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漆匠所用金葉子指的是什麽?
看到金葉子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是葉子形的金子,實際上金葉子是方型、帶銘文的金箔,更像壹頁紙。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以前民間交易大多用的是銅錢,金銀只有大宗貿易裏才會使用。金葉子現在壹般認為是出現在南宋,南宋時期商品經濟發達,民間貿易和對外貿易頻繁,大宗的交易使用銅錢攜帶不便,所以價值較高的黃金、白銀就成為首選。
另壹方面,中國古代使用金銀是以重量計其價值,而不是金幣形式,這就使得金銀在流通中有著多種外形,以黃金為例,常見的有金條、金錠、金磚、金瓜子、金葉子等。金葉子呈薄片狀,最大的優點是易於攜帶,可以夾在行李裏或者書裏,甚至衣服的夾袋裏也行,不容易被賊人發現,比較安全。
金葉子上會標註銘文,註明成色、鑄造地等信息,以便驗證,也是為了加強信用。金葉子的大小並無固定規格,在溫州曾經出土過宋代的金葉子,重40克,大約是壹兩多壹點,而另外壹種出土的金葉子則是四張壹組,加起來正好38-39克,差不多是二錢五分壹張。
實際上因為黃金質地柔軟,在使用中還可以根據需要切割使用,非常方便。漆匠使用的金葉子,其實就是當金箔使用,直接覆蓋在物品上面。在傳統工藝裏,有些物品就是用這種方法鍍金,比如佛像等,還有壹些是先貼上金箔或銀箔,然後再上漆,這樣的物品會更加美觀。
南宋時的金葉子,重壹兩,上面銘文為 "陳二郎 十分金 鐵線巷",標明了鑄造者、成色和鑄造地等信息。
宋代的金葉子
清代的金葉子,銘文上註明是雲南所鑄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關註小編,每日分享歷史知識,歷史趣事,歷史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