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四大名醫分別是誰
京城四大名醫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以其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在20世紀30年代就享譽華夏。他們不僅因為妙手回春的醫術成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為普救含靈的仁心成為貧苦患者的救命人。
蕭龍友(1870.2.13-1960.10.20),醫學家。四川三臺人。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貢。曾任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名譽院長,中央文史館館員。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獎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中國近代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醫”之壹。
孔伯華(1885--1955),譜名繁棣。中醫學家。山東曲阜人。與汪逢春、蕭龍友、施今墨並稱北京四大名醫。學自家傳。早年任北京外城官醫院醫官。
汪逢春(公元1884—1949),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多所闡發,啟迪後學。他的門人馮仰曾醫生在《中醫雜誌》1958年第8號中介紹他的醫案數例,可見他的學術壹斑。
擴展資料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中醫條例,規定對所有中醫實行考核立案。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蕭龍友、施今墨、孔伯華、汪逢春作為主考官,負責命題與閱卷,從此即有“京城四大名醫”之稱。 “四大名醫”不僅因其妙手回春的醫術成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更因其普救含靈的仁心成為貧苦患者的救命人。
蕭龍友不願為良相、但願為良醫,施今墨獻世的醫治頑疾的十大處方,孔伯華的擅治溫熱病與“石膏”絕技,汪逢春向無錢看病的患者施醫舍藥,無不體現了中醫懸壺濟世的大醫精神。本書以寫實的手法、生動的語言,記述了四大名醫壹生中最引人註目的篇章。
1892年川中霍亂流行,與陳蘊生醫師用中草藥救治,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重視辯證論治,主張四診合參,治愈了壹些疑難病癥1934年,與孔伯華***同創辦了北京國醫學院,培養了數百名中醫人才,對我國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1954年第壹屆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設立中醫學院的議案,被政府采納留下了大量醫案,由後人重加整理,發揚利用。
施今墨畢生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倡中西醫結合,培養了許多中醫人才。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治愈了許多疑難重癥,創制了許多新成藥,獻出700個驗方。為中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京城四大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