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實體書店的涅槃,“書店+”模式來襲
1. 2011年以前,以圖業為主
這壹階段階段實體書店 業態單壹 ,多數書店僅販賣圖書。隨著租金、人力等成本的提升以及數字化閱讀的發展,自2002年起,全國的實體書店行業陷入了長達十年的蕭條期。根據2011年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發布的壹份調查報告,2002至2011這十年期間,實體書店零售量連年下滑, 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
2. 2012~2017年,轉型期
該階段是實體書店轉型期,摸索出“書店+”經營模式。
3. 2018年至今,文化綜合消費體
《2018-2019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調查的62家書店中, 只有1家只賣圖書 ,占比為1.61%。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實體書店都先後引入了 “書店+” 的形式,在升級改造中上架的產品也不再僅限於圖書,而是 走向包括咖啡、文創文具等更多元品類經營。
新型實體書店將不只是“圖書銷售”的場所,而是以“閱讀”為主體,融合餐飲、文創、展覽等多種業態的文化知識生活空間。
市場上常見的“書店+”模式有:
1. 書店+咖啡
西西弗和言幾又兩大連鎖書店,在店裏喝咖啡,可以享受書店裏的所有試閱書籍。
2. 書店+文創
書店中的各業態營銷統壹整合策劃,將多元化經營做得比較好的品牌甚至可以上升到書店的文化營銷。例如西西弗書店,在門店賣文具的同時,還搭上了自家出的周邊產品,將品牌文化變成了消費者們可以帶走的馬克杯、明信片、紙膠帶等文創物品。
3. 書店+活動
書店還有很大壹部分是從舉辦活動和書友會上獲利。部分言幾又的門店,是可以被壹些商家或個人租去做演講活動的,而且,大部分的書店都支持作者舉辦簽售會。大人氣的作者能給書店帶來不小的品牌曝光。
4. 書店+N
含以上多種,如:誠品、西西弗、言幾又等。
註:1.開放式辦公;2.服裝;3.無人機、基因檢測
跨界非圖業態有效提升了書店的利潤空間,“書店+”的復合經營模式是未來實體書店盈利增長的良性驅動。
壹方面,實體書店非圖業務的毛利遠高於傳統圖書業務。咖啡、文創的毛利高達60%~65%,約是圖書銷售毛利的2.5倍。
另壹方面,復合業態衍生出的“互動和參與感“延長了消費者在書店內的停留時間,增強了顧客粘性,有效促進了從流量到消費的轉化。
西西弗根據所在地域讀者的特點,每年開展千余場文化體驗活動,涵蓋暢銷作家的大型簽售會、文化名人的主題演講會、書友讀書會、親子活動等,維持讀者的新鮮感,吸引客群的周期性消費,提升客群的忠誠度,成為營收增長的重要因素。
現階段民營書店擴張速度如此之快,除了經營模式的轉變,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1. 熱門選址
選在有壹定人流量基礎的商圈。西西弗、鐘書閣及言幾又都表示過傾向在熱門商圈選址,每家門店至少 每天保持千人的流量 。
2. 享有政府補貼
以深圳為例,《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辦法》中第二十五條,支持實體書店建設,對符合條件的大型書城、連鎖書店、中小書店運營費用,根據書店實際經營面積等條件,每年 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事後資助 。資助期限不超過3年。
3. 商業中心讓利
購物中心以租金減免、裝修補貼的形式吸引優質書店入駐,甚至加盟書店親自運營。2012-2018年,進駐購物中心的書店數量增長率約為8%,商業體中知名的書店品牌約有70個,其中1/3為2014-2017年間成立的新型書店品牌。實體書店將文化銷售、服務與體驗集聚的人氣轉化為消費力,形成與周邊商業的良性互動。
西西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偉竹曾多次公開表示,西西弗進入商業中心的 租金為普通店鋪租金的10%甚至免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