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資料
1647年(清順治四年,永歷元年)壹月在小金門起兵抗清後,鄭軍轉戰浙、閩、粵等行省東南沿海,多次幫助明朝宗室與民眾渡海定居臺灣及東南亞各地。此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
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然而,統領數萬人的大軍抗清,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地,鄭成功被迫必須通過海外貿易籌備糧餉。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的臺灣島。
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農歷三月),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防守廈門、金門,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
荷蘭於臺島西南建有兩大防禦要塞,壹為位於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的熱蘭遮城,二為位於臺江內陸赤崁地方(今臺南市中西區)的普羅民遮城。
二十四日,大軍進入澎湖海面,狂風暴雨,突然襲來。為了早日完成光復大業,在極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成功傳令大軍連夜破浪前進。
鄭成功的大軍在壹個海水漲潮的夜晚,同年四月初壹,鄭軍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意圖先求取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隨後鄭軍在臺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沈荷軍艦赫克特號,取得臺江內海控制權,並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不久,於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點之後,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
由於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度不易,鄭成功並沒有做持久戰的打算,壹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壹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壹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
由於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采長期包圍的戰略。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五月初五,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敵軍守將描難丁戰敗投降。於是成功留部將楊朝棟守赤嵌樓,親自率軍乘勝進攻赤嵌城(荷蘭殖民者在臺南建築的“王城”)。
鄭成功寫了壹封信給荷蘭殖民頭目臺灣總督揆壹,要他投降。信中有這樣幾句話:“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明確地指出中國人民收復失地是不可磨滅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壹,仍然企圖據險頑抗,成功命令大軍把赤嵌城嚴密包圍起來,發炮向城裏進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來歡迎和援助鄭成功,城裏的漢人也給鄭成功傳遞消息,殖民者的命運完全控制在鄭成功的手中了。
赤嵌城被圍困了七個多月,敵軍官兵死傷壹千六百多人,最後敵軍水源被我切斷,揆壹黔驢技窮,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
荷蘭殖民者在死亡之前,依然企圖進行絕望的掙紮,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七月,荷蘭從巴達維亞調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壹艘軍艦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
時鄭成功的軍力仍分散臺灣各地實行任務,駐守於大員以及普羅民遮城市鎮的軍力預估不到三千,遂使荷蘭軍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於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風雨;
其中荷蘭軍艦Urck號不幸擱淺,船上人員皆遭鄭軍俘虜。此壹變故,使鄭軍獲得整備的暫機,待荷蘭軍艦於八月回到大員海域時,鄭軍雖未能調回多數兵力,卻已然完成作戰的準備。
八月中旬,荷、鄭兩軍於臺江內海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沈壹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只數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十二月,日耳曼裔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炮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蘭大員長官揆壹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敵人在投降條約上簽了字。
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揆壹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我國領土臺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擴展資料: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的影響
鄭成功領有臺灣之後,建立了臺灣第壹個漢人政權,也帶來壹波漢人移民潮。鄭成功雖然在攻下臺灣的同壹年逝世,但繼位的鄭經與鄭克塽持續統治臺灣21年,並在陳永華的規劃之下,引進中國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
奠定了臺灣在日後成為壹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社會,而不僅僅是另壹個海外華埠。因此有學者形容此役“決定臺灣爾後四百年命運”。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方面,失去大員這個據點之後,“東南亞—大員(對中國轉口)—長崎(日本)”的商路中斷,對中國貿易量也急遽減少,損失甚大。荷蘭東印度公司數度企圖恢復這條航路,因而與清廷聯手攻打鄭氏。
1663年清荷聯軍攻打金門和廈門,此時鄭成功已死,鄭軍領袖為鄭經。雙方在金門烏沙港交戰,鄭軍落敗,先撤往銅山,不久之後全軍轉往臺灣,完全失去在大陸的根據地。但此役之後清廷僅贈送銀兩與禮物給東印度公司,並未派兵協助攻打臺灣。
1664年8月,東印度公司占領雞籠。同年11月,荷蘭艦隊與清靖海將軍施瑯率領的水師組成聯軍,準備攻打臺灣,但壹出海面便遭遇大風浪被迫折回。此後清廷對攻臺轉趨消極,東印度公司也因為連年軍事行動造成財政困難,雙方皆不再對臺灣采取軍事行動。
此外,由於清廷厲行海禁,東印度公司在基隆的據點幾乎無利可圖,維持費用卻十分龐大,因此於1668年7月自行放棄撤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