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鼎銘文內容
公祭鼎銘文: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九原板蕩,百載陸沈。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
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
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禦外侮。
捐軀灑血,浩氣幹雲。盡掃狼煙,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國維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
“國家公祭鼎”正面鑄有160字的銘文,魏碑簡體字,鄔烈炎介紹這壹方面是青銅鼎的傳統,另壹方面也考慮到魏碑簡體字較容易辨認。銘文由中宣部、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古文研究專家撰寫,經中央辦公廳修改,報中央領導審定。
銘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強烈譴責之情,對遇難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激發全民抗戰,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歷程,表達了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維護和平、圓夢中華的堅強意誌和決心。
考慮到祭器是古鼎,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銘文采用“駢文”體來寫,講究對仗押韻,立意內涵深刻、行文氣勢磅礴,與國家公祭鼎渾然壹體,體現歷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強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歷史傳導力。
擴展資料:
國家公祭鼎規格
國家公祭鼎鼎上外口徑1.266米,內口徑1.156米,鼎耳高0.498米,鼎足高0.915米,底座為高0.45米,長寬各2米的黑金沙石,銘刻有“國家公祭鼎”五個篆體鎏金大字。銅質的鼎身和銅質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舉行首次國家公祭。
鼎深古銅色,以顯莊重與肅穆。鼎上頸部和兩耳側面紋飾以所在地南京市常見綠色植物的枝葉為圖案元素,象征著綠色和平、生命重生。
銅質底座部分鑄有南京標誌建築城墻圖案,象征首次國家公祭在古城南京舉辦。鼎頸部紋飾為傳統雷紋,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紋,足下端為象腿足形,兩足在前,壹足在後,圓睛張目,粗獷有力,象征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據介紹,國家公祭鼎正面鑄有160字的銘文,魏碑簡體字,銘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給中華民族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和強烈譴責之情,對遇難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
記述了南京大屠殺激發全民抗戰,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歷程,表達了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維護和平、圓夢中華的堅強意誌和決心;
考慮到祭器是古鼎,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銘文采用“駢文”體來寫,講究對仗押韻,立意內涵深刻、行文氣勢磅礴,與國家公祭鼎渾為壹體,體現歷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強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歷史傳導力。
此外,鼎的後側左右兩邊鑄有記事,***287個漢字,楷體簡體字,詳細記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國家公祭日”和中***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舉辦首次國家公祭的事實。
國家公祭鼎設計制作
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召集國內專家,就“國家公祭鼎”的設置征求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建築設計者齊康、何鏡堂院士的意見。組織中國金陵古藝術青銅研究所、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東南大學建築工業學院等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反復研討,精心設計,先後數易設計稿,形成了最終方案。
“國家公祭鼎”的鼎身和底座的紋飾,由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科帶頭人、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鄔烈炎率領的團隊設計。
“國家公祭鼎”的底座,由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技術科學系主任張宏率領的團隊設計制作。
“國家公祭鼎”由中國金陵古藝術研究所采取傳統青銅鑄造工藝制作。
南京大屠殺背景
1937年12月8日,日軍全面占領了南京外圍壹線防禦陣地,開始向外廓陣地進攻 。11日晚,蔣介石通過顧祝同電告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圖整理而期反攻”。12日,日軍第6師團壹部突入中華門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陣地還在中國軍隊手中。
負責防守中華門的第88師師長孫元良擅自帶部分部隊向下關逃跑,雖被第36師師長宋希濂勸阻返回,但已經造成城內混亂。
下午,唐生智倉促召集師以上將領布置撤退。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師掩護司令部和直屬部隊從下關渡江以外,其他部隊都要從正面突圍,但唐生智擔心屬於中央軍嫡系在突圍中損失太大,又口頭命令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和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這個前後矛盾的命令使中國軍隊的撤退更加混亂。
會議結束後,只有屬於粵系的第66軍和第83軍在軍長葉肇和鄧龍光帶領下向正面突圍,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成功突破日軍包圍,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戰死。其他部隊長官大多數沒有向下完整地傳達撤退部署,就各自拋下部隊前往江邊乘事先控制的船只逃離。
這些部隊聽說長官退往下關,以為江邊已經做好了撤退準備,於是放棄陣地湧向下關壹帶。負責封鎖挹江門的第36師沒有接到允許部隊撤退的命令,和從城內退往下關的部隊發生沖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
12日晚,唐生智與司令部成員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輪從下關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後第74軍壹部約5000人以及第36師也從煤炭港乘船過江,第88師壹部和第156師在下關乘自己控制的木船過江。
逃到下關的中國守軍已經失去建制,成為混亂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紮筏過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趕到的日軍射殺在江中。大部分未能過江或者突圍的中國士兵流散在南京街頭,不少人放棄武器,換上便裝躲入南京安全區。13日晨,日軍攻入南京城,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殺。
人民網-揭秘國家公祭鼎:高1.65米重2014公斤三足圓形銅
百度百科-國家公祭鼎
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