW/cm2 、1mW/cm2的情況下壹次性全身照射大鼠壹小時,在電境下觀察見到兩組大鼠的大腦神經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線粒體變化明顯。出現線粒體腫脹、融合和變形;脊缺損、斷裂及空化等,三個試驗組普遍可見可核質稀疏、溶解等,作者認為低功率密度的微波對大鼠大腦皮質細胞的超微結構有壹定影響。在頻率為4GHz,功率密度為0.5-3mW/cm2,每天照射3小時,連續31天的情況下,小鼠全腦5-HT含量明顯下降[14]。 2:微波對眼的影響 有關微波對眼部的損害,無論是職業接觸人群流行病學調查還是動物試驗方面,國內均已有大量的報道。許多報道認為高強度微波輻照會產生白內障,動物實驗也有同樣報道,但低強度微波的慢性作用可否引起眼部損害(特別是晶狀體混濁和白內障)尚無定論。 微波的生物作用有致熱效應和非致熱效應,其對人體全身各系統均有損害,眼晶狀體為主要靶器官。壹般認為,因晶狀體本身無血管組織,故成為微波造成熱損傷的敏感部位。但目前無公認的微波所致白內障的臨床特異性形態學特征,所以確定臨床上人眼的微波白內障存在很大爭議。 有資料報道,長期在壹定強度微波環境中工作,可使眼晶狀體混濁、致密、空泡變性,且與接觸時間有關。晶狀體混濁形態與部位無壹定規律性,形態為點狀、片狀、條狀、網狀、鍋巴狀等,部位有後囊、後下皮質、後極、赤道及前皮質部。另外,微波還對眼的其它部位如結膜、角膜、虹膜、眼底等造成損害,包括易疲勞,視力下降,結膜充血,角膜損害,視網膜黃斑區出現灰褐色斑,黃斑區陳舊性病變,對光反應弱,眼底小血管痙攣、出血,視網膜細小出血點等。 戴淑芳等(1994年)報道對142名雷達作業人員進行調查,其接觸微波功率密度為100-300 m w/cm2。結果顯示微波接觸組晶狀體混濁發生率(76.05%)明顯高於對照組(48.78%),兩組混濁程度亦有顯著差異,混濁形態多為後束下點狀、小片狀,混濁的進展率(與6年前相比)亦有較大差異。眼底改變接觸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未發現視盤、角膜、虹膜有異常改變。 川醫職防院(1982年)報道對296名職業接觸者進行調查,微波功率密度為10-100 m w/cm2,結果顯示微波組視力降低發生率(32.65%)明顯高於對照組(15.75%),發現晶狀體後皮質、赤道部、前皮質及後極部出現4個以上混濁顆粒的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主要表現為細小塵狀混濁,且雙眼混濁程度相似。 潘達顏等(1992年)報道了對33名微波機房工作人員接觸微波功率密度為75-175m w/cm2進行的健康影響調查發現,其結膜充血、眼底黃斑區反光減弱和晶狀體混濁檢出率(76.4%,21.1%,27.3%)均明顯高於對照組(9.8%,2.4%,9.8%),但未發現白內障。 另外,也有壹些報道認為低強度微波輻照對眼無明顯影響,周從勤等(1981年)調查了艦艇部隊中雷達人員251人,其接觸微波功率密度為0-35 m w/cm2和77000m w/cm2,結果顯示,接觸組視力、視野、晶狀體、眼底均無明顯變化[30]。李煥英等(1993年)調查了144名微波通訊人員,其接觸微波的功率密度為10-450 m w/cm2,144人當中有不同程度晶狀體混濁的14例(9.72%),對照組86人中有12例(6.97%),兩組經c 2檢驗未見明顯差異。 3: 微波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低功率微波輻照對循環系統的影響國內已有大量的報道,且結果大致相同,主要表現為心悸、心前區疼痛、胸悶等癥狀及心電圖異常率增加、竇性心動過緩加不齊、心臟束枝傳導阻滯等,另外血壓、血象、腦血流、微循環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姜槐(1982年)對1664名微波接觸人員(功率密度為1000m w/cm2)的健康影響情況分析和王少光等(1984年)[38]對311人接觸頻率3400~8600mHz、功率密度12-29mw/cm2的連續波及204人接觸頻率400~9400mHz、功率密度20-400mw/cm2的脈沖波所引起的健康影響進行的調查結果均顯示了微波接觸組主訴心悸、心前後疼痛、胸悶者明顯高於對照組,心電圖異常率增加、竇性心動過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