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心園 雪這首詞有哪些韻腳字?
沁園春·雪
(1936年2月)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文章研討
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鬥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壹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壹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片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壹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裏”“萬裏”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裏都是冰封,千萬裏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裏”“萬裏”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壹色,包容壹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裏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裏”“萬裏”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壹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壹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壹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在清朗中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壹過渡使全詞渾然壹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它的統壹和強大而奮鬥。壹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壹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壹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壹部千秋史冊,壹壹加以評說。壹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壹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壹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壹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這首詞畫面雄偉壯闊而又妖嬈美好,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傑出的詠雪抒懷之作。
二、問題研究
1.怎樣認識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評價?
作者在致陳毅的壹封信中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他對本詞曾批註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壹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壹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
本詞對歷史人物的評論,是在詩詞中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議論的藝術典範。它將本來可能枯燥的議論,加以藝術的處理,使之形象化、詩化,生動可感,耐人尋味。作者以“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表現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評他們長於武功而短於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對他們的評價。
這段評論以“惜”字為統領,定下批評的基調,意味非常豐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而且是無數英雄之中的傑出者,他們具有雄才大略,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地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他們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也欠缺;“惜”中寓誌,蘊含後來者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有了詩人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評價這個鋪墊,下文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對“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應怎樣理解?
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發了作者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對此,最重要的是從文本出發,即根據這首詞的內容和語境加以體會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園春·長沙》壹詞,其中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之句,與本詞的詞意頗有相通之處。
3.這首詞的寫景、議論與抒情是怎樣結合的?
這首詞是壹首雄壯的抒情詩。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壹體的。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於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更是贊美之情溢於言表。下半片議論,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國河山的壯麗,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並對歷代英雄加以評說而寓情於議,蘊含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俱往矣”由評論歷史人物落到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誌。全詞熔寫景、議論與抒情為壹爐,水乳交融,使主題非常鮮明突出,從而收到強烈的感人的藝術效果。
4.這首詞的語言有什麽特點?
這首詞的語言非常凝練、貼切,極富表現力。全詞僅114字,就清晰地勾畫出壹幅北國風光圖,極有分寸地評論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人物,抒發了詩人的抱負。壹個“望”字,既準確地描繪了詩人觀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遠,又有力地領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寫。寫想像中的雪後天晴、紅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時用壹個“看”字,把詩人欣然觀賞之狀、無限贊嘆之情表達得細致入微。“千裏”“萬裏”互文見義,表現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詩人視野的遼闊。動詞“封”“飄”“舞”“馳”,形容詞“莽莽”“滔滔”,都極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賦靜景以動態,使之生機勃勃。同是起修飾限制作用的副詞,“惟”字強調了白茫茫的壹片是惟壹的景象,其余什麽也看不見了;“頓”字強調黃河上下壹下子失去波濤滾滾的氣勢,突出天寒地凍、河水結冰之速。詞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方法。“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與天公試比高”,壹個“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動地寫出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雪景以“白”為特征,詞中卻未寫壹個“白”字,而用“冰”“雪”“銀”“蠟”“素”等,使壹個為大雪所覆蓋的潔白美麗的廣闊世界盡現眼前。在下片的議論中,壹開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聯系起來。接著用“惜”“略輸”“稍遜”“只識”等詞語,既不全盤肯定,又不壹筆抹煞,把詩人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競折腰”“彎弓射大雕”,不僅使議論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聯翩。“俱往矣”三字,將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及壹系列封建帝王壹筆帶過,轉而歌頌“今朝”的“風流人物”,筆力千鈞,意味深長。
