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簡易風箏做法
兒童簡易風箏做法
準備材料:報紙、竹條、紅線、風箏線。
1、首先取壹張報紙,也可以使用布料,按照下圖所示折疊。
2、然後剪去報紙多余部分,打開後,就剪出壹個正方形的報紙,如下圖所示。
3、接著準備兩條細竹條,最好是新鮮的竹子,因為彈性好,利於折彎。
4、接著按照下圖所示,將竹條固定到正方形報紙上,其中壹根竹條要折彎。用膠帶固定比較方便。
5、再取壹張報紙,取最長邊剪出六條紙條。
6、將6個紙條固定在風箏上面,如下圖所示。
7、再剪出兩條線,按照下圖所示,固定到風箏上,用膠帶粘牢,這樣,壹個風箏就做好了。
8、最後看壹下野外放風箏的情景,很容易放飛。
風箏制作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墨子和魯班以木材制成鳥禽狀器械,放之能飛,稱為“木鳶”。漢代開始以竹篾紮成鳥禽狀骨架,上糊以紙,稱為“紙鳶”。
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
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有過多次轉換。根據史書記載,風箏的最初功用是用於軍事。
到了唐代中期,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用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紙業的發展,風箏的制作材料也由絲絹轉而開始使用紙張。風箏逐漸走向民間,類型也豐富起來。
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紮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制作風箏發展為壹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期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紮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紮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壹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風箏分為硬翅和軟翅兩種。硬翅風箏骨架不能拆卸,受風力強;軟翅風箏骨架可以拆卸裝盒,便於保存和攜帶,放飛時各部件可以自由活動,如“龍頭蜈蚣”風箏的龍頭雙目能轉動,利爪能屈伸,鳥禽狀風箏可以展開翅翼奮飛雲間。
金魚狀風箏可以搖頭擺尾地緩緩遊動,等等。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宮燈、花籃等立體狀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