這首詞以“北國風光”起句,再先“望……”後“看……”,繼而由“引……”至“惜……”,最後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收尾,壹氣呵成。特別是上、下片分別以“望”字和“惜”字統領七個短句,壹筆貫通,極有氣勢。詞中又多短句,並以四字句為主,因而節奏鮮明。這就使全詞在韻律上也頗顯豪放的風格。
有關資料
壹、《沁園春·雪》註解摘選
1.《沁園春·雪》的寫作和發表
本詞作於1936年2月初,當時毛澤東同誌在陜西清澗袁家溝,正準備親率紅壹方面軍(1935年1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十五軍團會師後,恢復此番號)渡黃河東征,開赴河北抗日前線。毛澤東同誌1945年10月7日致柳亞子先生書中說:“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填過壹首詞。”即謂此闋。1958年12月21日又批註道:“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壹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壹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本篇首次正式公開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1945年10月,毛澤東同誌在重慶曾手書此詞贈柳亞子先生,11月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據傳抄件刊出。其後,壹些報紙相繼轉載。但多有訛誤,不足為據。1951年1月8日,《文匯報》附刊曾將毛澤東同誌贈柳的墨跡制版刊出。
(鐘振振)
這首詞是1936年2月作者在陜西清澗指揮紅軍準備渡河東征時寫的。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應柳亞子要求,親筆書寫了這首詠雪詞贈他。作者回到延安後,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和詞的小序寫道“次韻和毛潤之詠雪之作不盡依原題意也”。原作因而被愛好者傳抄,不久即先後被重慶的兩家報紙發表。壹時轟動山城。
(蕭永義)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跟山綿延起伏,被雪掩蓋著,登高望去像銀白色的蛇在舞動。原,指陜西和山西壹帶的山丘,高而上平,蓋著雪,在高處望去,像白蠟色的象群在奔跑著。
(周振甫)
謂披冰戴雪的蜿蜒群山,猶如銀色的長蛇在騰舞。
謂冰封雪裹的巍巍高原,好似蠟制的大象在奔馳。
(臧克家)
登高望遠,山和原跟天相接,所以有跟天公比高的感覺。
雪後的山呈銀白色,山巒綿延起伏,登高望去,像銀白色的蛇在舞動。在陜西和山西壹帶的高原上,蓋著雪的丘陵,在高處望去,像白蠟色的象群在奔跑著。山跟丘陵都是靜止的,由於詩人站在高處,看得遠,看到山勢和丘陵的綿延起伏,視線跟著綿延起伏的山勢和丘陵奔跑,因而產生馳和舞的感覺。登高望遠,壹直望到山跟天相接,丘陵跟天相接,這就感到山和丘陵在跟天比高低了。蠟象,毛主席的手稿上作“臘象”,後來改作“蠟象”。臘象是真臘象,古真臘即今柬埔寨,那裏產象。蠟象是白色的象,指雪白。把臘象改做蠟象,可能是為了更通俗。
(周振甫)
3.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看這些山嶺白皚皚挺然聳立的氣概,像要和上天比壹比高低似的。這是在雪天裏呢,等到天晴了吧:紅紅的陽光照耀著白白的雪色,就像壹身紅裝,被素白裹著,映照之下,那才妍麗呢!
(臧克家)
紅裝本指婦女盛妝。古樂府“當戶理紅妝”。
這裏是說太陽的紅光。素裹本指穿著素色的絲絹。這裏是說白雪包裹著大地。“紅裝素裹”指紅日和白雪上下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色。
(張華)
4.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祖國的河山這麽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它的統壹和強大而奮鬥。
(臧克家)
祖國的山河是這樣的美,使得無數英雄爭著向它傾心。“多嬌”承“分外妖嬈”說的,也包括著北國風光的雄偉說的。“折腰”,傾倒。稍異於《晉書·陶潛列傳》稱他“不能為五鬥米折腰”。這裏寫出英雄人物對祖國山河懷著傾倒的心情。
(周振甫)
5.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這樣壹些在歷史上顯赫壹時的英傑,都是才雄武威,完成了統壹的大業或憑著武力使遠近懾服,但可惜他們都是文采不足,稍欠風雅,對於人民的疾苦和要求,也是少寬厚仁慈相體察的心腸。
(臧克家)
略輸文采,才華稍差壹些。文采,本指辭采、才華。這時就秦皇、漢武說,兼有文治的意味。文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張華)
風:本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即當時的民歌;騷:本指屈原的代表作《離騷》。風騷,歷來用為文學作品的代稱。這裏指文學才華,也含有文治的意味。
文采本指文學才華;風騷,本於《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都是詩歌,本來也指文學才華。這裏用文學才華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都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雖然成為歷史上肯定的英雄人物,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們遠遠不能與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相比。
(周振甫)
6.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天驕,“天之驕子”的略語。漢朝人稱北方的匈奴為天之驕子,意思是說匈奴為天所驕縱寵愛,故能如此強盛。《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胡者,天之驕子也。”胡,指匈奴。以後相承指與漢族相對抗的外族為天驕。
(張華)
《史記》卷壹九《李將軍列傳》:“果匈奴射雕者也。”《北齊書》卷壹九《斛律光列傳》載光嘗從高澄校獵,“見壹大鳥,雲表飛,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頸。此鳥形如車輪,旋轉而下,至地乃大陸也”。大雕,即“大”,鷹科猛禽,惟善射者方能射之。以上七句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可惜前四者武功有余,文才不足,成吉思汗則更是能武而不能文。按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三人皆有詩歌傳世,但並不以此名世。
(鐘振振)
7.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上面提到的這些英雄人物,全隨著時代過去了,對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在革命潮流的沖擊之下,看文采風流的革命領袖人物,看今天革命的英雄們,為了祖國的統壹與繁榮,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希望,大顯才智和身手吧。
(臧克家)
數:點算。風流人物: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風流,本義是指風的流動,比喻影響大。風流人物,指對壹時代有極大影響的人物。這裏是說,歷史上的人物都已過去,要講到在歷史上有極大影響的人物,還得看今朝的,這是對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贊美。
(周振甫)
“風流人物”指舉止瀟灑、富有才華傑出的人物;又指對壹個時代有極大影響的英雄人物。
(李子建)